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故事3个

发布时间:2017-03-20 18:54

一位名人曾说过:“做一件大事很容易,很多人都能做到,可是一直坚持做,很能作的人却寥寥无几。”坚持,就是胜利,没有坚持的力量,事事能成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成功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成功故事1:

香港才女林燕妮曾开过一家广告公司,与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公司有不少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买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自然会滋长客户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态度。

李嘉诚与他的长江实业公司却截然不同。当林燕妮女士带着公司业务员第一次去李嘉诚的公司联系业务的时候,提前接受过预约的李嘉诚竟然预先派了穿公司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口等他们,并引领他们上楼。来到楼上,他们发现享誉海内外的李嘉诚先生竟然在那儿等着他们。见他们到来,李嘉诚谦恭地迎上来,亲切地与他们握手。因为那天下雨,林燕妮身上被雨水打湿了,李嘉诚见了,待她脱下外衣后,亲手接过,转身挂在衣帽钩上。那感觉,他一点儿也不像一个家财万贯、一呼百应的大富翁、大老板,倒像一个谦卑又不失恭敬的服务员!

还有一次,一位内地企业家慕名前去拜见李嘉诚,向他“取经”。李嘉诚和儿子热情地接见了他。最让他感慨的是,他儿子可能是说话习惯的原因,说着说着就讲起了白话,会谈过程中,李嘉诚好几次要求儿子顾及内地朋友可能不太听懂白话的实际,改讲普通话。会谈结束之后,李嘉诚还特意从办公室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最让他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毕恭毕敬地鞠躬,直到电梯门合上。

李嘉诚作为一个资产雄厚的企业大老板,面对人微言轻、上门招揽生意的广告公司小老板,完全可以居高临下,甚至不予理睬,但他非但没有这样做,而是亲自迎接,并为对方挂衣服。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人,面对一个名不见经传、前来取经的内地企业家,他完全可以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推脱掉,但他没有,仍然恭敬地接待来者,在接待过程中用什么样语言沟通这个细节都注意到。最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是,年逾七旬的他竟然亲自将客人送至电梯口,还毕恭毕敬地给客人鞠躬直至电梯门合上。

这一迎一送,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两个细节,却彰显了李嘉诚做人、做事的谦卑和细致。这种谦卑心态,发生在这样成功的人身上,让我们知道了成功的李嘉诚竟然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而正是这种谦卑,不仅成就了李嘉诚的事业,而且使他走向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让他的人格走向伟大。

谦卑是一种交际态度,更是一种人格修为。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伟大的人,尽管功成名就,也往往会保持一颗谦卑的心;而把自己放得越低、越谦卑的人,往往也越容易接近成功,越能够从成功走向伟大。

名人成功故事2:

我的智商非常一般,就是比别人勤奋。我的脑袋不属于特别笨的那种,但肯定也不是顶尖聪明的类型。在北大的50个同学当中,我的智商应该属于中下水平,这说明我不是顶尖高智商。

我的勤奋一般人跟不上。我平均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如果没有应酬,平均每日三顿饭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小时。

早上 morning

我比较喜欢在家里工作。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以前一般是凌晨两点睡觉,早上八点起床,但发现这样的作息反而对身体不好,不如早点睡觉,都是六个小时。

每天早晨冲个澡对我来说是必然的,不管是热水还是凉水,实在不行的时候,就拿盆水浇一下,唤醒自己,让整个神经系统活跃起来。

我很注意保持身体健康,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1到2千米,以最快的速度跑完,所以每天都跑得大汗淋漓,特别是在夏天。但晚上一般不洗澡,因为洗了澡容易兴奋。

晨跑 jogging

我锻炼后,一般早上7点半开始工作,到中午12点。工作内容有邮件处理、工作布置、对新东方发展的思考等。另外,还有一些对孩子们的创业辅导,如洪泰基金等各种创业,因为年轻人创业不容易。

午间 midday

我的中饭90%都是盒饭,有人来和我聊天,也是一人一份盒饭,最多加一瓶红酒。但我也很注意身体,吃完饭会散步10分钟。除了散步,我每个星期会有一两次游泳、一两次徒步。

游泳 swimming

我和李开复都做创业导师指导青年创业,但我比李开复更注意休息。开复有段时间有点走火入魔,有人凌晨2点钟给他写信,他非要回复,来表现自己比他们还要勤奋,更年轻。

我对他说,真没必要,到晚上11点就把手机关机,外面的事情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早上7点钟打开手机,再来处理这些事情。我现在大概就是这样的。

我喜欢旅游,每年会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去旅游。虽然年纪已经超过50岁,但因为用脑能量消耗太大,我不担心自己会胖。如果真胖了,去外面徒步旅行15天,就瘦下来了。

旅行 travel

现在,想安静特别难。比如旅行时住在某个宾馆,一吃饭就有很多人跑过来要照相,这样内心的安静就被打乱了。所以现在旅游一般都会去几乎没有人的地方,如大草原,自己开辆越野车,带一两个身边的人。他们很少说话,会给我一个安静的私人空间。

我每年有1/3的时间上班。晚上有1/3的时间会回家吃饭,因为要回家陪孩子。还有1/3的时间是应酬,这包括出差的时间,每年有100天左右在外出差。

夜晚 night

我到现在也不敢说我领悟了生命的本质,但是我至少有了比年轻人更多的勤奋。

我的勤奋能给我平时的思考和讲课补充营养。拿读书为例,我平时读书有意无意会写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我翻书翻得挺多,但认真读书有时很难。我所谓的认真读书就是一天,一年认真读的书也有20本、30本。我所谓的不认真读书就是一、两个小时就把那本书翻完了。如果把这些都算上来,我一年还是读100多本书。

坐飞机、坐汽车,这些时间就是我读书的时间。从小到大,我坐汽车没有晕过车。我在特别颠簸的时候都可以用电脑工作,在汽车上看书、看视频,用电脑十个小时,就感觉跟在办公室一样。所以,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点晕车的感觉都没有。

阅读 reading

我这一辈子,对钱的多少都没有什么感觉。在北大的时候,一个月60块钱,我也很开心。现在我有了这么多钱,但自己平常月消费一般两三千块钱,包括买书。

我在北大当老师,到后来觉得当老师有成就感已经是三、四年过去了。当老师特别有成就感的一点,就是学生特别喜欢你的课。但这种成就感并不是上来就有的,而是经过不断地琢磨,每堂课都在改进。

刚开始你上课有的开小差,有的背着书包就跑了。到最后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教室里的人提前走。

前两年是很有挫折感的,因为怎么教都教不会。怎么教都觉得知识不够,还会羡慕教得好的老师,但怎么模仿都模仿不了。

俞敏洪北大讲座 teaching

后来发现别的班的同学都来听你上课了,这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这是一个过程。

当老师是一个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过程。还要精深博大,举一反三。再加上你的口才、对学生的了解和对学生的察言观色。这是一种综合能力。

所以我一直对大学生说,你毕业以后不管在什么地方,当个两三年老师,对你一辈子都会有好处。一辈子学会了,比如说有口才,知道怎么样表达,还知道看前面这群人是不是愿意听你讲。

俞敏洪在演讲 speaking

我现在告诉年轻人,就是要去闯、去努力、去奋斗。只要不做坏事,只要保持良心,剩下的什么事情都能去做。年轻人不能像学佛教一样,告诉他生老病死不可避免,所以两岁就进庙里。这没有任何意义。

和年轻人的勤奋不同,现在我的勤奋已经是另外一种概念——思考。我会经常写一些笔记、感悟等。我现在的体会是:心在退,人在进。“心退”是让天地更加广阔,“身进”是因为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但是我不能和年轻人讲这些东西,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经历体验种植到其他人的身上。就好像克隆,可以克隆出另一个俞敏洪出来,但那个俞敏洪是一片空白,而这个俞敏洪却是经历过人生风雨后的一种丰硕状态。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个是臭皮囊,另一个是有精神支撑的、肉体之内的灵魂存在。

所以我想对年轻人要说,去努力吧,去恋爱吧!找你自己最想找的男人!做你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艰苦!

名人成功故事3:

我到深圳创业的时候已经32岁,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工程师,当过机关干部,人生有了一些阅历,有自己的追求目标。正是有了这些追求目标,我辞去政府公务员的职务,只身到了深圳做我想做的一些事情。

当时我在办公桌上写了两句话,都是名人的。一个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就职演说上的,“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还有一句是巴顿将军的话,“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2011年我到哈佛学习。我为什么去国外留学呢?简单说,就是圆我个人的一个梦想,游学梦。我是50年代出身,少年时经历文化大革命。到深圳之前一直有一个留学梦。

我59岁接受邀请,过完60岁生日去的哈佛。到那主要是过语言关,生活关。拿语言关来说,我有点基础,但到那听课可以说几乎是一句都听不懂,但你还要完成作业。而且当时又有点不知好歹,选了非常难的课程——本科生的课程。因为我觉得我要进行基础训练,要补这一课。所以,跟一群比我女儿还小的孩子一块上课。

听不懂还要做作业怎么办呢?只好和这些小屁孩交朋友,让他们把课堂笔记电脑传给我。我再看他们的笔记才知道,老师讲的什么,当然本人之前阅读一些书大致知道老师讲的什么,但是听不懂。我根据同学的笔记再做作业,基本上很少凌晨两点钟之前做完的,早上上课又是八点半。总得睡会吧,睡不着,全身感到累,脑袋感到累。

本来在课堂上听不懂,晚上再抄,在课堂上上课就是打瞌睡,这样熬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一个月。我就想着我值得吗?不如这访问学者,混半年一年就回来,谁能说你什么,值得这样熬吗?你别再熬出个抑郁症来。抑郁症不就是晚上睡不着觉胡思乱想,白天干活没精力,时间长了生不如死。

我没有放弃,为什么没有放弃呢?这是我和你们的区别,你们比我年轻。如果我是你们这个年纪,我就会放弃了,但我放弃了就不会再有机会了。。

什么在激励我呢?我微博有2000多万粉丝,有友好的,也有不友好的。第一个帖子是这样说的,哈佛也有中文班?王石你还呆在那听课,你听得懂吗?这个贴子我听着是恶心我的。还有另外一个帖子更“恶毒”:哈佛也有老年班?够“恶毒”吧。

我心里想,我跟着一群小屁孩上学,比我的女儿还小,老年班?!这一下让我找到感觉了,我说是啊,我学的不是老年班,我这么落后,这么后进,这么跟不上,情有可原。我跟着一群十几二十岁的孩子一起学,我没有落后,没有跟不上啊,我只是后进生,但没有掉队。这一下斗志就起来了。

王石:哈佛这一年我获得新生

王石在哈佛近一年的游学生活,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轻松随意,而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清晨,他花2.5分钟的时间用微波炉热一杯牛奶,烤一块面包,切半个西柚,花3分钟时间吃早餐,然后步行去上哈佛上课。王石租住的公寓位于剑桥镇的花园街上,到哈佛主校区最远的教学楼或者图书馆只需步行15分钟。王石在哈佛读书期间拒绝了公司配车,出行主要靠步行和地铁。

上午8:40-11:00,哈佛听主课

下午1:00-2:30,英语选修课

2:45-6:00英语语法课

每周两次晚7:30-9:00口语课

每晚看资料做笔记至凌晨1点

上面的时间表是王石在哈佛每天学习的时间表,2011年2月,王石在哈佛的第一学期。他每天上午去英语学校补习英语,下午去哈佛听各类讲座;到了9月的第二学期,他选了三门大课:分别是前哈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本杰明-弗里德曼的“宗教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史”,以及“城市规划”。因为大课的时间是上午,所以王石将英语学校的课程改为下午。

在哈佛上课,如同“赶集”。王石每天从8:40开始在哈佛设计学校听“城市规划”,临到结束前几分钟,必须不动声色地把书包理好,一结束就蹭蹭蹭往经济系跑,跑8分钟,再一路爬上三楼,放慢脚步,轻轻推开门,坐进去,前哈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本杰明-弗里德曼的宗教课已经开始。

中午,穿过哈佛广场,步行去对面的英语学校。如今,王石已在学习Advance级课程,这是该校的最高级课程。广场里有几棵大树和大片的草地,王石偶尔会找一间咖啡屋坐下来,吃个三明治,更多时候则是边走边吃。“我想休息一下的机会非常非常少。在哈佛,很清闲的就是游客,学生要匆忙得多。”王石说,他唯一会停下来的原因是发现了赏心悦目的落叶,或者在雪地里觅食的灰松鼠,这时他总会“忍不住停下来拍两张照,传到微博上。”

英语学校放学后,他就在哈佛广场的速食店花几美元买一个鸡肉卷回家,吃一半,另一半放在冰箱当第二天的晚饭。在美国的日子里王石很少应酬,他的夜生活几乎都是在公寓里温书。“因为你只要晚上安排应酬,你的学习就得熬到三四点,要不第二天的课就坏事儿,完全跟不上。”

在哈佛大学的11个月里,他感觉身处在一个“现代修道院”。“我住的地方很简单,旁边是一栋教堂式的建筑,顶尖是十字架,中世纪风格,就像一个修道院。不管在学校,还是在附近的星巴克,里面的学生都是一边吃一边看作业。这就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地方。”

2011年夏季“艾琳”飓风来袭,王石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收到言及飓风如何厉害的短讯,知趣取消约会。返剑桥公寓已晚。翻书不觉到凌晨。好像有特殊的磁场,祛除浮躁,心静读书。

王石说:“促使我到哈佛的最直接理由还是自己想去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梳理。其实并不是因为是哈佛我就去,如果当时邀请我的学校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我可能也会去。但这个契机最终促成我去哈佛。”

不过到真正要走出留学这一步时,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做好准备。主要还是语言问题。毕竟不是国内的学校,很担心到那后攻克不了语言关,我反而犹豫了。”

到英语学校报到的第一天,60岁的王石差点被人误认为是“老师”。他的周围,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开学自我介绍后,发现最大的也才25岁。

为了克服“哑巴英语”,王石强迫自己每天跟这群比自己女儿还要小的孩子混在一起。美国课堂强调游戏互动,由一个学生来比划单词,王石来猜。“往往一个单词挂在嘴上,却怎么也说不上来”。最有压力的要数每周一次的考试,每次60分钟,周围的同学答题30分钟后陆续交卷,60分钟后,整个教室变得空荡荡,只剩下握着笔的王石,和一位等待收考卷的老师。

“我也经历过小学、中学、工农兵大学,虽然不是最优秀的,成绩也是中等偏上。这次算是体会到什么叫后进生。”王石说,他生平第一次感觉脑袋累,是脑壳里那种累,半夜两三点很疲劳,但睡不着。“有点像某种病态,一度担心别哈佛没学到东西,变神经了,想放弃。但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又背着书包去上学。”

在哈佛的前三个月,他几乎听不懂主讲人在说什么,于是花钱请了一位翻译帮忙做笔记,“自己装模作样地听,听懂一个单词,想一想,接下去,又听不懂了”。三个月后,他开始自己做笔记,让翻译纠正,四个月后,他已经能听懂六七成,便毅然摆脱了翻译这根无形的“拐杖”。如今,王石已可以自如地用英语发微博,“气候组织”创始人吴昌华欣喜地在微博上回复他:以后出国不用给王总做翻译了。

在哈佛,王石伴随着各种笑话开始了他的“新生”。去银行办信用卡,因为在国内没有办卡的经验,足足跑了五次银行,花了一个月,才办成;

去超市买东西,搭地铁,乘公交,经常搭错车,搭错方向;每天晚上一边温习功课一边烧水泡咖啡,结果那只烧水壶被烧红了三次,塑料壶盖都烧化了……

其实王石在哈佛的第一年几乎处于崩溃状态。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片茫然,根本不知道教授在说什么。好在美国的教育方式是在课程之前告诉你要读哪些书,可以预习,课后再继续阅读来弥补。整个学习过程非常辛苦。这一年眼睛都看坏了,不停地耗损,散光非常严重。王石本来是不近视的,但现在老化得很快,眼睛充血、视网膜硬化。他第一次经历这种阅读方法,要快速读大量读物,对效率有很高要求。另外还要不停跟教授交流,只能通过较大的阅读量来弥补听力、口语的缺陷。那时候真的觉得在哈佛每天都是煎熬,每天都在盼着星期六,因为到周六就可以睡懒觉了。由于晚上熬夜太厉害,白天上课就会打瞌睡,经常觉会得自己没有出头之日,最糟糕的是别学无所成,再把身体累坏了。

在深圳创业这些年,虽然压力很大,但王石的睡眠一直很好。甚至越是困难时期,越是睡的好,觉得什么都别多想,明天太阳还会正常升起。但在哈佛真的是有想要放弃的念头,每天看书看到两三点睡觉,八点上课,明明知道自己必须要睡一会儿,但怎么都睡不着。登山的时候只是肉体上折磨,心理上恐惧,但也就是熬两个月,但在哈佛要熬12个月!

可真正到这一年要过去的时候,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怎么一年已经到头了?然后王石就开始申请在哈佛学习的第二年。到了第二年感觉到时间更加不够用,王石也不愿意再去应酬。每天就只奔波于公寓、校园、课堂、图书馆之间。这个时候真觉得自己像换了个人一样。

名人成功故事3个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