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发布时间:2017-03-18 11:59

响阅读理解的内部因素主要是阅读者的知识基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升天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 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应也不同。 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 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大雾中,水汽空蒙氤氲,阳光遥遥地、斜斜地射来,霎时彩虹如练,也自在情理之中。 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雪花纷飞时节,谁能见到虹?

阳光,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么?雨滴不是从天上来么?看看虹吧,你还能说“水火不相容”吗?虹,不仅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更是水火相容的预言。

“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句谚语,简直就是气象预言。

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地球的中纬度。我们天天都可看到电视天气预报。那气象小姐所指点的江山,那中纬度地区所出现的系统性的降水天气,多数都自西而东移动。虹的方位又正好与太阳相对,所以,西虹在天,则表明茫茫雨区,正滂滂沱沱、飘飘荡荡朝我们所在地移来,不久天将雨。倘若虹影在东,则说明雨区早已告别了我们东去,我们的天地,可谓风景晴好,艳阳高照,天明地静。

5.联系文章的第一、二段,请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虹的态度。(5分)

6.文中句子“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的含义是什么?(5分)

7.虹“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答案:

5.童年: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青年: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中年: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人与虹,早疏离焉。

6.虹的生命是短暂的。虹的产生与季节有关,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而干燥少雨过天和严寒多雪的季节就不能产生虹,要有阳光和雨幕两个条件才能产生虹。

7.通感。 “水”指空中的雨滴,“火”指阳光。阳光照射雨滴,折射以及反射出各色色光,从而形成了“水”“火”交合的“虹”。“交响”本是音乐术语,借用交响乐的表达复杂乐曲音响的特点来表达虹的七彩斑斓。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二)

①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村里那些乡亲,几乎都不喜欢这种草。冬去春来,有一些草,从地上针尖尖似的冒出来,沙蓬也以绿的姿态出现。只要有土的地方,它都会生长。看样子,沙蓬的生命很顽强,它不但长在远离农田的贫瘠土地上,还和别的一些草长在靠近庄稼的地畔,甚至长在肥沃的地里,与庄稼分享农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

②沙蓬露头不久,茎秆就长出绿针。那时候,它是嫩嫩的、绵绵的、软软的,没有锋芒。放学后,奶奶交给我拔猪草的活,我快乐得如鸟儿一样,提着筐子,跟几个伙伴出去了,不用多长时间,一筐子嫩沙蓬提了回来,奶奶把大部分沙蓬留给猪吃,拣出一把,用清水洗了,给我做菜饽饽。现在想起来,奶奶当年做的那些菜饽饽,是难得的绿色佳肴,只是那时的我,却没有品出其中的滋味。

③过了春天,沙蓬也长高了,也长硬了。可以说,它是地上生长的一种异样的草。夏末季节,这种草蓬炸成箩筐般大,它不再有破土而出时那种娇嫩劲儿,而是浑身长刺,锋芒毕露,不但人不可伸手触摸,连牛驴骡马也敬而远之。

④大自然的草,各有各的形象,有的迎风而立,有的见风就倒,特别是沙蓬,经不住秋风吹打,在白天,也在晚上,以球形的姿态,被风追赶着到处跑。小时候,在乡村的日子里,是沙蓬撵着我长大的。少年时我在铁路上干活,每天出去,都能见到沙蓬,铁道的路肩上,走多长的路,它们都不会在我眼前消失。起风的时候,它们有时跑在你前面,有时抱成一团,拦住了你的去路,有时在你身后拼命地追赶,火车在铁道上跑,它们在铁道下面跑。那天,我看到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外,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疾驶的火车。忽而一阵风过,他们便无人管束一般,如撒欢的野马,有的跑到山洼里,有的跑到水沟中,他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

⑤终于在这一天,我改变了对沙蓬的看法,沙蓬不能迎风而立,是它的天性使然,它只能在风来临时选择逃跑,至于它最终的结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它的宿命是一岁一枯荣。

⑥在我看来,百草中数沙蓬最脆弱。我发现,乡村那些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跟沙蓬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一生就这样奔跑着、忙碌着。我们干活,有时是漆黑的夜晚,有时是天刚破晓的黎明,有时在阳光炎炎的烈日下,有时在飘飘洒洒的雨中,有时在鹅毛飞落的雪天。无论多么辛苦,我们都无怨无悔。

⑦人跟沙蓬走得是那么近,有时候,人的一些作为,都被沙蓬看在眼里。有一群人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为什么有一个人站着不干活,还指手画脚地骂他们,不能好好说吗?那天,我也在这群人中干活,看到了这些沙蓬,也听到了他们的话。有一名临时工,听到那个人的辱骂后,平心静气还了两句,就被开除了。一旁的沙蓬,埋怨他不该像它们一样锋芒太露。

⑧长刺的沙蓬,注定命运好不到哪里,因此我怀疑它们还是当年在铁路边看到的那群沙蓬吗?还是说,童年的沙蓬一到成年就注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我想到了鲁迅《故乡》里的闰土,少年时的机灵、自由,与中年后的木讷、顺从,这难道就是造物的杰作吗?但不管怎样,它的确离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着它的灵魂,并期待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再次与它相逢。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0.请分析第④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技巧及主要作用。(4分)

11.文章标题“离我最近的草”有哪些含义? (6分)

12.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鲁迅《故乡》中的闰土?试作探究。(6分)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4分)

A.作者起初不喜欢沙蓬是因为这种草常常与庄稼争夺肥料,需要农人费力清除,而且它浑身长刺,锋芒毕露,让人无法接近。

B 沙蓬在“我”童年的生活中也不完全是不良的记忆,奶奶当时用它给“我”做的菜饽饽,就是那个年代里最能给“我”安慰的美味。

C.作者把从乡村到城市打工的人比作沙蓬,因为他们都是被忽视、被践踏、被侮辱的对象,他们都无力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命运。

D.文章以对沙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线索,写沙蓬也是写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作者通过对沙蓬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

E.文章在写沙蓬和城市的弱势群体时,也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其中,以“我”的视角看待他们,这样写更真实可信,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答案:

10.表达技巧: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沙蓬”比作“孩子和野马”,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沙蓬天真、自由的特征。(2分)主要作用:与上文沙蓬留给作者不良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作者改变对沙蓬的看法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对“沙蓬”快乐、幸福生活的状态的喜爱和欣赏。(2分)

11.①与“我”童年生活最近:只要有土,它就会生长,随处可见;儿时拔沙蓬回来奶奶做菜饽饽给“我”吃(2分)②与“我”少年的工作生活最近:走多长的路,它们都不会在“我”眼前消失(2分)③与“我”成年后的状态最近:和“我”一样,属于弱势群体,都是脆弱而被践踏的生命。(2分)

12.①作者小时候在铁路边看到的乡野中的沙蓬自由、天真、快乐,如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②成年后的沙蓬逆来顺受,与中年闰土的贫苦麻木生活状态很相似;③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跟《故乡》中的闰土一样,一生奔波忙碌、勤劳辛苦,但始终都是被忽视、被践踏、被侮辱的对象,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13.BC(B项,错在“就是那个年代里最能给‘我’安慰的美味”,原文第②段结尾说“只是那时的我,却没有品出其中的滋味”。C项,错在“不愿改变自己的命运”一语,这一内容于文无据。)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