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形势下音乐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论文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新课标形势下音乐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新课标形势下音乐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全文如下:
摘要: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推动了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进程,为音乐教育改革发展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思路,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因此,特以《渴望春天》为例来阐述教学思路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思路 转变 音乐实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无论是从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还是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下面将以歌唱课《渴望春天》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音乐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一年之中,春是四季之首,也是艺术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依据课程标准对歌唱课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世界青少年喜爱的童声合唱曲。它用简洁精练、活泼流畅的音乐素材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歌曲为F大调,6/8拍。歌曲旋律轻盈活泼富有律动感,特别是二声部和声的效果将歌曲的意境表现的更为丰满。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幸福未来的向往。
(二)地位和作用
《渴望春天》选自人音版7年级第14册“春之声”这一单元,学唱这首歌曲,能够让学生感受合唱的美妙,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时分配
这是一节以学唱歌曲为主的唱歌课,笔者把它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不完全小节和弱起的演唱。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能够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再现歌曲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唤起学生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重点难点
重点――6/8拍节奏型的准确把握。难点――不完全小节、变化音及装饰音的准确演唱。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但学生整体的艺术水平一般且能力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如何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第二创作空间是能否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实践教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效果,笔者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乐学”、“会学”。例如导入环节中,笔者运用情境创设法,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进行设疑,让学生的视觉、听觉、情感同时参与,使内容具体形象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歌曲学唱环节,笔者把听唱、识谱歌唱、划拍跟唱相结合的综合法作为这一环节的重要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笔者将重点阐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春天;(二)歌曲学唱,感受春天;(三)拓展实践,表现春天;(四)巩固提高,把握春天。
(一)创设情境,走进春天
首先播放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双声部美妙的和声效果。然后提出问题:双声部演唱和单声部演唱的不同感受?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有什么样的特点?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多声部合唱比单声部演唱的听觉效果更立体,更丰满。歌曲为6/8拍,6/8拍的节奏表现出了明亮欢快的情绪,轻盈活泼富有律动感。同时引出作曲家莫扎特,利用图片让学生认识了解这位音乐天才。此环节用时8分钟左右。设计目的:采用创境型、设疑型的课堂导入方法,让学生一上课,就沉浸在音乐氛围中,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
(二)歌曲学唱,感受春天
听完范唱,笔者将向学生讲解重难点:
1.6/8拍强弱关系。6/8拍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6拍。为了更好的感受6/8拍强弱弱、次强弱弱的节拍特点,笔者采用强拍拍手,弱拍拍肩,次强拍拍腿的方法,体会6/8拍的强弱变化规律。让学生按照节拍的特点朗诵歌词,加深对节拍特点的印象。
2.不完全小节的演唱特点。一般来说,歌曲多数是从强拍开始的,而这首歌曲却是从弱拍开始演唱。第一小节只有一拍。因此第一小节也称为不完全小节。而第一小节和乐曲最后一小节首尾相加其拍数正好是6拍,形成一个完全小节。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将六拍击掌打出,在第六拍时唱“DA”,练习后将“DA”换成歌词反复练习。
3.变化音。歌曲中出现的变化音有两处#1、#4。以#1为例,首先在钢琴上弹奏出原位1的旋律,然后再弹奏出#1的旋律,通过对比感觉#1更给人一种清新、新鲜的感觉。教唱过程中,先让学生用“啦”音模唱,掌握音准后换成歌词反复练习。最后以同样的方法解决另外一处变化音的演唱。
4.装饰音。歌曲结尾处装饰音的出现,犹如轻快婉转的鸟儿的歌唱,使歌曲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师先在钢琴上弹奏出没有装饰音的旋律,然后将装饰音加入再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将装饰音加入让学生先用“啦”音模唱,熟练后加入歌词。
5.待重难点掌握后开始教唱歌曲旋律。笔者采用听唱、识谱歌唱、划拍跟唱相结合的综合法进行教学。为了降低难度,依然先用“啦”代替歌词轻声随钢琴伴奏演唱歌曲。为了解决音准笔者会用手势对音高进行提示,练习后填词歌唱。 6.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要求学生在唱准音符、节奏的基础上,结合旋律起伏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此环节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内容,用时25分钟。设计目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分步骤的解决重难点,通过扎实的层层递进式的练习,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拓展实践,表现春天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要在音乐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要求,合唱这一艺术形式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因此在拓展实践环节,笔者将带领学生学习一段低声部的演唱,充分感受合唱的魅力。
练习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跟钢伴练唱低声部旋律,练习过程中笔者依然用手势对音高进行提示。第二步,加入歌词反复练习。待唱熟之后进入第三步,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进行配合,反过来,老师唱低声部,学生唱高声部进行配合,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低声唱,声部间互相听,强调声部的配合和均衡。同时,由于低声部比较难唱,教师弹奏低声部的旋律以帮助学生确立音高。第四步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二声部的歌唱练习,体会二声部演唱的和声效果。
与此同时,笔者还会引导用脚来打节奏,向前一步是强,原地踏步是弱,后退一步是次强,就像三拍子的舞步。这种既像划船又像跳舞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受到6/8拍的律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此环节用时10分钟左右。设计目的: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使音乐教学从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框架中解脱出来,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巩固提高,把握春天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1. 课下练习歌曲《渴望春天》。(必做题)
2.伴随着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选做题)
此环节用时2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使学生有主次、有选择的完成作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这正体现了课标中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教学的微型教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图。因此,笔者力求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春天是美好的,象征着青春和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唱好《渴望春天》这首歌曲,更希望学生们能珍惜大好时光,勤奋学习,让青春充满春天般的生机和活力。
六、结语
上述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歌唱课老师教唱、学生学唱的旧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歌曲教唱环节,利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先进理念通过身体不同部位所发出的不同声响感受到节拍的强弱变化。又如拓展环节中,通过用脚来打拍子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歌曲的律动,同时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正符合了新课标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从认知参与到形体参与,最终将达到情感参与的目标。
论新课标形势下音乐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