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
就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言,研究结果基本上都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威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一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浪潮促使我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人口流动一方面给市场经济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就是人口流动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道德滑坡、人格不完善等问题的产生原因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出现异化。本文通过两个典型个案的研究,从道德价值观教育、生活技能教育、金钱观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四方面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以试图找到解决对策,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促使我国人口突破封闭状态,进行大规模流动。目前我国有将近1亿人处于流动状态,很多家庭因为部分家庭劳动力的外出打工而处于“分裂”状态。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家庭成员缺位,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滑坡、性格怪癖等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存问题与主要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社会对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专门的生产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家庭对子女的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转交社会承担。家庭对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正确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是家庭和谐的必要条件,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在面对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和挑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出现异化,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
(一)道德价值观的异化。家庭的道德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教育者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通过榜样的作用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的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采取亲社会或反社会行为。留守儿童家庭中,以隔代教育为主。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监护人通常采取两种教育模式。一是上一代人无法适应新环境,仍保持原有的价值观,对孩子的道德教育采取打骂形式,强行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代替社会主流行为规范。个案1李明:“平时奶奶都不和我说话,我犯错的时候不讲道理,她很暴力,写错字就打,觉得打的对,错了就该打。要是考好了就给我买块蛋糕。她也不让我唱歌”“奶奶平时也不太和人接触,就自己看电视,说不能出头,会被欺负”“我不太和同学讲话,别人是要笑我,我就躲到一边,奶奶不让我打架。”在李明的观念里,一方面做错事就可以用暴力惩罚,另一方面又接受传统上的“忍为高”思想,逃避竞争,在矛盾中形成孤僻,懦弱,潜暴力性格。二是上一代误导社会主流规范和道德标准,向子女灌输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从小把孩子束缚在家庭、自我的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的多是些利己主义的思想,与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贡献社会,实现自我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个案2王晓“当犯错误时姥姥会骂一顿。心理很难过,但认为对。”“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告诉姥爷,姥爷会说他们。谁要欺负我,踢我,老爷就踢他,还找他家长。姥爷不会批评自己我觉得姥爷做的对”“放学后要隔十天出去。平时只能看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允许一起,怕被欺负。姥姥说会被别的小孩领回家(怕丢)也不能和大人走。但想和他们一起玩”“不喜欢同学,他们不和我玩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加强其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对人的不信任感,使得孩子对人冷漠,缺少亲社会行为。
(二)生活技能教育的淡化。生活技能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必经途径。但是由于家庭劳动的机械化和社会化,使教育重点倾向于智力教育而忽视体力教育。在“学习好就行”“我们当年受的苦太多,现在不能让孩子再受罪”等心态的驱使下,凡事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生活的能力非常差。据一项调查研究,美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是72分/天,中国12分/天。个案1李明“奶奶要是有事离家就留钱给我买馒头包子吃,不让自己做饭,怕着火。平时放学后奶奶做饭我要帮忙她不让,让我学习去。”个案2王晓“在家什么都不做,就学习看电视”。“班级打扫卫生我就会擦桌子”长时间的重脑力轻体力造就的无疑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也不利于孩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措施
(一)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根本问题就要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各级政府继续加强贯彻执行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策规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降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入学贵的门槛。
(二)充分发挥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等组织的作用,建立起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系统。尤其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功能。家庭教育工作是妇联的传统领域和优势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妇联组织在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妇联要与社会团体协作,吸取各地经验,开展“代理妈妈”活动、留守儿童团(队)活动、“打电话给爸爸妈妈”活动以及“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等活动,加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此外要开展培训留守儿童监护人活动,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士桢.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李幼惠.儿童社会性及其培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朱小菱,梅中苏.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二
《谈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农村的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问题越来越多,表现日益凸显,家庭教育缺失严重,教育状况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多方面。
关键词:教育;特殊群体;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62-01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老家,他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这种情况只是少数;二是隔代教育;三是寄养教育型。后两种类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间普遍存在。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粗放的、残缺不全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在外打工,缺少亲情关怀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许多烦恼和问题都没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打电话也是嘱咐学习、强调安全,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二、监管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是文盲半文盲,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很难沟通和交流。他们对孩子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生活关怀上,缺少心理、学习、品德等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亲戚照管也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有时碍于情面,并不能严格管教,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孩子,在情感上总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单亲家庭负担较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种种原因导致留守儿童不仅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同时也是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生”。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不做家庭作业;不能自觉遵守纪律,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这些孩子没有父母的约束,学习无人过问,渐渐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由于亲情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大都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
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同在一个蓝天下,享受国家的教育和关怀,但家庭教育更显重要。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应对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呢!
首先,在学校要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近年来,农村乡镇小学也逐渐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扩大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每所小学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这里,图书、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的时候在这里读书看报、做游戏。学校还派教师专门负责,和孩子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物质需要、进行感情疏导,办好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心理课堂,关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留守儿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其次,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只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却长年没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多多关注,当孩子情绪低落、犯错、或者取得点滴进步时,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打电话或写信,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
再次,举办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祖父母往往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对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校专门举办“家长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主要针对老人陈旧的家教观念,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现象。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同时,也对其他监管人进行培训,懂得家庭教育知识,克服临时观点,切实地负起临时监管人的责任。
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只要学校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尽责,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他们的明天就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更灿烂。
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