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政治卷
到了高二这一年了,想把政治知识学好,有什么办法呢?别走开,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份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期高二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政治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期高二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政治卷
单选题
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这一现象说明
A.文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是指语言和文字
2010年11月12日,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羊城广州隆重开幕。开幕式演出分为“序曲”、上篇“大地之水”和“海洋之舟”、中篇“白云之帆”、下篇“花城之邀”三个篇章,着力阐释了“水”在岭南文化中的深刻内涵。这表明中华文化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简体字、汉语拼音。目前,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台湾与大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②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③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这些作品,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B.只有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之魂,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和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与“风雨同‘舟’,威武不‘曲’”的精神实质一致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中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袭来之际逆势前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这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
A.推动中国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 B.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C.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D.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如今,“植入式广告”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剧、文艺晚会中。但原本是创新广告形式以缓解广告对观众收视干扰并达到宣传产品或品牌目的企业营销方式,却受到很多观众的批评与质疑。对此,国家应该
A.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B.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C.加强对广告行业的引导和管理 D.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于2010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举行。展演节目从创作到演出
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以其贴近生活的剧情、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朴实无华的表演征服了首都观众。这说明
A.文化体制的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B.大众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C.传统文化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010年7月以来,我国文化界积极开展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工作,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三俗”类电视节目、文艺演出或被清理或被整顿。抵制“三俗”之风
①是取缔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举措 ②能净化社会环境,发展先进文化
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文化部和财政部要求2011年底之前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春节期间,山东省艺术院团集中开展“百戏闹春”送欢乐下基层演出活动。两项活动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
B.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C.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D.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2011 年1月 10 日,“心动 2010安徽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在合肥体育中心隆重举办,现场揭晓十名年度新闻人物。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故事打动着我们的心弦,也影响着社会和公众,而这次评选活动,也将使他们身上蕴含的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此次评选活动
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B.有利于树立公民的道德典范,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有利于弘扬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2011年3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视讯会议,研究部署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上述活动
A.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B.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C.有利于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
D.有利于人民群众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郭明义,一个鞍钢普通职工的名字,在2010年逐渐传遍全国。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撑起了180个家庭的天。郭明义身上的美德
①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
③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奉行的道德规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①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篇《论诗》道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永无止境。对文化创新,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①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③对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创新 ④只有在否定传统的基础上才有文化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0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24万到30万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国40%到50%的行政村。之所以 建设农村书屋,是因为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B.文化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D.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山东省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意策划的“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叫响全国。它 以突出的地域特征、浓郁的文化底蕴、庞大的产业规模,成为山东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 推动全省旅游业跨越发展,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上述事实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B.文化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C.创新齐鲁文化的实质是突出区域特征 D.倡导大众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图是一个德国人阐释的中国人与德国人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差异是由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决定的
②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区别、相互交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人们常说的“行要好伴,居要好邻”,说的就是不同的文化对人有不同的影响。文化影
响人们
①想问题的方式方法 ②与人打交道的方式 ③评判事物的视角 ④改造世界的行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是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 D.只有优秀文化才对人产生影响
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问题。
【小题1】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小题2】如果请你向中学生写一份“行动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的倡议书,需要用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塑造人生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独有的财富
③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④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某地木板年画的模具传统是木板手工雕刻,但为了印刷的速度和降低成本,开始进行平板机器印刷;同样某地制作皮影,为了最求速度和利润,开始了机器压制制作。这将导致
①正宗的传统手工工艺受到冲击 ②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趋流失
③传统文化不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④经济发展为文化开发创造新机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云南大理地处滇西要冲,“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汇,在商贸通道上构成了交叉型和双边型的商业文化,使大理成为中原、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为了“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这说明
A.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B.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C.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 D.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010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能够
①发挥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创新 ②提供物质载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③提高信息化水平,取代传统媒体 ④促进文化传承,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都有权利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民族文化都应受到尊重,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这体现了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原则 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原则 D.各民族文化发展独立的原则
一世博游客在感言:“世博是‘视博’,世博是浓缩的 世界,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是建筑艺术的万花筒。世博搭起了文化交流之桥,让我们在家门口感受到了世界的脉动,观察到了多彩的世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趋同
B.博采众长、面向世界,就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C.凝固艺术的世博展馆,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
D.世界博览会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清代学者叶燮曾说:“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强调了
A.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
C.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 D.优秀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综合题
(10分)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观察和估量文化产业的意义,就过于狭窄和浅陋了”。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观察和估量文化产业的意义。
(10分)为迎接建党90周年,各地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群众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20分)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材料二: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
高二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政治卷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