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敬畏教学反思怎么写
相关话题
导语:文中引用的《听张立本女吟》这首诗,学生读和理解都比较困难,课前没有让学生查这首诗是个失误,以致下文的分析诗人文笔处学生不理解、没有感触,我不得不在课堂上花时间去解释这首诗的意思,也耽误了时间,课前预习很重要,这些相关教学资源应该提前让学生学习的,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上时间,还可以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提高其学习兴趣。
字的敬畏教学反思怎么写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采用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即以“字是值得敬畏的”为暗线,以“为什么字是有生命的”作为明线。其间运用多媒体手段,想象与文字相结合,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字的敬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悟,探究与体验,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从中感受文字所创造的奇迹。最后结合填空句式进行课堂反馈,有总结有升华,深刻理解汉字为什么是有生命的,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否落实。
在具体的环节设计上,我采用了以下几种突出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
如在第五自然段中,我抓住“呼风唤雨”一词,让孩子们把感悟融入到情感朗读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通过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情,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文字创造的奇迹,去体会文字呼风唤雨的本领,去欣赏文字带给我们的或喜或忧或敬或畏的丰富情感,才是对汉字真正的理解!
至于有的老师提到的关于用惊心动魄的音乐对《聊斋志异》
的情景进行渲染的提议,至今我依旧无法苟同。既然字能让我们感悟到情境的神秘、恐怖、身临其境,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呢?即使孩子们通过文字无法感悟到位,这也只是时间与阅历的问题,借助音乐帮助感悟,不但不能达到汉字的魅力,相反会削弱它的神奇色彩,突出音乐的本领,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呢?
2、与阅读积累整合中,对汉字产生敬畏,理解它的生命所在。
例如:第八自然段的研学中,让孩子们仿照课文中的“翠”、“风“、“雨”列举同样含蓄的汉字。有的孩子说:一看到“暖”字就仿佛春天如约而至;有的孩子说:一看到“雪”字,就让他想到了寒冷的冬天;有的孩子说:一看到“黄”字,就让他想到了皇帝,想到了祖国……我想这已经是一个10岁孩子对伟大的汉字最完美的诠释了。
面对如此晦涩难懂的文章,让一个个只有10岁的孩子理解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之为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每一个成人看过这篇文章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吗?未必吧。哪怕学生只明白了汉字的一个特点一个方面,我们就不能无视他的理解感悟能力。
3、板书的设计突出汉字的精髓。
记得全国优秀教师吴正宪老师来我镇讲课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节课应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始,还应有个令人回味的结尾。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课文内容,在最后的教学环节,将板书连缀成为这样一首诗:
字的敬畏
敬惜字纸乡俗在,
文化传承敬畏来。
诗歌曲赋藏意蕴,
含蓄生命皆热爱。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一点想法。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让朗朗的读书声在课堂上久久回荡,对此我并不否认。因为“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不过语文课通常要用2——3课时才能完成,可能每节课的培养重点不同,所体现的读的方式也存在迥异。
对于本课时而言,仅仅让学生通过读能理解汉字背后让人体味到的东西吗?讲解与引导,朗读与感悟应齐头并进!语文课不仅仅是指导朗读的课程,它的最终目的应是理解与感悟。朗读是理解与感悟的形式,而感悟与理解是朗读的实质。
字的敬畏教学反思怎么写
《字的敬畏》选取自乔传藻关于写作的文集《文学的眼光》。在这【第短文里,作者写出了自已对祖国语言文字由逐渐了解到最终敬畏的过程篇】:小时候乡俗的影响老人们关于敬惜字纸的告诫;后来自己读书的体悟感受到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境界;感受诗歌中文字所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里蕴藏不尽的意蕴。文章的结尾,作者不禁感叹到: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文章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受阅历所限,学生们对敬惜字纸的乡俗可能不了解。我就要求学生们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深入的了解背景知识。课文第68段是理解的难点,在这里我注意将学生的感悟与我的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读懂诗句内容,为理解下文作者的感触打下基础。
总之,同学生在学习本课后普遍认为,对中国的方块字很感兴趣,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不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文章最后感受汉字的含蓄这一环节中,缺少了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将想象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相互交流感受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只有此处真正实现了深入体会、感悟,才会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才会发自内心地对汉字产生热爱和敬重。这些地方的欠缺,使学生的体会和感悟不够深入,只流于了表面的形式,没有真正达到读中感悟的要求。
字的敬畏教学反思怎么写
今天,领导来听我的语文课。当时,我就慌了阵脚,因为今天正好该讲《字的敬畏》这一课,这篇课文对四年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难度的,课文篇幅太长不说,更让人头疼的是课文中有多处理解上的难点,首先,课文中有许多生僻深奥的词语,而且许多词属于“只可会意,不可言传”之类的,使学生在刚刚接触课文时就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再加上课文中引用了《听张立本女吟》这首诗,学生一读起来就觉得云山雾里,不知所云,首先在兴趣上就被消磨了一大半。对于《聊斋志异》,学生也只是看过电视、电影,根本没读过著作,在这样的基础上,要让他们感受到其震撼力,就无从谈起了。
基于以上几个难点,几番思量后,我决定把朗读作文这些难点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步突破难点,同时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会和感受。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了我对汉字的敬畏的?并找出有关段落。接下来,我让学生读2~4自然段,并思考:我“我”对汉字是先产生了敬重还是先产生了畏惧呢?你是读了哪句话体会到的?(结合第2自然段理解)。听着老人们的告诫,望着化为青烟的字迹,“我”心中会想到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结合“神圣”一词,体会作者对汉字的敬重。当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后,我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先是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之后指名学生读,读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在学生互评期间,我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需要改善?这样,在指导学生学会评价的同时,还间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如在一名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地上是脏的,天空是干净的,一个个方块字哪怕死了,也要住到天上去。这是一些多么神圣的小精灵啊!”后,学生在评价时,抓住了重点词语“地上、脏的、天空、干净的”等进行评价,把这几个词读重了。于是,我适时引导进行对比,一个是地上,一个是天空,一个是脏的,一个是干净的,通过这样的对比,体现了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是多么的神圣。对比后,自此让学生朗读,敬畏之情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99作文网XXJXSJ.CN更多反思]
在这节课,不足之处要比成功之处多出许多,总的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从文章的整体入手这一点体现不够,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先得散乱。其次是教师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住,导致在学生交流乡俗影响着一部分是,学生交流内容有些偏离文章住址,而教师却没有进行及时地引导、点拨,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真正渗入教材,钻研教材,在自己的头脑里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在教学中才不会无头无序。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的自主,个性化的体验,但并不等于完全放手,不管不顾,当学生的认识偏离时,教师要及时地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的体会有正确的方向。在此,对于这篇课文,由于难点太多,都放在一节课内进行肯定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采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前预习,对相关教学资源、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渗透,如在教学前几天,就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并交流感受等,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同时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感受汉字的氛围,这样将难点一一击破,就不愁学生理解不困难了。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在教学机智,以及教学方法和对教材多样化的处理上,我还相距甚远,还应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摸索一天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思路。
字的敬畏教学反思怎么写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