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2 09:55

不少人惯于把物理和艺术看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其实不然。这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与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物理与艺术论文范文一:人与自然

在上课之前,对于物理和艺术,我觉得科学是科学,艺术是艺术,两者毫无关联。我学的专业是工业设计,所以多少也接触了一些有关艺术的课程,在学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后,感觉艺术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没有外界的干扰而创作的,更不可能和科学有实质上的关系,而后听了施老师的课,认识到科学也可以像艺术一样打动心灵,艺术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其魅力。

科学与艺术,从来都不是分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如是说。而作为科学世界中最耀眼最永恒的物理学与艺术的“爱情”在宇宙被创造之后就绵延至今,并且永世不绝。

对于中西方来说,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的是实事求是,没有太多的理论去诠释科学或者艺术的本质,重视“how”。而西方更多的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重视“why”。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讲究的是其中的意境而非光影的奥妙,中国古代的科学讲究的是实用,造纸是因为需要纸来记录文字,印刷术是书籍需要快速发行的需要。西方绘画更多的是重视视觉感受,或强烈或舒缓的画面给观者留下深刻影响,西方物理学的发展由伽利略到牛顿,无一不是揭露自然的内在。所以,对于艺术与物理的结合并且发展,从西方的历史演变中来探求二者的关联会显得更加自然。

从绘画艺术来看,自乔托发现透视原理,到达·芬奇创造现实艺术,再到毕加索引导艺术革命,这是艺术向人类自身的靠拢,比如黄金比例就是人体的比例关系;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自伽利略提出参考系概念,到牛顿用公式来描绘宏观世界,再到爱因斯坦引导的科学革命,这是人类向自身的生存环境,包括物质的研究。二者之间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太多交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关联,但是物理学和艺术的脚步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留下相类似的痕迹,这不仅仅是偶然,而是一个必然。

自古以来,艺术探讨的是人类心理情感的变换规律,物理学探讨的则是物质世界的变换规律。看似没有关联,实际却是组成人类所有活动最基本的两个部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缺一而不可。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的本能是生和死,而生代表人类物质世界的所有需要,死亡则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畏惧和探索。“人们总是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某种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都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不能找到的安静和安宁”,爱因斯坦说。所以,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应该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对自身的探索。

达·芬奇便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不仅仅是以为艺术家,并且可以说得上是一位科学巨匠。他在天文、物理、医学、建筑、军事、水利、地址等方面都有巨大贡献,无疑,他是科学与艺术最好的结晶。

在他的那个年代,科学还是很懵懂的开始,还在围绕“地心说”而停滞不前,但是达·芬奇却有着独到的见解,极力否认这些,甚至在幻想太阳能的利用。我想,达·芬奇之所以有着独特的并且被后人证实是正确的科学意识不会仅仅是一个偶然,我想,这和他积极进行艺术创作、探索艺术内涵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关系。

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纤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这就是达·芬奇对自然科学的积极探索,对光的深入探究才能发现其中暗藏的光影规律,从而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创造自然,当然,这里的自然是指一种接近自然的美学要求。大师所创作的《蒙娜丽莎》无疑是最好的证明,在画中,人物的眼睛、手、躯干表达着一种无以伦比的美学盛宴,虚无缥缈的微笑,若隐若现的严肃,优雅的姿态,恰到好处的手臂,无不在表达大师对自然地探索欲望,对科学规律的完美表达!在画中,背景所用的晕涂法和光影的变化规律相一致,从而使观者的眼睛产生动态的观画效果,这和科学上对光的认识和探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伽利略的望远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在对光由外到内的探索,从而揭开光所蕴含的秘密,只不过达·芬奇充分运用了光妙不可言的力量,才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至此,没有画家再去涉及此类话题的创作。

在爱因斯坦看来,光是永恒的,是连通空间和时间的桥梁。精通小提琴的他肯定领悟到了艺术的魅力方能在万物之中寻找单纯的开始,于是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开始了人类对未知世界深入的探索。在同一时代,毕加索虽然不知道相对论为何物,但是却在绘画中用四维去创作,这是人类对自身三位环境的不满从而走向更丰满的世界,《格尔尼卡》的问世震惊了全世界,无一不叹服大师的境界,这幅画没有太多的绘画技巧,但是所要表达的愤怒、期盼却映入每个观者的内心,引起共鸣。这就是四维的魅力,传统的三维世界太过于平淡和虚伪,毕加索用加入的时间来扭曲空间,事物不再仅仅是事物,而是充满丰富感情的个体。像《葡萄与小提琴》中,毕加索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小提琴,而是我们心灵里出现过的小提琴,转瞬即逝但是却刻骨铭心,他把时间与空间贯通,用复杂而又单纯的个体去突出那些应该突出的部分,以至于使我们感觉能够与之共存,这种混杂的画面是现代摄影技术所不能比拟的吗,从而成为我们心中的永恒。

物理与艺术是后人对人类自身发展而加以总结,也许没有哪位科学家或者艺术家会明确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恰恰就是这种“懵懂”和“单纯”才使得二者殊途同归,对人的探索、对自然的探索,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物理与艺术论文范文二:物理与艺术论文

物理与艺术都是惟有人类才拥有的文化现象,传统的教育使物理和艺术分离,从事理工学习的人偏重逻辑思维,从事艺术学习的人偏重形象思维。但是,物理与艺术之间却以一个共同的基本点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这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和人类揭示真理的创造力。凡是前卫性的艺术创作,凡是革命性的物理研究,都会探究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都对世界进行精确而细致的观察与描述。

“物理与艺术”不同于人文类的艺术欣赏等课程,也不同于理工科的大学物理课程。本课程注重文理结合,内容主要是以艺术家和物理学家相互平行的视角来阐述人们对宇宙图像的建立过程和理解;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的认识。物理与艺术的共同目的都是 以创新的手段 来唤起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对自然和情感的共鸣,只不过它们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它们之间的“语言”障碍,分析比较它们在 创新 意识和思维方法上的共同点,以达到提高同学们物理与人文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从物理和文艺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来看,两者同渊源于实践,同植根于人脑,同来自人脑对实践的反映以及对反映的加工。当然,物理与文艺以不同形式来表达,以不同事物作为实践对象,从而在知识(包括思维方法、实践方式等)层面彼此不同互异,但一旦深入研究,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试看,中国古代的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不涉及,神妙高远,发人深思;而在那月明星稀之夜,物理学家在思考各种宇宙现象并探究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时,都不能不惊叹自然结构的雄伟壮丽。《庄子》中就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一个伟大的物理技术家,一个卓越的文学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创造欲,都去探究超越表象而追求更深刻的、更普适的、更永恒的东西。因此,在创造性开始出现的时刻,学科间的障碍就消失了,文艺和物理进入了相互交融的形而上的境地物理家与艺术家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他们都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在使命感、责任感的强烈驱动下,物理家和艺术家们所表现的共同点是他们的创新意识。所不同的是:物理家们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直接参与和推动改变外部世界和人类生存状态的过程--研究生命起源、探索外层空间就是这种追求的体现;而艺术家们对人类生存状态表现更多地是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内心情感的积淀和爆发通常是各种艺术创作源泉之所在--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是大师们作品的共同主题。

物理的参与性、实践性与艺术的思想性、情感性是人所共见的事实。然而,艺术家们对物理实践的探求和物理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是在物理和艺术的创造中更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均诞生于十九世纪,是基于物理家对光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在二十世纪发展过程中,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立体电影、宽银幕电影、球幕电影等形式的不断出现,更是把艺术创作与物理进步融为一体。当然,艺术家们不仅仅是接受物理成果,他们的艺术创作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物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1902年在电影《月球旅行记》中,利用现代蒙太奇手法和特技手段讲述了一个物理家登月探险的故事。虽然银幕上的物理家显得那样幼稚,类似炮弹的登月工具显得那样拙劣,但这毕竟是第一次把人类登月的愿望付诸行动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是在银幕上。我们很难说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人登上月球的行动不是这种努力的延续。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他的相对时空观不仅为物理认识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馈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物理家的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小提琴,并经常与身为出色钢琴家的母亲一起演二重奏。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巴内什·霍夫曼写道:爱因斯坦的深刻本质藏在他的质朴个性之中;而他的物理本质藏在他的艺术性之中--他对美的非凡感觉。毕加索的分析立体主义油画作品,把对象分解后重新装配组合,在一个平面上同时表现人物的正面、侧面和斜侧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印证了爱因斯坦物理理论中的相对空间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和物理家的共通点是人性的流露。毕加索的大型油画《战争》与《和平》用的是分析立体主义手法,表现的却是人类最直白的呼声;爱因斯坦是最早认识到原子分裂可能释放出可怕的毁灭性力量的物理家之一,他又是战后积极呼吁废除所有核武器的和平斗士。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共通的基点,人类才得以生存,社会才得以发展。 物理的客观性、实践性与艺术的主观性、思想性是人所共见的事实。然而,艺术家们对物理实践的探求和物理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是在物理和艺术创造中更值得关注的现象。当人们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数字化元素重新构建我们的生存环境时,数字化生存与人性化思考就成了当代物理家与艺术家们所必须关照的共同主题。从计算机诞生的第一天起,物理家们就思考着在计算机的数字化内核中融入人性化元素。在二十世纪的艺术殿堂中也常常看到艺术家们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生存与思考是人生的基本状态,数字化生存与人性化思考则揭示了人生基本状态中现实的矛盾与对立。

艺术数字化生存与物理人性化思考才能消除生存的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便是钻研和学习物理与艺术课程的最终目的所在。

物理与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1.谈意气的议论文

2.物理高效课堂论文

3.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4.毕业论文范文范文

5.知识就是力量议论文 5篇

物理与艺术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