中国与德国送礼礼仪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多。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观念上面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避免误解。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与德国送礼礼仪差异,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与德国送礼礼仪差异
中国送礼礼仪
受礼与答谢
受礼和答谢是受礼人对馈赠者深情厚谊的肯定,它可以从另一方面帮助馈赠者完成送礼的任务。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件得体的礼品,受礼人应当郑重其事地收下。大多数从很幸运地接受过礼品,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礼貌地接受别人的礼品。当他人口头宣布有礼相赠时,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事,都应立即中止,起身站立,面向对方,以便有所准备。在对方取出礼品,预备赠送时,不应伸手去抢,开口相问,或者双眼盯住不放,以求先睹为快。此时此刻,应保持风度。
在赠送者递上礼品时,要尽可能地用双手前去迎接。不要一只手去接礼品,特别是不要单用左手去接礼品。在接受礼品时,勿忘面带微笑,双目注视对方。接过来的若是对方提供的礼品单,则应立即从头至尾细读一遍。正式场合下,受礼者应用左手托好礼物(大的礼物可先放下),抽出右手来与对方握手致谢。您可能对礼品赞不绝口,但这是不够的。在双手接过他人礼品的同时,您应向对方立即道谢。“谢谢您”三个字表明,您谢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对方送给您礼物的这一举动。您还可以找一些动听的话,或者令人开心的模棱两可的话来说。您可以感谢送礼人所花费的心血:“您能想到我太好了。”您可以感谢对方为买到合适的礼品所付出的努力,如:“您竟然还记得我收集邮票。”接受礼物时要注意礼貌,但不要过于推辞,没完没了地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以致伤害送礼者的感情,即使送的礼物不合您意,也应有礼貌地加以感谢。
接受礼品后,欧美人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小心地打开礼物欣赏,从外包装夸赞到内包装,看见了礼物,也会好好地夸赞一番,甚至高兴时还会拥抱您一下,与送礼者共同分享收到礼物的喜悦。欣赏完礼物,他们会重新将礼物包装好,对他们而言,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受礼礼仪~!而中国人在接受礼品时,一般不会当着送礼者的面把 收到馈赠的礼品后,受礼人一般要回赠,从而加强联系,增进友谊。在节日庆典时期,可以在客人走时立即回赠。在生日婚庆、晋级升迁等时候接受的礼品,应在对方有类似的情形或适当时候再回赠。
回赠礼仪
回赠的礼品切忌重复,一般要价值相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但也不必每礼必回。每当接受他人的馈赠,您应留心记住礼物的内容,回赠时以选择类似的物品为宜。例如:他人送我一套陶器用品,回赠时可选择同是陶器类的物品作为礼物。因为一般人在选择礼物时,无意之间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因此,回赠对方时,不妨参考一下对方馈赠的礼物,较易赢得对方的喜悦。
致谢礼仪
收到礼物后一定要以书面的形式表示感谢,而不是随便一个电话。感谢函要在收到礼物后几天,最迟两个星期内寄出,写信给年纪大的人应尽量快,这样才是有礼貌的。如果您同时收到很多礼物,您也必须抽时间尽快回复,而且每一件礼物都该分开亲自致谢。如果是结婚贺礼则另当别论,送礼人心里都很清楚,你们双双度蜜月去了,所以不会期待你们在度完蜜月之前致谢。如果给您送礼的人太多或时间太紧,不能及时给每位送礼者写感谢信,那么,您可以给每位送礼者寄张明信片,表明你们已收到了礼物。这是万不得已的策略,稍后有空时仍应写封感谢信。 过去,感谢函往往只寄给女性,即使礼物是夫妇俩送的,现在谁送就写给谁。如果夫妇俩都在贺卡上签了名,那么感谢信上也要写上两个人的姓名。新娘和新郎都可以写感谢信,但信的签名必须是写信者本人,尽管您可以加上一句“我们俩都很喜欢您的礼物。”如果人家送了钱,在感谢信里还可以提一下你们准备如何花这笔钱,但不要提及钱的数目。信必须是亲笔书写的,如果用事先准备好的统一格式填上您的签名,这是对花了时间为您挑选礼物朋友们的不敬。写感谢函时,口气听起来也要像当面道谢一般。内容应简短扼要,不要太长,但是要充满感情,有些词应该是特别提到的,如“您美好的礼物等”。
为舞会和晚餐所送的感谢花篮不必附感谢信。如果确实很重要,那还是要写信表示感谢。可以在一张正式的卡片上写道:“您真好------我喜欢它”或“您不该这样-----但它是令人感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注意避免“谢谢”的字眼。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您感觉所收的礼物质量很差,那就不要在答谢函上加以赞美。您只要简单地在答谢函上写道:“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谢谢您还记得我。”
拒礼礼仪
一般而言,不要拒收礼品。但这种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当您不能接受礼品时,您可以礼貌的拒绝,但是必须注意礼节。符合社交礼仪的拒收礼品方法可以因人因事而异。
1.婉言相告.拒绝对方的礼品。比如,当对方向自己赠送手机时,可告之:“我已经有一台了。”当一男士送舞票给一位小姐,而打算回绝时,则可以说:“我男朋友也要请我跳舞,而且我们已经有约在先。”
2.直言缘由。即直截了当、所言不虚地向赠送者说明自己难以接受礼品的原因。在公务交往中拒绝礼品时,此法尤为适用。例如:拒绝他人所赠的大额现金时,可以讲:“我们有规定,接受现金就是受贿。”拒绝他人所赠的贵重礼品时,可以说:“按照有关规定,您送我的这件东西,必须登记上缴。”
有时,拒绝他人所送的礼品,是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往往会使受礼者有口难张,使赠送者尴尬异常。遇到这种情况,可采用事后退还法加以处理。即当时收下礼品,但不拆启开封。事后,尽快地单独将礼品物归原主,时间一般在24小时之内。
以上是与各位朋友分享的:送礼礼仪。其中包括礼品馈赠,致谢赞美,以及回礼方面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内容。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德国送礼礼仪
德国《联邦政府官员法》明确规定,政府官员收礼是违法行为,价值超过15欧元(1欧元约合11元人民币)的礼品或酬劳必须上交。如何处理这些上交的礼品呢-据德国朋友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政府部门在圣诞节前或本部门有重大庆祝活动时,每年或每隔几年采取抓阄的方式让下属分获这些礼品。不管抓到还是抓不到礼物,下属们都会非常开心,因为这是上司对他们的一份心意。
德国人不兴厚礼。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酱都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如果是为公事或外事送礼,他们就更注重礼品的意义了。本人在陪同国内代表团拜访德国新闻局局长时,对方赠送的礼物是一本介绍德国名胜古迹和城市风貌的画册;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华成立10周年,记者收到的是一个普通但又具有特殊意义的瓷杯,瓷杯上浇铸了本人撰写的一篇报道安联保险公司的文章和彩色照片。
在德国,下属向上级送礼、公司向官员赠礼的现象非常少见。因为个人的升迁、公司是否获得订单,都有法可依,并不由某位官员说了算。但有时也有例外,官员过生日时,会收到家人和知心朋友赠送的礼物。记得德国前总理科尔过65岁生日时,曾向外界宣布,不希望 接受任何生日礼物,但可以向其夫人设立的一项基金会捐款,筹集的资金用于救助在意外事故中的大脑受伤者。
与好面子的中国人相比,德国人送礼,似乎显得有些小家子气。细想一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东西方人送礼观念不同;二是德国财务规定严格,不管官职多高,不该报销的钱是绝对不可以报销的,即使是德国总统和总理的活动经费也有限额,超过部分绝对要自理;三是德国司法界秉公办事,不管谁触犯刑法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送礼之风自古有之,然而这些年,送礼之风盛行,尤其是公款送礼更是有悖初衷。上万元的月饼、价格不菲的洋酒以及高档服装更加助长了送礼的奢靡之风。这些礼品已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难怪有人说,高档商品在中国已成为引发贪污腐化的东西。
德国公职人员不能收礼,这是明文规定的。如果官员收了不该收的礼物,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或承担相应的后果。如德国央行行长在参加“欧元货币面世”庆祝活动时,顺便带了家属在柏林住豪华酒店并游玩了4天,结果花去了该活动主办方7600欧元。不久,这一丑闻曝光,德国央行行长迅速偿还了家属所用的3800欧元。不过,老百姓对此 并不满意,认为他这样做,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都说不过去。最后,央行行长为此不得不宣布辞职。
中国与德国送礼礼仪差异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