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29 12:49

虎妈,本名蔡美儿(Amy Lynn Chua),女,1962年生,祖籍福建。其父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虎妈学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虎妈学术论文篇一

孔子与“虎妈”

摘 要:孔子教子成人,“虎妈”“狼爸”望子成龙却冒着不成人的风险。作为人之父母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 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到底如何选择呢?就此谈了认识。

关键词:孔子教子;“虎妈”;“狼爸”;教育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誉满天下身后。然而其唯一的儿子孔鲤的学业却未能升堂入室――既未像颜渊、曾参为“圣”,也未如子路、子贡列于“十哲”之位,甚而不如子张、樊迟等七十二子能从祀孔庙享后人烟火。除《论语》外,各类经史亦不载其人其事,孔子是怎样教子的呢?

《论语》有三章涉及。首先孔子是反对为人父母而溺爱孩子的。孔子讲道:“爱之,能勿劳乎?”(《论语・宪问》)意思是为人父母的,爱惜子女,若一味姑息,怕他劳累了,反而是害了他,要勉励他勤劳才是真爱。另一章(《论语・季氏》),一个名字叫陈亢的弟子怀疑孔子对儿子有特别的教诲,就去询问孔鲤。孔鲤说,没有啊,就是有两次训导。一次他父亲独自站在庭院中,他轻声快步走过,父亲看到就叫住他问道:“你学诗了吗?”他说没有。父亲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另外一次也是这样的情形,父亲问他:“你学礼了吗?”他说:“没有。”父亲就说:“不学礼,无以立。”

陈亢听后高兴地说:我这一问就有三个收获,“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还有一章(《论语・阳货》),孔子对孔鲤说道:你学了《周南》《召南》的诗了吗?人要是不学习它,“其犹正墙面而立”。孔子教子着眼于为人之大体:诗有比兴,有助应答酬酢;礼教恭俭庄敬,为安身立命之本。这些都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基本素养,但这恰恰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和健康成长,首先是让孩子学会做人,适应社会群体的生活。

两年前“虎妈”在美国横空出世,赚尽世人眼球,继之,国内“狼爸”又领风骚。作为人之父母,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引发热议,在棍棒教育和因势利导之间,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到底如何选择呢?“虎妈”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虎妈”还为孩子定了十大戒律,如,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狼爸”则是更胜一筹,赤裸裸地举起了“棍棒”,而吸引人的是他们赫赫的“战果”:“虎妈”的两个女儿,一个成为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学生,另一个则上了哈佛;“狼爸”先后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中国人对教育怀着一份特别的虔诚和期盼,甚至可以说教育成为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父母可为子女的教育牺牲一切,有时甚至包括事业和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虎妈”“狼爸”所带来的冲击是可以想象的。

但笔者认为,对这种现象应理性对待客观分析,不能功利性地盲目模仿乃至于照搬其模式。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细加辨析,不能因“虎妈”“狼爸”是华裔,是中国人,就认为他们的教育就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教育。

首先,我们看到孔子教子与“虎妈”“狼爸”的教子有根本的区别。孔子是教子成人,“虎妈”“狼爸”是望子成龙却冒着不成人的风险。四书之一的《中庸》开篇就讲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率性之道”是各个个体的人处群而发展出来的社会性。由自然属性到社会性的发展就是人的成长,这个过程需要引导和培养,即“修道之谓教”――这就是古人对教育的诠释。这才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尊重人的个性,重视教化和引导,充满着智慧和温情。

所以,孔子对孔鲤不溺爱也不苛求,只是要他学诗以知言、学礼以能立,既是为人之大体,也是为人之整体。给他以“率性”的空间,这是尊重人的个性的典范。而“虎妈”的十大戒律已经是十分的专制了,再加上“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手段”,可以说是“非人”的教育了。诚然,孩子是需要管教,但他们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尺度,不是以人为本,是把“己所欲”而“施于人”,不代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合今日中国教育的主流。

其次,“虎妈”“狼爸”的成功还远不是孩子的教育已经“大功告成”,应当说仅仅是“应试”的成功。他们把儿女送进了美国和中国最好的大学,这当然不容易,但真正的成功还要经过社会实践,要看未来能否立足于社会并做出相当的贡献。当然,我们希望并相信他们的儿女能够在未来的社会成就一番事业,但现在就打开庆祝的香槟酒并向全世界宣告胜利是否太早了一点?

再次,就算是未来也大功告成,但这毕竟只是两个家庭教育的个案,不能说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个案,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谓“虎妈”“狼爸”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一句话,教育仍要归之于“因材施教”,方是大道。

最后,当今网络时代,社会信息化的同时也是全球化市场化,“虎妈”“狼爸”是否有炒作或被炒作呢?刚把孩子送进大学就忙不迭地著书立说似不能免此嫌疑。或在其传播过程之中,媒体是否有夸大之词而损其真呢?这一点,“虎妈”自己也说媒体多有“断章取义”。我们应看到,“虎妈”也好,“狼爸”也罢,他们本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出生在这种家庭本身在教育上有很多的优势,他们子女的成功应当有很多因素。而作为家长和作者,他们是把某一因素夸大其词赚人眼球。教育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国人不可不察。

西方在20世纪后期兴起“全人教育”思潮,至今不衰。其核心主张是强调要培养整体的人,追求人的身、心、灵的统一,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从其背景来讲,反对工业革命以来教育中所体现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工具化,当今新课程改革正方兴未艾,可以借鉴。孔子教子或许不成功,但成人了;“虎妈”“狼爸”的教子或许是成功的,但却冒着巨大的不成人的风险。

成人优于成才,让“虎狼”离我们的孩子远一点吧!

虎妈学术论文篇二

“虎妈”“猫爸”都是同盟军

摘要 教师在与以“虎妈”“猫爸”为代表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长进行沟通时,应以理解尊重为前提,求同存异为原则,换位思考为方式,最终实现家校结合“5+2>7”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理解尊重 求同存异 换位思考 有效沟通

一个7岁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苛刻的教育方法被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写进名为《虎妈战歌》的书中,并被登上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引爆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模式的大讨论。

很快,上海出现了“猫爸”常智韬,现身说法对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虎妈”“猫爸”孰优孰劣?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不论哪种方式,都要注重能力培养,最终让孩子实现自我。

“虎妈”“猫爸”之争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双方的支持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然而,在这场教育方式之争的背后,却有一个需要全体教师直面的现实,即如何与以“虎妈”“猫爸”为代表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虎妈”“猫爸”们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并从实际出发,博采众长,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一大进步。但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磨合的“阵痛期”,这种进步也必然会对学校的公共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教师应如何与“虎妈”“猫爸”们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实现家校结合“5+2>7”的终极目标呢?

一、理解尊重――沟通的前提

1.思想上,充分理解。“虎妈”“猫爸”们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急剧变革中成长,激烈的生存竞争和独特的经历使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尤为关注,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然而,学校教育群体化公共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教育重点、进度的把握,其立足点都应该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这样就必然不能保证或很好地兼顾所有学生的差异和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教育教学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显现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并未得到有效的革除,给年轻一代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在继续:学生感觉钝化、疾病增多、人格扭曲、能力不强……因此,在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今天,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影响下,家长从个体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家庭教育中采取其他教育方式,作为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需要大力提倡与推广的。对此,教师应站在家长的角度,站在教育发展的高度看待问题,充分理解与尊重家长的选择。

2.行动中,充分尊重。首先,教师要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不以“专业领导者”自居,不霸占“教育话语权”,要尊重家长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主体,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同盟军”。其次,在沟通时,教师应在平等意识、同盟军意识的指引下,自始至终保持态度诚恳、语气和善,不因孩子的过失而“迁怒”于家长;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诚心纳谏,认真倾听家长的诉求,正确对待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当家长有疑惑和困难时,真诚地表达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竭尽所能地帮助家长走出困惑,解决难题……

“敬人者,人恒敬之”。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家长、尊重家长,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为实现家校有效沟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求同存异――沟通的原则

“求同存异,就是在处理矛盾时坚持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通过寻求‘共同点’来消除分歧,通过接纳‘不同点’来搁置争议,最终争取到一切可以争取的因素,团结到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家校沟通中,“同”指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即促进孩子的终身发展;“异”指的是在实现促进孩子终身发展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因其教育观念、制度、传统、条件等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采用的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流程等。

虽然“虎妈”“猫爸”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与老师有诸多不同甚至有时截然相反,但其促进孩子终身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老师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应以求同存异为沟通原则,牢 牢抓住两者目标的“同”,有意识地寻找、挖掘双方在具体执行目标过程中的“同”,努力地减少和消除“异”,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沟通中,只要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不违背教育规律、不违反促进孩子终身发展的“同”的原则,任何具体执行的“异”都可以通过沟通商量解决。

三、换位思考――沟通的方式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们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必须讲究沟通的艺术,施巧计,用妙方。

1.注意沟通的时机。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意思是说:对方尚未说到你先说,便犯急躁病;对方已说及你还不说,便犯隐瞒或迟钝病;没看准对方的面色、表情就贸然说,便像犯瞎眼病了。孔子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这就告诉我们,沟通时要做一个“知者”,要看准合适的时机,争取有效高效。沟通的合适时机指已经具备沟通的客观环境条件,且双方都愿意进行对话的时候。尤其是与家长进行沟通时,更要找准时机。当家长需要理解、引导、帮助时,正是沟通的最佳时机。作为教师,要做一位有心人,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捕捉这个最佳时机。

2.注意沟通的方式。家长们大都有自己的工作,中途离开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加之到校面谈的事情往往是孩子犯了错,让家长很没面子,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无形中为沟通设置了障碍。“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谈话”。这是很多父母的感受。因此,在必须与家长沟通时,教师应尽量以打电话、家校联系本、家访等方式进行,绝不轻易“请”家长到学校面谈,以减轻家长们的反感心理,为有效沟通创设良好的条件。

3.注意语言的艺术。“一句话把人说跳,一句话把人说笑”。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会为沟通筑起一道高墙,而艺术的语言表达则能让沟通一帆风顺。在与家长沟通时,要照顾家长的面子避免其尴尬,要用审慎的措辞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让交流更加顺利。

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能有不同的思考;具体操作中,往往会顾此失彼,学校与家庭不能兼顾。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结为同盟军,平等合作,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和而不同”的精神,对教育的经验、教训和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沟通。沟通时,讲究方法,“求大同,存小异”,以求高效,最终实现“5+2>7”的家校结合终极目标,为促进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虎妈学术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