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论文格式
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篇一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系统总结了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科学分析了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农业科技进步,同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农业科技产也化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战略、创新条件与平台提升战略,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5—0007—0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面对人多地少水缺的多重压力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约束,我国农业科技必须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农业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
发展的决定力量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表明,农业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是支撑和引领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政策措施,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达52%。
(一)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我国共育成1500多个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2-3次,每次平均增产10%-20%。至2010年底我国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猪、牛、羊、蛋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7%、33%、60%和40%。杂交水稻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亩产700公斤超级稻已经培育成功,推广面积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20%。优质小麦、水稻、苹果种植比例分别提高到55%、69%、75%。“郑麦9023”成为郑州期货挂牌交易品种,改变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水稻旱育稀植、小麦和玉米超高产栽培、地膜覆盖、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技术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普及推广,耕地复种指数从1949年的128%提高到目前的158%,农业生产水平整体提高。
(二)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成效显著,农业抗灾减损能力大幅提升
以Bt杀虫蛋白为主要类型的各类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快速发展,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小麦黄矮病、褐飞虱预测与控制技术成功研制,大幅著提升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能力。采用重组DNA技术和反向基因操作技术。成功研制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在禽流感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成功,为迅速控制疫情、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发了禽流感病毒H5、H7和H9亚型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时间由20天缩短为4小时,成为目前最快速和特异性最灵敏的检测方法。牛瘟、猪瘟、牛肺炎基本上消灭,猪、牛的死亡率已从1980年的26%和30%下降到目前的10%和12%。
(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取得明显进展,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自主研制的兽药残留蛋白质免疫检测芯片,一次可对5种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成功开发面粉增白剂化学发光快速检测方法、水产品甲醛快速检测仪、低温流通食品时间温度记录仪,通过尿液快速检测瘦肉精的样机已经研制成功。已研制出农兽药、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等各种检测试剂盒29个,相关检测设备25项,各类快速检测方法94项。食品中亚硝酸盐和氰化物快速检测系统已应用到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中。在国际上首次牵头参与了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的制定,改变了我国只有遵守国际标准的历史。
(四)农业设施装备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根据作物需水信号控制分根的原理,研究出基于“3S”技术的精量控制灌溉设备,示范区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30%。自主研发的6毫米滴灌管生产线,突破了美国和以色列公司的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攻克大豆蛋白、大豆磷脂萃取分离关键技术,开发出大豆专用产品24种。浓缩苹果汁加工技术全面突破,浓缩苹果汁出口量提高到世界贸易量的70%以上。贮藏保鲜、肉制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研发成功,荔枝贮藏保鲜期达45天,樱桃贮藏保鲜期达4个月左右,冷却肉初始菌数控制在每克103—104cfu、汁液流失率控制在1%以内。小麦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水平达9%,玉米机播水平达58.7%,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5.4%、32%和2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3%,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五)高新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前沿领域国际竞争能力大幅提升
成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提高饲料中磷60%的利用率,减少粪便40%磷排出量,生物反应器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显著,可减少农药施用量80%。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实现产业化应用,有效解决了环斑病毒对木瓜产业的毁灭性破环。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占棉花种植面积由5%提高到80%以上,彻底扭转了国外抗虫棉垄断我国棉花种子市场的局面。成功获得转基因克隆鱼、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生产总体效率达到10%,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此技术的国家。成功研制高分辨率雷达成像系统,分辨率达0.3米×0.5米,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六)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迅速,农业的多功能性进一步显现
石油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逐年加大废弃物生产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研发。目前,以谷壳、木屑、稻草等多种生物质为原料,研发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质中小型气化发电及余热发电系统。以纤维素废弃物为原料,制取乙醇示范工艺已通过验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甜高粱茎秆制取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研究成功,具有产量高、成本低、废渣可制成草食动物饲料等优势。建成了生物柴油中试生产装置,以植物油及废油等原料生产生物柴油转化率可达95%以上,产品达到0号柴油标准。这些技术的研究成功,为我国未来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推广和应用,显著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仅成功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更是创造了粮食单产和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增长的好成绩。但与国外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比,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配套不够,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二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加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三是科技人才队伍比较薄弱,评价导向过于强调论文、评奖,激励机制有待改进。四是科研、教育、推广相对独立运行,农业科技投入重复分散,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实力有待提升。
二、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
农业科技进步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转变。面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农业科技面临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挑战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但随着城镇消费居民数量的增加,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加,消费结构升级,食用油消费持续增加。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需求为395公斤,需求总量为5725亿公斤,粮食单产必须要由2007年的316.2提高到2020年的350公斤。其中口粮消费总量247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饲料用粮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食用油人均消费量20公斤,消费总量继续增加。在耕地面积难以扩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的道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农业科技面临着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农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我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因生产成本高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因品种单一在质量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污染严重在技术壁垒上处于劣势。美国、巴西等国由于采用了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实现了免耕密植耕作制度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大豆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大豆净进口量已由1995年的4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743万吨。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优势集中度分别达86%、92.3%、62.1%、53.2%,但优质专用品种开发不够,食用、饲用和工业用玉米共种混用问题仍较突出。我国小麦、油菜籽单位生产成本是加拿大的1,3倍、3.1倍,大豆和棉花分别高于美国15.3%和10.3%。优质水果只占40%,高档优质果仅占5%左右。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检疫技术研究上与国外的差异,加剧了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削弱了我国对国外农产品进口的技术壁垒。必须要加快研发各种无公害肥料、农药、兽药,减少农药、兽药和违禁药物残留,加强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从源头治理污染物、重金属超标,逐步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产技术规范。
(三)农业科技面临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挑战
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经营收入的比重在逐步降低。其中农产品加工比例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和农民素质低下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果品转化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3.5%,加工附加值不到10%,而发达国家果品加工比例在30%以上,加工附加值高达70%-140%。水产品加工比例不足总产量的30%,而发达国家加工比例在75%以上。同时,在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4%,参加过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人数只有2000多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接受、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开发适合农民掌握的先进适用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是农业科技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农业科技面临着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安全的挑战
我国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现有的资源、能源、环境难以支撑农业的持续发展。(1)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据调查,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比1997年减少1.23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2/3。多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2%,59%耕地缺磷、23%缺钾。(2)缺水且利用效率低。我国人均淡水资源2 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量3600亿立方米,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但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81%水资源集中在耕地占全国34%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19%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耕地占全国66%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3)水土流失加剧,面源污染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3700万公顷土地沙化,773万公顷耕地退化,1.05亿公顷草地退化。化肥和农药利用率仅为30%和40%左右,每年近30亿吨畜禽粪便未有效处理,造成严重面源污染。(4)生物多样性减少。世界1200多种栽培植物50%以上起源于中国,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大约有200种植物灭绝,14个品种濒临灭绝,15个品种灭绝。(5)自然灾害频繁。2000—2002年与1995—1997年相比,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增长5.3%,成灾面积增长14.5%,成灾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近三年,全国病虫草鼠害年均发生面积达54亿亩次,仅粮食损失就达300亿斤。外来有害生物已达20多种,重要病虫害目前已有100多种。
上述诸多问题,将在较长时期内制约我国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增强,制约农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科技服务农业发展的方式,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迅速走上创新驱动型和科技引领型的发展道路。 三、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攻坚时期。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目标看,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广泛使用,更加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
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整合创新资源,改善创新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创新重点上,既要在功能基因组挖掘、遗传育种重大理论研究、重大病虫害及人畜共患病传播机理、农业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等农业基础性和前沿性学科取得重大突破,也要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等技术创新领域取得进展;在创新类型上,既要激励和引导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要鼓励吸收、消化和利用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缩短创新周期;在创新方向引导上,既要引导面向需求、面向应用开展创新,也要鼓励自由探索,形成研究基础和积累。
(二)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化战略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为目标选择科研项目,创造符合产业需求、农民劳作习惯、市场安全要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以农民易学、易用、易操作为原则,进行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实现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中试、产品生产和推广应用的有效衔接。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转化方式,完善合作机制,通过项目推广、技术承包和经营服务、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扩大种子(苗)、肥料、农药、饲料、兽药以及农产品深加工、节水灌溉、生物工程、农业信息与咨询服务等领域物化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借鉴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快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为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拓宽农产品供给种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切实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实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战略
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为目标,立足产业需求,统筹科技资源,汇聚科技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科研、教育、推广三方面建设。同时,加大管理创新力度,探索农业科研、教育、推广。进一步有效结合的长效机制,使三个方面紧密衔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构建起新型的农业科技体系,形成强大的农业科技合力。要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适度竞争与稳定支持相结合的科研立项机制,农民考核、专家验收和论文发表相结合的科技评价导向和激励机制。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和境外资金参与农业科技投资,培育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模式。
(四)创新条件与平台提升战略
在改革过程中,对主要提供公益性服务和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在学科调整和人员分流的基础上,加快改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尽快形成与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资源。要顺应世界科技和农业发展潮流,加快转变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方式,围绕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设施化等技术需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园区,推动科教单位走出大门、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把农业技术创新主战场由室内搬到田间,把创新方式“单打独斗”变为“团队作战”,为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创建新型平台,改变传统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和农民技术培训一体化发展。
四、结论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面对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状况,只有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改革、条件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完善,才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遵循科技发展规律、顺应科技发展驱使、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才能大幅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运行效力和竞争实力。
农业科技论文篇二
瑶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状况研究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一直是国家所关注的,要进行发展必须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从瑶族聚居地区的勐腊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发展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而为瑶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瑶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农业 科技创新 研究 勐腊县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07-02
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科技比较落后,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还不能很好地接受,特别是我国瑶族聚居区,因其大多居住在山区,科技创新工作更是落后。因此借助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来改变落后的状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瑶族地区的发展就变得非常必要。
1 勐腊县瑶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勐腊县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东南部,人口总数20万,面积7056 km2,勐腊县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72%。
2008―2012年,勐腊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把贯彻科学发展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防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五年来勐腊县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投入,认真组织实施了勐腊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稳农田建设、勐腊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勐腊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项目、勐腊县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中央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蔬菜产业项目以及勐腊县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农技推广基础服务体系建设等数十个重大项目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从而使得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5年来,由于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农户购买机器积极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迅速。农业机械的合理利用以及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大改进了农业生产基础,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因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来促进勐腊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使得产业科技含量明显增加
(1)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的科技意识。
(2)认真组织实施良种工程,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
(3)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加快。勐腊县根据当地实际,科学地规划制定了勐腊“十一五”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计划,根据计划派遣了农业科技人员帮助组织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3 农业信息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实现全县农业各个环节信息化,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十一五”期间开启了农业信息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作。同时获得省农业厅批准,建立勐腊农业信息网络站,更好地与其他县市和专业协会进行信息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2 勐腊县瑶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推广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勐腊县瑶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形势依然严峻。
2.1 农业科研创新和推广协调机制还不完善
勐腊县瑶族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各机构协调不力。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分别属于不同的业务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和协作,农业科技创新过程所需要的科研、教育、推广缺乏联系,发挥不了整体作用。而且由于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缺乏适应性,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发展所需的生产力速度较慢。
2.2 缺乏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勐腊县瑶族地区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基础条件薄弱。从短期来看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但从长远来看,政府的科研行为应以反映当地公共利益为目标,促进该地区整体的科技发展。
2.3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方式不全面,人才短缺
农业技术缺乏有效的推广手段,农民发挥不出理想的效果。瑶族地区的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导致新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速度缓慢。目前,基层科技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农机队伍中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也逐年下降,知识层次和知识构成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2.4 科研人员脱离实际,研发不注重实用性
农业科研队伍很难走进农村、农田,他们的研发缺乏实用性调查,忽视了“实验――示范――推广”整个流程,使得瑶族地区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缺乏信心,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消化、吸收。有些研究成果虽然能够参与评奖、获奖,但由于脱离实际,不切合市场需求,仍然不能转化为现实所需的生产力。
2.5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农业和科技系统机构庞大,县财政困难,严重制约了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加上思想观念僵化落后,遇到问题习惯于凭经验凭感觉,加之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原因,造成全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低和服务落后的现状。
3 保障瑶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当前制约勐腊县瑶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为此勐腊县瑶族地区必须将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采取措施保证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3.1 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加深农业科研机制革新,按照有益于农业科技创新,有益于技术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发展的方针,建立起分别担负公益性作用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无偿和有偿服务相配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云南省重要的农科院校―― 云南农业大学,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发展为服务目的,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队伍建设,为推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所以勐腊县瑶族地区在今后的农业科技创新中一定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同时云南农业大学也要积极的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整个云南的发展。
3.2 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加强投入
因勐腊县瑶族地区财政经费十分匮乏,仅有财政收入及上级补助才能保证机构运转,无钱投入农业体系建设,因此上级政府应对边疆贫困县在财政投资上重点倾斜,把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摆上政府的重要议程,加大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
3.3 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把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勐腊县瑶族地区农业先进技术作为重点;另一方面,把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加速农业工业化作为发展目标。
在瑶族地区专门组织一批县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创办一批科技型的企业和农业组织,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区,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种产业化来发展。
3.4 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科技队伍素质与农民整体素质
在勐腊县瑶族地区,现有农业服务队伍知识老化,文化程度偏低,难以为新时期现代农业服务。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勐腊县瑶族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素质,增强科技服务的能力。
3.5 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通过宣扬勐腊县瑶族地区的民族、区位、资源等优势,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向本地区投资,特别是为农业科技发展注入资金。在本地区建立若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
3.6 立足当地进行农业科研创新
农业科技必须为农业发展服务,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真正的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就必须摆脱传统的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勐腊县瑶族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开发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农业产品。
3.6.1 开发特色经济作物
根据“把橡胶产业做强、把普洱茶产业做优、把养殖产业做大、把新兴产业做特”的方向,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还是做好橡胶、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香蕉、石斛、版纳印奇果等优势新兴产业;大力开展以冬早蔬菜瓜果、特色小糯玉米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
3.6.2 发展特色牧业
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茶花鸡、滇南小耳猪产业,使得养殖朝规模化、小区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茶花鸡、滇南小耳猪产业做大做强,取得竞争优势。
3.6.3 促进开放农业发展
充分发挥勐腊县热区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全县农业向开放农业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农业与国内、国外的交流互动,从而扩充农业内涵,拓展农业领域,提高农业收益,引领开放农业可持续发展。
3.7 认真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培训工作
3.7.1 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力度
以实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3.7.2 推广良种良法
要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实验、示范推广的工作力度,从中筛选适合勐腊县生产实际及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以此实现全县农业生产良种良法推广工作的新跨越。
4 结语
勐腊县瑶族聚居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显得至关重要。面对农业新技术革新的潮流,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时机,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同时政府应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大力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村进户”工作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结合,从而促进瑶族地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发展,让广大的农民一起共享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为整个中国少数民族的科技创新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 杨春华.农业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2] 任秀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3(5).
[3] 谢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8-10.
[4] 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农业科技论文格式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