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5 07:24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需要认真对待,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的宗教态度加以教育和引导。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篇一

关于加强大学生宗教信仰工作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大学生信教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不利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需要认真对待,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的宗教态度加以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 宗教信仰 对策

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于宗教和宗教文化抱着宽容甚至感兴趣的态度,但又缺乏对宗教信仰的正确认知,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不利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认清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认真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际情况,仔细研究其深层原因,努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分析

1.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福建工程学院在2005年的调查显示,有近44%的大学新生信仰宗教,2007年河北五所高校调查的结果显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1.14%,北京地区10所高校调查结果则显示有13.58%的大学生信仰宗教,湖北省华中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较高,调查显示有高达19.6%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

其中,有两个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党团员信仰宗教的情况。2007年《泉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332名学生中,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共青团员占总人数的96.1%,其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大约占22.2%。考虑到当前大学生中党、团员所占的比例,尤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团员,应该说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党、团员占了一定比例。二是各地调查数据都表明,就绝对数量而言,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并非以少数民族为主。2006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比例是汉族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97.1%,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2.9%,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远远超过了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这与以往认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民族习惯有关的认识显然不符。

2.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大学生宗教信仰坚定者所占比例不高。从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多数学生对宗教知识了解不多,甚至对于宗教创始人的生平与事迹缺乏了解,认真阅读过所信仰宗教的经典文献的所占比例更低;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少去宗教场所,即使去宗教场所,也是观光者多,祈福者众,真正去参加宗教活动的屈指可数。这说明多数宣称自己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并非虔诚的教徒,只不过是对宗教比较感兴趣或者认同度比较高而已,并没有宗教实践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大学生对宗教表现出的态度。河北的调查显示:56.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信教完全是个人的事,不必理会”,并且62.9%的大学生反对“掌握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不应该信仰宗教”,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态度,近一成的大学生选择了赞成,近七成的大学生则表明无所谓的态度。对某些宗教观点,如“上帝创世” “灵魂不灭” “生此轮回”和“宿命论”等观点,大学生也表现出了相当的认同率,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和批判。对于宗教内涵的理解和宗教的作用也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深入分析。部分大学生认为信仰宗教能够使人有所寄托,具有治疗心理创伤的功效,可以引导人向善,维持社会稳定等,却不能正确认识宗教影响科学发展,形成与科学创新的对峙,阻碍科学进步等消极作用。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的原因

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内因。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性,凡事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又不强,社会适应性差,同时周围环境问题复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渗透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不良之风和腐败现象,加之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大学前马克思主义教育流于形式,不可避免地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结果造成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不能正确地分辨善恶美丑,重才轻德,利己主义膨胀,功利型价值观大行其道,客观上为宗教在大学生中占领一席之地提供了思想基础。

大学生多数处在18~24岁之间,正是心理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时期,他们自我概念增强,但认知能力发展与之不协调,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概念丰富,但不稳定,情绪变化大,容易偏激、冲动;性意识发展,但不善于处理与异性的关系,经济地位和心理成熟程度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意志力提高,智商发展快,求知欲和创造欲旺盛,但现有知识储备不足以满足要求;社会需求迫切,对社会的关注度高,但又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使他们比较容易对宗教产生兴趣,而认知能力的不完善则使他们容易错误地认同一些宗教观点甚至这些宗教本身;在出现“学习困惑” “恋爱冲动” “择业焦虑” “贫困自卑”等心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的自我调适方法,容易倾向于宗教所带来的心理慰藉,进而导致宗教信仰;宗教所具有的接纳性和包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宗教的认同感。

2.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外因。首先是生存环境的变化。从高中到大学,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是人际关系环境变化。父母开始缺位,需要重新建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朋友关系。二是学习环境变化。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管理不严格,学习竞争压力大。三是生活方式变化。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大学生必须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比较容易因为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等,如果找不到正当的解决和宣泄渠道,容易偏向宗教信仰。

其次是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是国际大环境。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和实践仍处在低潮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了学生科学世界观的确立;国外宗教组织利用各种形式向国内高校渗透,吸引大学生信徒,这种渗透日益表现出专业化、多样化和隐蔽性的特点。二是国内环境。由于我国仍处于改革发展期,社会急剧的转型和变革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信仰。三是民族和家庭环境。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有其长期信仰的宗教,该民族学生领教的比例自然就高,民族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极难改变。四是学校环境。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流于形式,教育内容和形式简单化,不能针对学生实际,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宗教现象;同学群体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大学生年龄相近,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差异不显著,容易相互影响,信教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宗教活动的情况亦有发生。

最后是宗教文化本身的特点,宗教文化以宗教活动、宗教文献等形式特殊内容新奇的方式对于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宗教文化本身有相当内容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对于世界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其中所表现出的一定的哲理性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吸引。

三、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导和教育

1.基本原则是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学校对信仰宗教的大学生要尊重其选择,国家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学生也享有相应的法定权利。对这个问题偏左偏右都不行,既要避免粗暴干涉,也要避免放任自流。要积极引导信教大学生去正规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宗教活动,严格禁止在学校内进行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学校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依法予以制止和坚决打击,避免学校成为宗教信仰滋长的温床;同时要认识到,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对大学生的宗教观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于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也要进行耐心、深入、细致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和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信教大学生能够改变信仰的争取改变信仰,无法改变信仰的也要把他们的意志力量引导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目标上来,实现宗教信仰与爱国主义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2.主要途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和同伴教育。首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以适当地增加有关宗教内容的选修课、系列讲座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和根源,自觉地抵制和防止宗教观念的侵袭。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改革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生动活泼。

其次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广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与社会、面对现实与未来。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和学习健康心态,学会正确评价和面对挫折,树立自信、自强的心态,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要注重心理咨询服务的作用,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要加强沟通和疏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解决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冲突,减少宗教对他们的影响。

最后是加强同伴教育。所谓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具有共同语言的人通过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来达到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同伴教育有很多优点,例如,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具有相同背景,当教育者将经过自己消化理解的内容传授给被教育者时,被教育者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由于双方相近的身份特征,比较有共同语言,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更加亲切,容易被接受,等等。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同伴教育,要注意抓好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的教育培养工作。对于同伴教育的志愿者,要注意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他们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教育能力。对于同伴教育的组织者来说,要注意在实践过程中的前瞻性和敏感性,能够及时发现不同教育阶段的典型问题并加以重点指导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经验积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同伴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宗宝,王兆云,李小梅.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基于河北省五所高校的抽样调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邹勇.大学生宗教观念成因及解决方法探析[J].科教文汇,2007(8).

[3]苏斌原,冼德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贾红棉.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研究[J].理论观察,2008(3).

[5]李钊文,周红艳.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5).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