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成功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11-10 11:26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机遇与成功的故事,欢迎阅读!

机遇与成功的故事一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智商仅有75的阿甘,却有一双好腿,他最终跑出了一个传奇而感人的人生。中国的郑心意,条件比阿甘更差,可他以永不放弃的“阿甘精神”,诠释了自己的别样人生。

中国阿甘——只要思想不残!郑心意出生在湖北省罗田县匡河乡,今年已29岁。他自幼脑瘫,2岁时,不幸患上一种奇怪的脑病——“扭转性痉挛”,病魔导致他的上肢痉挛并向身体一侧扭转,双手成爪形不能弯曲,不能握笔、拿书。嘴巴肌肉歪向一边,连吃饭都要人喂。到4岁时,他还只能扶着墙走路,说话困难。为了给心意治病,家里欠了很多债,在他8岁那年,母亲流着泪对他说:“孩子,咱们认命吧!”

病魔不仅使郑心意失去了自理的能力,也剥夺了他读书写字的梦想。他没上过一天学,在他19岁那年,在广州打工的姐姐手受伤了,郑心意很想安慰姐姐,但他发音含混不清,不能跟姐姐说话;他想给姐姐写信,却大字不识一个。正是这个强烈的想表达亲情的愿望,使郑心意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之后,他跟着电视机,学说普通话。随后,他试着用脚在盆子里装满沙子,用脚指头夹着树枝在沙上划,慢慢找到了写字的感觉。“划”了三年后,他给姐姐写出了第一封信。如今,他说起话来虽然吐字不是很清晰,而且说完几句话,就会累得满头大汗,但他的普通话几乎不带地方口音。

25岁时,他的妈妈患了严重的腰椎病,几乎不能做事情;爸爸也患了严重的关节炎,发病时疼得直打哆嗦。他想,如果有一天父母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应该由自己来照顾父母。所以他一定要去治病,去寻找健康。25岁那年,郑心意瞒着父母,只身来到武汉,那天下着很大的雨,初次来到大城市的他历尽艰辛。几家大医院的医生告诉他,他患的是脑瘫,目前无药可治。同时还告诉他,“扭转痉挛”性脑瘫,会导致肌肉逐渐萎缩,往后他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想到25年来自己一直靠父母照顾,而且以后永远都离不开他依赖的父母,郑心意一下子崩溃了,他踉踉跄跄地爬上武汉的一座天桥,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郑心意低头一看,感到十分震撼:这座城市太美了!他想,双手不能用了,但自己的双脚还是好的,大脑并没有残废。自己应该活下去。就这样,为了治病,他两次跌跌撞撞去北京求医,而身上只有12元钱。令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北京一家医院免费为郑心意做了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现在,他的头可以上下左右地转动了,他向生活完全自理又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他常常笑着对别人说:“我现在好多了,你看,我能行的。”

25岁后,郑心意决定自立,他靠着坚强的意志离开父母。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对他来说却困难重重。他只能用嘴直接吃放在桌上的饭菜,吃的时候还会撒出一些,而且每次吃完饭后都满头是汗,短袖衬衣也基本湿透了。之后他学会了用脚使用手机,还能熟练地拆卸手机电池,给手机插上充电器,或是按手机免提键接听电话,甚至是发短信。2009年5月,广东的爱心网友给郑心意寄来一台电脑。刚开始,他连开机都不会,键盘上的英文字母一个都不认识。在老乡帮助下,他终于学会了用脚趾操作电脑上网。他扭曲身体坐在椅子里,右脚趾夹起一支铅笔在电脑键盘上打字,左脚踩着鼠标。现在郑心意能自如地在网上和网友交谈了。

除了生活自理外,郑心意还在事业上自强。2006年,郑心意在老乡的帮助下开了个小卖部。一次偶然机会,一位老乡告诉他,说自己的儿子在武汉开公司。随后,郑心意通过短信,认识了这位后来资助自己在网上开店的同乡——多米国际营销咨询集团中国区CEO傅博。2010年8月30日,在傅博公司多名员工的帮助下,郑心意的淘宝网店终于开张了,目前也有了一定客源。

“只要有信心,我相信一定会成功!”郑心意艰难地说出这句话,但一字一句中,都渗透出了他的决心。

面对不幸,郑心意经常安慰自己:“一个人身体残废了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思想不能残废。”他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哭。”他口袋里永远留有一块手帕,用来擦拭面部,让他看起来干净整洁;他坚持锻炼身体防止肢体萎缩,动作相当灵活,让人感到他不屈的生命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视频被发到网上,不仅感动了网友,还被称作“中国阿甘”。

20多年来,郑心意从来没有对父母和社会有过一点抱怨。他痛苦着,却抱着乐观的心态;他面对残酷的现实,却始终不愿放弃希望。这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他坚强的毅力,身残志坚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机遇与成功的故事

机遇与成功的故事二

苦孩子的幸福童年

我是个孤儿,读书的时候,我很淘气,当时觉得没有父母最大的好处,是老师家访找不着人。当时我跟着二叔学艺,拉二胡、唱三弦,他是个盲人,盲人的心思重,耳朵很灵敏,每次都是他听旋律,我看舞台表演。学会了三弦,也模仿出了盲人的感觉,我可以说,全中国演盲人戏谁也演不过我。事实上,盲二叔就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我就是演《大观灯》的盲人首先红遍东北的。

赵本山坎坷的明星路

1986年我到了铁岭剧团,现在我的正式身份还是剧团的演员。最早,我和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二人转《大观灯》,连演200多场。可能太轰动,惹了别的剧团,就有好几百盲人堵在剧场门口砸场子,说要把赵本山眼珠子挖出来。

但真正发现我的伯乐还是姜昆。当时他带领中央说唱团到铁岭演出,当地人说还没铁岭剧团演得好,姜昆就把我们剧团找来,他们坐在体育馆的观众席,看我们给他们演出。刚开始20多位北京艺术家坐在座位上,后来全笑得趴在地上。姜昆向我要了一盘带子,说要带回中央电视台推荐上春节晚会。我没当回事,忙着和姜昆、郭荃葆等人合影,激动得连耳朵都在颤抖。

四上央视遭拒绝

后来,春节晚会真的来找我了。当时邹友开主任、李双江等三人在铁岭的招待所见了我,要我在房间里演一个节目,我说我给你们三张票到体育馆看吧,那里效果好,当然三人拿了票也没看演出,扭头就回北京了。经人点拨,我才知道得罪他们了。不过,邹主任还是把我召到了北京,但我每年都被打道回府。有一年剧团让我带着十瓶茅台酒送礼,我的确不知道往哪儿送,害怕被拒绝,就在梅地亚宾馆一天喝掉一瓶,正好到了第十天我被通知回家。后来我和团长说,十瓶酒全送出去了,人家还是不喜欢我们的节目。

更大的笑话是,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定下我参加哈尔滨分会场的演出,而且节目提前录了像,全铁岭的人都知道我上了春节晚会,但后来我的节目却没播,我却一直等到电视里打出“再见”。一年后的国庆晚会,我才第一次在央视亮相,紧接着就是1990年春节晚会的《相亲》。连续三年我都是节目一等奖,1994年我因为家里有事,很晚才到春节晚会剧组报到,导演组嫌我“架子大”,就坚决没让我上,这是我惟一被封杀的一次,但也特别教育了我。

艺术天使

中国观众今天能享受到赵本山小品艺术,据说应该感谢的是姜昆。1987年,姜昆在辽宁铁岭偶然地看到赵本山的一场演出,之后他极力向中央电视台导演推荐赵本山,当时他说,辽宁有一名演员非常不错,他表演节目,现场观众有的笑昏过去、有的笑岔了气,还有的笑得犯了心脏病,他的舞台即兴和现场调动观众情绪都相当出色,相当有魅力,这个人叫赵本山。

1990年赵本山一走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辽北小品就在中央电视台生了根,每年的春节晚会要是没有辽北小品,观众就觉得这台晚会没有味道,十几年来,赵本山受到了亿万观众的深深喜爱。

赵本山小品缘何能受到观众喜爱?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崔凯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北小品是根植于东北特有文化的一种艺术样式,带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韵味,正是这种原生态的东北味征服了全国观众。 赵本山

东北气候寒冷,广袤的松辽平原一进入冬天就是农闲,漫漫长日,“猫冬儿”的人们靠什么过活?弄个火盆土炕上围坐一堆,唱地方戏“二人转”,讲故事、说笑话,你一句我一句,传统的,现代的,逗得大伙儿哈哈一笑,各种情绪、情感就都得到了宣泄。可以说,东北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逼生了属于北方特有的文化,辽北语言充满了生动、鲜活的因子,生命力非常旺盛,特别是地方戏“二人转”,男演员就叫“丑”,女的叫“旦”,三分“旦”七分“丑”,丑角在二人转里调解气氛,制造笑料,一串串即兴的说口,非常生活化,加之,东北人性格开朗、率直,说话一步到位,形成东北文化土层里特有的幽默感。

黑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赵本山,他对发笑的艺术是如此稔熟,加之他骨子里天生的那种喜剧感觉,形成了赵本山小品独有的艺术魅力——把一切生活中的东西拿过来,经过赵本山的嘴一说出来,就是笑话。

应该说,赵本山小品的生命线是语言,他那一口地道的辽北方言,因其特有的语法、语音、语汇而具有一种穿透力,他一张嘴就是一串串的疙瘩话、俏皮话、歇后语、练语,包袱抖得特别响,使观众深深地陶醉,他就这样以北方农民独特的幽默、夸张和滑稽瞬间征服了亿万观众。

赵本山小品最大的语言特色首先是丰富、生动的口语,赵本山从“二人转”继承了一份重要的艺术遗产,这便是“说口”,他不但能准确掌握传统说口的节奏和韵律,还能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用现代词语以及乡村俚语创造出崭新的说口风格,语言节奏鲜明,十分上口,富有韵味,而且内含一种极富魅力的幽默感,一张嘴便妙语成珠,最没效果的词儿到了他嘴里也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应,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其次,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看似轻松,却耐人寻味,“就兴你们年青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相亲》里徐老蔫一句话说到观众心坎里,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心里还有种酸溜溜的感觉,赵本山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准确地抓住了各种人物的转折关系,也准确地抓住观众心理和情绪,每一句话、每一字都能和观众心理合上拍。

赵本山塑造的“蔫哏”系列,是他艺术作品里最耀眼的一道风景,他疲疲软软、拖拖沓沓,话头里带滑稽,善良里有狡诘,不时甩个疙瘩口,甩个小包袱,冷不丁冒出一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小品《相亲》里,当马丫问什么叫“傻样”时,徐老蔫答:“这还不懂,搞过对象的人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说出傻样这个词,那就百分之八十了!”。还有“幸福”是什么?“遭罪”。徐老蔫对马丫的一系列揶揄调侃,善意的捉弄,是爱到极致时的一种逆向表现,巧妙地烘托出老蔫对马丫的一往情深。

再有就是赵本山的语言极具喜剧意识,他在一系列小品中扮演了形形色色的喜剧人物,其年龄、身份、形象、性格各不相同,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人公万变不离其“丑”,扮相“丑”、语言“丑”、动作“丑”,他一本正经地扮演着一个个丑得不能再丑的形象,其结果却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喜剧美。如在《相亲》中赵本山为徐老蔫设计了蹒跚的步履、不时还低下头用脚尖蹭地等等形体语言,这些观众不觉丑,只感到好笑、逗乐,让人感到人物善良的本性和真实。

“笑的制作者是可敬的,赵本山及其小品艺术拨动了时代的笑神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大规模的笑的时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对赵本山的小品艺术非常欣赏,他说:笑也需要一个由头,赵本山小品给人们提供了这个由头,艺术家经过高超的艺术,善良的挑逗,使人们开怀大笑,放松身心,愉悦情感,从农民到教授谁不需要会心地一笑呢。

辽北小品在舞台上已经活跃了十几年,十几年里,中国观众在黑土文化酿造的笑声中不知有过多少陶醉,十几年里,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北小品艺术家们却无日不在苦苦求索,不断地创新、超越、提升自己,为观众捧出一个又一个艺术精品。

机遇与成功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