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发布时间:2017-06-22 11:56

导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加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矛盾纠纷,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才能有效解决因草山地界、资源开发、虫草采挖等引发的突出矛盾纠纷。”

藏区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藏区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认识,把群众工作作为统筹推动藏族聚居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

思路决定出路,道路决定命运。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谈起群众工作,有的领导干部充满激情,掷地有声,很有体会;有的领导干部则答非所问,言不及义,了无新意。因此,加强群众工作,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群众工作是把党代表群众利益的政治优势与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优势相结合的最有效途径。

甘孜州委曾提出,要用群众工作统揽经济工作、统揽稳定工作、统揽民生工作、统揽一切工作。要把群众工作放在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的突出位置,作为统筹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总抓手,以“凝聚民心、转变作风、强基固本”为主线,努力把藏族聚居区群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转变观念,使群众工作成为联系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纽带

现在,有些地区的民族工作中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例如,在村级基层组织中存在干部与群众脱节的现象,原因是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变革。过去,村里掌握资源,组织分配;而现在,土地、草场、牧场归农户使用,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手段少了。在工作方法上,惯性思维与民族地区实际脱节。例如,“一卡通”在内地是方便群众、降低运行成本的好办法。但藏族聚居区地广人稀,干部与群众经常见不上面。例如,现在甘孜州各种惠民资金约有30项,农牧民每人一年能得近3千元,大都通过“一卡通”发放,所以只见卡、不见人。如果每两三个月能把本村农牧民的惠民资金集中发放一次,由驻村干部和村“两委”面对面向群众讲清惠民政策措施的由来和内容,使广大农牧民认清“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就能达到把“民生工程”与“民心工程”结合起来的效果。

当前,中央关于西藏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藏区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要“落地”。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找到“土洋结合”的办法,也就是找到将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和现代管理科学、技术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使群众工作成为联系民心和民生的纽带。重大项目的实施也要换个思路。要尽可能让老百姓参与,引导群众通过劳动增收,把他们的注意力、积极性引导到参与社会生产上来。改变普遍存在的“等靠要”的心态,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的内在动力,转化为广大群众参与劳动生产、增收致富的热情和行动,转化为党和政府的感召力、群众的向心力。

建立制度,健全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重视制度。制度是保障,规范的制度可以使群众工作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也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其次要完善制度。目前各地制订的一些制度,实践性强,发展变化快。要在实践中逐步梳理出哪些是重要的基本的制度,哪些是阶段性的工作和要求。行之有效,能够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再次要把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通过结对帮扶,把当地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培养成为一支既土生土长、与当地群众有着天然联系,又坚强有力、能干事、干成事的“永不撤离的工作队”。

现在有的地方已将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党建经费纳入财政渠道,有了制度化的长效机制。但大部分基层组织的党建经费尚无固定来源。在经济建设上,我们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在党的建设上,也应该体现城市反哺乡村、机关支持基层的思路,探索实现这一思路的途径和办法。

转变作风,在群众工作中加强干部培养

要在艰苦的环境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政治上有信念、工作中有本事、干事业有激情的优秀基层干部,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加快成长。云南省委组织部组织年轻的科级干部任村级基层组织常务书记的做法就值得推广。派工作队对于基层组织来说还是体制外的,任常务书记就能直接参与基层组织的工作,基层组织班子强的就当好参谋助手,班子弱的就直接参与领导。过去有的干部不住村,跑两个项目就算完成了任务。现在就不只是跑项目,重点是要健全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表面上是派一个干部任村常务书记,实际上他的背后还有单位、有团队、有行政资源。同时,省级机关的年轻干部经过基层工作的锻炼,也能成长进步很快。

藏区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当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选择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正是自治区党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成果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实际能力和行动的具体体现,它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主题,继承和发扬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新时期新阶段西藏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发展不平衡,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等问题,从战略的高度、理论的深度明确回答了如何继续确保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很好地将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长治久安的伟大实践中。回眸西藏半个多世纪的伟大历程,在旧西藏百业凋敝、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特别是经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党在西藏工作历史上树立新的里程碑后,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社会祥和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一个充满生机的西藏正在向现代化迈进,一个崭新的西藏正在世界屋脊上崛起。西藏的发展速度备受瞩目,西藏的发展质量令人赞叹。

站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又如何继续谱写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篇章?

如何实现更大的跨越呢?对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分析了西藏自治区的区情:西藏自治区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务繁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极易破坏而很难恢复、甚至永远不能恢复,而西藏自治区是传统的农牧区,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群众往往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搞饭吃”,保植被还是保“吃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与此同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又为我们充分展示了西藏自治区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宝贵机遇:

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和国务院制定的40条优惠政策、批准实施的180个项目,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进展顺利,青藏铁路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口援藏工作逐步深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藏各族人民思稳定、求发展,为我们今后发展打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研究、科学把握这些问题并站在时代前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西藏自治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灿烂的道路。

标志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西藏自治区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发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我们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开创西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才能更好地改变西藏的城乡面貌,才能更好地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白无误地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核心任务,生态良好是根本大计。

我们要实现生活富裕,就要不断地增强物质基础,就要大力发展生产,而增强物质基础,就要很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环境和健康,削弱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又必须保护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不仅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总之,生产必须发展,不发展就不会有全面小康;生活必须富裕,不富裕就不叫全面小康;生态必须良好,不良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人民生活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良好为长远大计。

加快生产发展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的基础环节。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西藏自治区,改变西藏的面貌靠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靠发展生产,巩固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样靠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的内涵很丰富,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石,没有经济的发展,什么也干不成,对于西藏自治区来说更是如此。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没有经过近代化过程,近代化与现代化要两步并作一步走,西藏自治区又是在小农经济发展极不充分的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还很不发达。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作为根本任务抓紧抓实。要进一步明确,无论任何情况下,加快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弱,加快发展的热情不能降低,加快发展的力度不能减弱,加快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当然,也不能光考虑发展速度,更要讲求发展质量。我们强调的生产发展,它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实现生活富裕是推动西藏自治区文明发展的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在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中,党的领导为西藏各族人民所拥护、所支持,党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为了西藏人民,始终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奋斗。现在我们所走的生活富裕的发展道路又再次体现了这一宗旨,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展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昂首阔步奔小康的坚定信心和决心。生活富裕应当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等;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身体素质等;三是环境方面,这主要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水源、土地、野生动植物等。我们强调的生活富裕是物质、精神、环境三者融合的生活,是要满足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在内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让280多万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看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而又广阔的前景。

建设良好生态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长远大计。

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既体现了西藏自治区当代人的切身利益,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特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因素是重要发展成本的意识,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安排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努力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西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发展和绿色共赢,使各族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系西藏自治区各族人民生存繁衍的根本问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参与的喜人局面,使文明发展观念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使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相关案例】:

迪庆创新藏区社区警务管理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公安机关结合藏区实际,推出完善村规民约、建立“1+N”警务运行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一条符合藏区实际的社区警务管理新模式。

迪庆藏族自治州海拔高、居民分散、交通不便,全州平均每名民警管理约30平方公里的辖区,且多是高山峡谷,民警出警耗时费力。2012年12月,迪庆州公安局推行藏区社区警务模式,强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和藏区农村警务模式。同时,为减轻基层民警的工作负担、提高民警工作积极性,迪庆州落实“连续在派出所工作15年、20年以上民警解决副科、正科待遇”和“连续在社区工作10年、15年以上民警解决副科、正科待遇”的政策。在选人用人上,州公安局尽可能从优秀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中提拔派出所领导,从优秀派出所所长中提拔局领导,将80%的表彰奖励名额倾向基层,尤其是社区民警。

迪庆公安机关推出“1+N”警务运行机制,以社区民警为核心,以社区警务室为依托,推动实施治安联防、矛盾化解、人口管理等N种工作。在“1+N”模式下,社区民警带动联抓群众工作,最大限度组织和调动社区资源;联调矛盾纠纷,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联管实有人口,实现人口的动态化、常态化、信息化管理;联采情报信息,推动情报信息采集社会化;联动安全防范,建立与责任区自治组织、政府部门、治保力量的协作机制。“1+N”模式推出后,社区民警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更方便地服务辖区群众,赢得了一致好评。

在创新社区警务模式的同时,迪庆州公安局牵头在各社区推动制定村规民约,由村民自由讨论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签下责任书,由村民自己监督执行。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村民可清楚掌握并监督村委会工作情况,及时保障自己的权益。

社区警务管理新模式极大地促进了迪庆藏区的稳定,公安机关的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绝大多数乡镇刑事和治安案件大幅下降,“零发案”的乡镇不断增多。省综治委开展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以来,迪庆州已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

社会管理相关文章:

1.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方法

2.公安机关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3.党委领导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4.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5.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6.社会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7.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8.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9.社会管理主要内容是

10.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技巧

11.藏区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12.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13.创新社会管理例子有哪些

14.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15.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16.为什么需要社会管理

17.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8.怎样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19.社会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20.为什么要有社会管理

藏区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