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9 13:42

理科(science departments)一般是指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数理逻辑的统称,与文科相对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科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理科学术论文篇一

高考理科综合卷应试策略

摘 要: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理科综合试卷是一张复杂的选拔性试卷。如果缺乏应试策略或应试策略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水平不能得以正常发挥,应试失败。我们需要应试策略,在平时的练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应试策略,并努力不断地巩固提升它,使之能够适应高考理科综合卷的要求。在应试策略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提升自己的复习水平、提升自己的应试水平,从而使自己的高考成绩得以提升。

关键词: 高考 理科综合试卷 应试策略

在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的今天,学历成为职场竞争的重要砝码。“大学不是万能的,但不进入大学是万万不能的”。进入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是每一名高中学子的梦想。而进入大学无一例外都需要考试,而绝大多数都需要通过高考。一个好的高考成绩是所有高三学生希望得到的。如何才能考出好成绩,考出高分呢?在此作如下分析。

一、高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成绩是高校选拔学生的最重要的依据,而要想高考考出好的成绩,必须了解高考。

考试机构根据高考大纲(或考试说明)命制高考试题,而现在大部分地方进行自行命题,北京市属于自行命题。

高考大纲是一个小薄本。其中考试的知识点要求和样卷对学生是比较重要的。通过大纲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根据经验我提取以下几点:

1.高考试题有不同难度系数:出题人在出题时,某一题的难度系数已经大致确定,如:此题难度系数0.2,即20%应试者可以答对,或应试者总样本可以得到20%总分。同样试卷的难度系数也是确定的,如:难度系数0.55。这样高考成绩在整个统计表上是呈“正态分布”的:即中间多,两头少。这样的统计有利于高校选拔。

2.高考试题的题型与题样。我们拿到的高考试卷是什么样的题型与结构可以从考试说明中获取。如:北京市理科综合试卷分I卷和II卷:I卷为选择题,4道生物,8道化学,8道物理,合计20道题,120分;II卷为大题,通常有4道物理,4道化学,1道生物,180分。总共的考试时间是150分钟。

二、北京市理科综合试卷应试策略

1.北京市理科综合试卷的特点:三科合一、试题混编、区域独立。

试卷综合了生物、化学、物理三科。试题是独立命制的,每一科都有相应的难度系数,但试卷是按照题型混编的。在题型内部,科目独立:如,选择1―4是生物题,5―13是化学题,14―22是物理题。根据科目的需要考试机构有时会作一些微调,如,选择1―3是生物题,4―12是化学题,13―22是物理题,同时在大题部分增加生物题,减少物理题。

2.学生在理科综合试卷应试时的问题:时间不够用,试卷没答完。

尽管命题人的指导思想中有给学生足够时间思考,但理科综合试卷考试时间不够用,试卷没答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学生连一些试题都来不及看)。这个问题是北京市理科综合试卷的特点导致的,考生在应试时出现了先做哪科及时间如何分配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时间不够用,试卷答不完。

3.理科综合试卷特点背后的应试问题:科目差异、难度差异、思维跳跃。

尽管物理、化学、生物同属理科,但从科目上讲还是存在差异的:各科对学生特定思维方式要求有偏差,如物理要求分析能力较多;同时学生个体对三门学科的喜好程度不同,学习情况存在差异,有些差异还相当显著。这种差异会使学生常常偏重去做某一学科的试题。

尽管试题在命制的难度系数是大致确定的,但是对于学生个体来讲,科目差异带来了科目间的难度差异,同时由于各科命题是独立的,各学科命题不会照顾学生个体的学科难度差异,如:学生物理学习较差,将化学或生物题出容易点儿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参加过考试的人都知道,通常考试都是分科的,且在试卷上只会出现某一科的题目,从前往后基本上只需要运用一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所面临的只是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只需要变换解决不同类型试题的技巧,我称之为“题型思维跳跃”。而在理科综合考试中,我们不仅仅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进行“学科思维跳跃”:我们需要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不同的“频道”中切换思维方式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由试卷带来的应试问题、由考生自身带来的问题、由应试方法带来的问题。

4.试卷的应然问题:极限分配时间、试卷理想得分。

总分与总耗时的比例我称为“分时比”,理科综合学科的分时比为2∶1,即每分钟平均需要做两分题。按分时比去分配的考试时间,我称之为“极限分配时间”,如:理科综合的各学科“极限分配时间”为物理60分钟,化学54分钟,生物36分钟。

我们要意识到,尽管理科综合试卷的应试时间为150分钟,但其实可以具体化为各学科的“极限分配时间”,即:物理60分钟,化学54分钟,生物36分钟。即表面上是综合卷,但实质是分卷的,只是没有确定先后的顺序及增加收卷的形式罢了。

目前的试卷形式,增加了学生自行调配时间的便利,但一物两面,也增加了调配时间的风险。

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难度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难度系数与总分的乘积,我称之为“试卷理想得分”,如:理科综合难度系数为0.55,则其“理想得分”为165分。通常来讲,考生获取一个“理想得分”,在选拔性考试中就可以获得一个比“大多数人”高的分数了。

5.考生的应然问题:兴趣分配时间、考生理想得分。

考生在应试过程中,跟据自己对科目兴趣和习惯来对应试时间来分配,各学科由此分配到的时间,我称之为“兴趣分配时间”。考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应试情况对自己可能的应试得分,我称之为“考生理想得分”。

6.考生应试方法的应然问题:分配时间差、理想得分差。

考生根据自己对科目兴趣和习惯分配到各科的时间与极限分配时间之间的差异,我称之为“分配时间差”。分配时间差在实际应试过程中会对应试的结果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

试卷理想得分对于考生来讲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缺乏实际价值。对于考生来讲具有实际价值的是考生实际得分与可能的得分之间的差值,我称之为“理想得分差”。如果理想得分差为较大正值,说明考生“超常发挥”;为较低负值,说明“应试失常”;接近零,为“正常发挥”。

7.理科综合试卷的应试目标:避免“应试失常”,确保“正常发挥”,争取“超常发挥”。

对于考生个体来讲,尽管面对的选拔性的考试,但其实际排名在应试过程中对考生的激励作用是负方向的,不会对应试产生积极效果。

应试过程中的良好心态应当是“自我挑战”。这种心态可以使应试目标更易于达成。

8.基于以上观点的理科综合试卷的应试策略:确保“最低分配时间”,合理利用“分配时间差”,争取超常发挥。

考生完成某科目基础题所需要的时间,我称为“最低分配时间”,如:某考生完成生物的基础题所需要时间为30分钟。“最低分配时间”对于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确保“最低分配时间”可以确保考生完成科目的“考生理想得分”计划。

对于考生来讲,各科在“最低分配时间”完成后,会剩余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应当被合理利用的“分配时间差”。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可以确保优势学科的充分发挥,从而为实现超常发挥打下基础,同时能避免由于时间分配的随意性导致时间不够与试卷难以完成的问题。

9.理科综合试卷的其它问题的应试策略:增强“自我效能感”,关注“思维跳跃”。

作为选拔性考试,无论是哪个科目,不是所有的题都是针对所有考生的,尽管所有的考生都会拿到同样的题:如果我的目标是国际一流大学,我需要努力解决所有的问题;如若我的实际目标只是一所一般的大学,有些“茫然不知其所云”的题目并不是我必须攻克目标。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能够迅速判断出某道题由自己来解决是“易”、“一般”还是“难”。增强“自我效能感”会帮助我们较好地实施“由易到难”的常规应试策略。“由易到难”可以使你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分。

对于一般人来讲,“思维跳跃”会增加应试难度。从心理学上讲,“思维定势”在思维跳跃的情形题的情况下会出现负反馈,不利于试题的解决。

理科综合试卷有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我选择题型一致性,即先做选择题,再做大题,那我将面临试题内容的跳跃,即生物、物理、化学;反之,如若我避免了试题内容的跳跃,那我需要解决的是题型的跳跃和空间的跳跃(需要翻卷)。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试验,再选择适合的应试策略。我个人的想法:题型的跳跃要比题内容的跳跃要好应对。

三、在理科综合试卷应试策略指导下的几点复习建议

1.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理科综合试卷,尽管各科试题相对较少,但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仍然十分必要。首先,高考试卷仍然是注意试题覆盖面的,特别是重点知识仍然涉及较广泛。其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增强对试题把握,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后,理科综合试卷的“综合”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知识综合,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试题的分析与解决。

通常来讲,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就是打破原有的书本知识顺序,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考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学科的树状目录,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主干知识,细化了解具体知识,强化知识体系的建立,并努力提高知识的存取、应用的速率。

2.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考试说明,也就是考试大纲,是出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应考的依据。现今的高考试卷是严格不超纲的。因此考试说明对于考生具有复习的引导性作用,而事实上许多考试的考试说明是被束之高阁的。考试说明不仅指明了考试的主要知识点,而且注明了相应知识点的要求级别。考试说明上的样卷可以帮助考生制定对应的适合自己的应试策略。一轮复习完毕后考生应当加强考试说明的学习,并根据考试说明进一步充实知识体系。

3.多看精练,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做题不在多,在精。考生不应盲地重复做许多相同类型的题,最好是多看题,精做题,不断进行知识漏洞扫描。考生应当根据漏洞扫描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主干知识。每一名考生的知识漏洞是不一样的,因此考生除了跟着教师进行热点题的练习外,还应增加自我漏洞的补习。通常在二轮复习中,考生需要做好适合自身的“专题复习”工作。

4.精读教材。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相应学科知识的第一手材料,是命题的出发点。抛弃教材,只留试卷作为复习材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建议考生在参加高考前的不长时间,做好教材的再精读工作。

总之,高考是一个复杂的事物,考生应努力增强对高考的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对试卷的控制,争取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好成绩。我常把考生比作一名猎手,参加高考就是打猎:不仅需要充足的各式各样的弹药(各学科的知识),而且需要有过关的射击技巧(应试方法),当然还需要足够了解你的捕猎对象(试卷)。在此我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供大家指摘,仅希望能帮助一部分考生发挥水平,捕获梦想的“猎物”。

理科学术论文篇二

初中理科教学方法浅析

【摘要】常言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么学生如何学好数理化呢?这就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笔者通过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观点对初中理科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理科 教学方法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52-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首先要时刻为自己充电,利用课外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提高课堂效率,就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使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获,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方面:

1、课前准备要扎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扎实的准备,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1.1 教师备课要全面

首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如航海中的舵手,把握着航行的方向,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备教材,关键是钻研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拓展教材,来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要备教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做到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最后要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量力而行,特别是后进生,才不会觉得自己被老师遗忘,反而能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这样既能做到培优,又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学生预习要认真

课前准备不单是教师的任务,老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一一预习。课前预习不只是把第二天的内容看一遍,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题,将重点和疑问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这样在听讲时才会有目标、有思想、有成效。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生”,作为一名初中生,正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自身的自制力有限,作为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1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每周写一篇学习周记,记载一周来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学习建议以及学习体会。

2.2 记笔记的习惯。课上做笔记还可约束精力分散,提高听课效率,课堂笔记主要是记老师讲课中交代的关键思路,方法,及概括和补充的内容。特别在理化方面,如记反应现象等。

2.3 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脑,动手,动口,动眼。

2.4 认真做作业的习惯。特别是理科,作业是对当天内容的最好反应,所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错就该,书写规范。

2.5 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动手实践,课后勤思多问,努力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3、课堂讲解要精练

精彩的表演让人赞不绝口,精彩的课堂让学生回味无穷,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上好每一堂课,而应该让每一堂课都更加精彩,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诙谐,精炼。诙谐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变得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激励与评价语言,更不能吝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以艺术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听觉,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因材施教。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情景法,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来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采取讨论的方法讲授,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对比的方法指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自己归纳总结出性质,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乐趣,致使数学课堂有滋有味。

第三,捉住重点,突出难点。教学中应主次分明,对于简单的知识一笔带过,而重点则要举一反三。这样既能合理分配时间又能使学生不感到冗繁,听起来浅显易懂,做起来得心应手,对于难点,讲解尤其要透彻,不能马马虎虎。

第四,例题要典型,力求一题多解。例题的选择应该具有典型性,例题不仅反映了当堂的知识要点,而且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课后及时巩固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那么如何做到更好的巩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4.2 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求三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点,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4.3 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

4.4 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5、课堂小结具反馈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讲,或回授,或纠错,教9币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俗话说的好:“亲其师而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共是学困生,对他们要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课程的实施谈何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课堂效率,非一日之功,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努力,积极探究,去体验和享受课堂教学带来成功的喜悦。

理科学术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