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想

发布时间:2017-02-28 16:38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写的,大家对此文都有哪些评价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篇一

在淡淡的忧伤中,读完了莫言的小说《透明的胡萝卜》。

小说题目为《透明的胡萝卜》,但是只在后半部分的不多的笔墨有对胡萝卜的描写。那是一个晚上,小铁匠让黑孩去地里偷来几个地瓜和萝卜,在打铁的炉子上烤着吃,那晚有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铁匠、黑孩,他们都吃了烤地瓜和萝卜,还有那个没吃却唱着凄凉沧桑老调子的老铁匠。那么为什么拟这样一个题目呢?小说的主人公黑孩在结尾处拔了一个又一个的胡萝卜,对着阳光仔细瞧,希望能看到那天夜里看到的透明的萝卜,但始终没有,而且还因此被剥光了衣服。这样的结尾,又有什么用意呢?

小说里的故事,在一个潮湿的秋天开始了。

主人公黑孩这样出场:墙角上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象青草的汁液,有的象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这样的外貌描写,在一开始就勾勒出了一个没人疼爱的可怜的无助的孩子形象。

黑孩没有温暖的家庭,有的是后娘的狠劲使唤和打骂。在小说中,黑孩经常被认为是哑巴,因为他几乎不说一句话,但他的确不是哑巴。那么,他为什么不说话呢?是什么使他保持沉默呢?他的无言是不是表明他是一个内心空白的傻孩子呢?

不,完全不是的。外在越是无言,内心越是丰富。

可怜的黑孩,活在后娘的打骂中,活在旁人的冷嘲热讽中,活在周围人的任意指使摆布中。面对这样的处境,他没有怨言、更没有反抗,就这样默默地顺从着。然而,她的内心呢?是风平浪静,还是暗流涌动呢?

小说在行文中,会时不时的从黑孩的视角来写,这让读者感觉到黑孩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黑孩逆来顺受的伤痕累累的身躯里藏着一颗猛烈跳动的心,我能感觉到:总有一天,他会爆发的!因为鲁迅说得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我相信,黑孩总会长大,总会觉醒的!

小中还有一个让人感动得善良姑娘——菊子。

她善良勇敢。她会给饥饿的黑孩大葱窝窝头,她会时常看望黑孩,她会给受伤的黑孩包扎,她会为可怜的黑孩流下同情的辛酸泪。她的善良勇敢就像一阵阵温暖的春风,时不时地吹散淡淡的忧伤、迷蒙的雾霭。然而,结尾处偏偏徒增一层伤感——菊子的眼睛被小铁匠打瞎了一只。美丽中带着悠远的哀伤。

小说的文笔极其细腻。文中对农村风光人情的描写具体生动。那幽幽切切、缓缓流淌着的河水,那齐整整、茂盛的黄麻地,那静静地长在土地里的地瓜和萝卜,这些都被作者描摹的幽静、潮湿、凄冷,又有一丝丝的优美和温情。

在这里,更多的是自然、是原始。

自然风光,如一幅又一幅的油画,那样的怀旧而朴实;人物风情,就像那流淌的河水,真切丰盈。一股原始的内在的力量萦绕着不同人物的内心。作者的眼睛,好像能够透过身躯直接看穿人物的灵魂。

有句话说:你可以欺骗别人,却欺骗不了自己的灵魂。

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形势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会渐渐的失去自我,为外物所累,最后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变得空虚而忧伤。其实,我们最应该:真实地活着。直面自己的内心,向善向美。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篇二

很早就知道莫言这个人,正是因为看了他的一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写的非常棒。这篇小说以“现代进行时”的描述方式表现农村的现实生活。单纯得几乎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的故事,却被作者写的色彩斑斓,充满声、光、色、影的迷离,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正如谢有顺所言:“他早期发表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我尤为推崇,我觉得这是天外来物般的作品,那种通透的感觉、偏僻的角度、观察小孩的精准,已不可再得。”

莫言以其生花妙笔创造了一个既写实又迷幻的乡土,他笔下的山东高密,其实只存在他的想象中,那不是历史上或现实里的乡土,而是他凭借着一己的文学壮笔,重新塑造的一个家乡,一个比历史或现实里的家乡,都要更精采更复杂更丰富更迷人的虚构的家乡,一个许多人都能理解认同的奇幻家乡。

说到写作的能力,不少作家能够写出好作品,但不能持续写出好作品。莫言是一个例外,从1985年的开始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天堂蒜薹之歌》,到1989年的《酒国》,1995年的《丰乳肥臀》,2001年的《檀香刑》,2003年的《四十一炮》,2006年的《生死疲劳》,2009年的《蛙》。莫言一步一个脚印地写出了乡土中国近30年的历史和命运,作品里面饱满的“中国性”让他成为世界文坛的关注焦点。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与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和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一样,充满了象征和寓意。

法国《费加罗报》评价莫言时如是说:中国作家莫言结合想象与现实,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创造了一个宇宙,它的复杂性让人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获奖,已是过去时,但中国文学仍在路上。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篇三

萝卜能够透明,还是红色的。这已经是个意象,一个富于诗意的意象。它使人想起童话。然而,按照通常的说法这应该算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所谓农村题材小说。但凡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恐怕都要犹疑,它究竟能不能算是反映现实农村生活的农村题材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这孩子刚出现的时候普普通通,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裤子,细长的脖子支撑着大脑袋。但是越到后来,这孩子越象个小精灵,还透着几分神秘。他从来不说话。他从不怕冷,当十分强壮的老铁匠都穿上棉袄时,他仍然光背赤足,且没有半点瑟缩。他用手去抓热铁,让热铁象知了一样在手里滋啦滋啦地响,把手烫得冒出黄烟,可他还不慌不忙,仿佛那皮肉的的痛中有一种快感。他在一个夜晚看见了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萝卜里还流动着活泼的银色液体。于是孩子便着迷地去寻求它,以至于到萝卜地去,把每一个萝卜都拔下来举到阳光下端详,最后把一片地萝卜全部拔光……

这的确很象童话。然而,这些非现实的童话因素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只是其艺术形象构成的一种成分。与这种童话式的非现实因素相交织,小说中又有很多十分现实的农村生活描写。凡是对我国农村生活,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村生活比较熟悉的人,都会承认这些描写既丰富多彩,又生动准确。例如小说作者对公社副主任刘太阳的刻画,用墨并不多,只寥寥几笔,然而活龙活现,一个本质还不算太劣,却已经习惯于欺凌百姓的小官僚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其他几个人物,还有小说所展现的一幅幅农村生活图景,也都写得十分生气,发散着一股温馨的泥土气息。读这些地方的时候,我们几乎会忘记小说中的那些童话式的非现实的因素,以为自己在品味一篇风格上非常“写实”的小说。如此,《透明的红萝卜》多少给人一种迷离恍惚之感。

它所描写的一切,似乎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是经验的,又是非经验的,是透明的,又是不透明的。

小说这种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效果,使我们获得一种新鲜的、陌生的审美经验。它使我们有些困惑,但也使我们享受到一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愉悦。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相关文章:

1.莫言散文读后感3篇

2.《莫言散文》读后感3篇

3.莫言散文读后感

4.讲故事的人读后感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想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