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教案

发布时间:2016-12-27 19:43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本章节所要讲述的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教案:

一、 教材依据:

中图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二、 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中地理的核心就是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也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城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人地关系和谐的表现。本节就是要探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节设计将通过学生对文化涵义及其地域文化形成的理解来解读地域文化差异和发展,从而掌握从文化的差异和地域差异的角度进行进行分析的方法。进而通过案例分析城市,掌握地域文化对城市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以创新思维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全球化的过程中,人们与传统的生活空间逐渐分离,地域文化被淹没,城市文化内涵的贫乏是人们的共同感受。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寻求城市文化的精神,从而唤起民族追求文化的社会意识。 并初步掌握城市布局特征的分析方法,科学体现知识、能力、方法、途径、情感、评价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合理运用,力争突出学科特色,语言精炼,版面艺术、简洁。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故面本节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如城市的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非物质方面的如语言、饮食、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教材主要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注意将具体的地域与具体的文化相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广泛影响,然后用不同区域比较法着重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的影响,采用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城市景观图片进行探究,更易达到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掌握了简单的城市地理学习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发现问题并按自己的理解思考并作出判断的能力基本具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运用实例,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知道地域文化在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歌舞等方面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及建筑所反映的城市地域文化,养成对社会现象学习和分析的能力

3.锻炼获取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

(二)、方法与途径: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领会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3、注重活动,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将获得的有用信息加以表达。

(三)、情感与评价:

1、激发探究地域文化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及对本国家、本地区地域文化的热爱。

2、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人文素养,树立科学发展观。

3、懂得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深化新课程评价理念,掌握自评与互评的基本方法。

(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1、能熟练将课前所收集的图片资料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并加以分析。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于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反三对本地城市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四、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

1、收集陕西、安徽两省的民间艺术、服饰、饮食、建筑民居等图片、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准备好课堂活动所需的影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中国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1)提问:同学们爱看戏吗?你们都看过哪些地方戏?(京剧、秦腔、花鼓、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

(2)(活动)请大家欣赏两首曲子,判断分别是什么剧种?(多媒体影音播放一段秦腔、一段黄梅戏)学生判断后,问:这两首曲子的唱腔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后总结:秦腔气势磅礴、高亢、明亮;黄梅戏细腻、婉转、优美。)

过渡:大家都知道秦腔原产于陕西,黄梅戏原产于皖、赣、鄂交界处,主要流传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问:为什么黄梅戏没有产生于陕西,而秦腔没有产生于安徽一带?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陕西、安徽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秦腔和黄梅戏的原产地(投影两省的地貌图),并总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八百里秦川的广袤,塑造了陕西人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也产生了秦腔这样高亢、明亮的戏剧语言;而安徽一带的清山、绿水、小桥的灵秀景致塑造的是温和、细腻的安徽人,所以当他们想要表达对自然、生活的感受时,选择的是这种温婉、含蓄的黄梅戏。这就是两地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

2、探索:读课本P41页四幅图,通过对比,能联想到什么?你知道这几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听取学生回答后,借助多媒体播放:欧洲的城市,中心及其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异不大,相对比较均匀和谐,市中心往往是历史时期期遗留下来的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等,外围才是高层建筑,反映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外围建筑物高度逐渐降低,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道路格局;阿拉伯城市的市中心是典型的伊斯兰教风格建筑--清真寺,反映了该地的宗教文化特点;丽江古城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就势、水渠建房布街,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韵味,处处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四幅图充分体现了四个地区文化的差异。)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域文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提问:刚才我们感受了陕、皖两地的戏剧文化的差异,请大家思考这两地还有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学生发言,举例:民间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乐器、歌曲、农业耕作方式......。)

教师讲授:大家例举的都非常好,很多方面两地都有差异。可见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2、(活动)阅读课文P41~42页,思考:①什么是文化?文化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②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其含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在听取学生回答后,给予分析小结:

①文化是人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之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地域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②(活动)多媒体演示陕、皖两省的民间艺术、服饰、饮食、建筑民居等图片,并重点启发学生分析饮食、民居差异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陕西、安徽两地的文化有如此多的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回答: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陕西、安徽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又造就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所以根植于其中的文化必然会存在差异,故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③地域文化的含义:(P42页第二段)

④(活动)在同学们对照课文领会了地域文化的含义后,计论地域文化有什么特性?(结合同学们的发言,多媒体演示)

空间性: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例如山西商帮、绍兴师爷、陕西麦客、天津混混,北京板爷、保定府的狗腿子......

时代性:一个地域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地域文化总是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例如欧洲的教堂:中世纪是权力的象征,但现在则更在于其是一种信仰或旅游点。

3、(过渡性设问)地域文化产生于人类活动,那它对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呢?有什么影响?(有!它是形成地域差别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的组合形成地区的特色,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特点等,丰富和充实了人类地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特点。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人口集中的地区,朝鲜族同胞能歌善舞,节日多穿着传统服装,农村屋中砌有一个大炕,街上狗肉馆很多等等;而海南黎族苗族人口集中的地区,建有特别的房屋,妇女着花彩缤纷的衣饰,人们在高大椰子树上迅速爬上爬下,吃着槟榔的人口角鲜红......

[承转]地域文化能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也会影响到城市。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活动)1、阅读课文P42~43页相关内容,讨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同时多媒体投影待填表格。

2、让学生分组用自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的结果:

①一组同学用多媒体演示美国的现代化城市、欧洲古典城市及其现代面貌、中国的皇城及其现代面貌,同时提出问题: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听取回答并简洁评价后,归纳小结并填写在表格相应空格中:影响建筑空间布局、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风格。)

②二组同学用多媒体演示美国的高楼大厦对比欧洲的市中心广场,引导学生思考:这组图片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的表现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广泛听取回答并做简洁评价后完成相应的表格填写。)

⑶三组同学多媒体演示中国园林、西方园林的同时话外音讲解中国园林及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的表现及原因后完成相应表格的填写。

④四组同学多媒体演示东西方宫殿在建筑细节(风格)上存在的差异,中国宫殿建筑的斗拱、飞檐、亭、台、楼、阁,西方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并提问:东西方宫殿的建筑风格的差异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差异?原因何在?学生讨论,回答扼要评价后,完成相应表格的填写。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 自市中心向外高度急剧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历史短,欧洲移民自由传统,发展中形成了有别欧洲的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 市中心广场、大教堂、事务所,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历史悠久,市中多著名建筑,不愿让现代建筑夺去历史风彩 建筑结构 中国 围墙是主要景观,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 美国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体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不同 ⑤老师结合同学们边分析边完成的上表简明扼要地作以评价总结后,(承转)这种影响是长期的。

3、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以教材P43页最后一段的例子说明这种影响的长期性主要体现了非物质文化的持久性。

(三)、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扼要回顾主要内容后补述:本节课,我们面对博大精深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地域文化,只是做了一点浅显的了解。其目的并不在于要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学会一种思维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了这种思维,大家就有了一双看世界的"慧眼",用这双慧眼去欣赏身边的世界精彩,就能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四)、布置作业:

收集我国以下城市的建筑图片:青岛、哈尔滨、银川、北京、西安,分析其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文化的含义: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地域中

2、地域文化的形成:人类的生产生活

3、地域文化的含义:P42

4、地域文化的特点:空间性、时代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建筑空间布局:

2、影响建筑结构:

3、影响建筑风格:

八、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模式,呈现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态,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相关报刊等途径收集不同城市的建筑风景等方面的图片、影视资料,然后按地域进行分类,做成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师生共同探究、相互交流补充,有利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