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材料情景题应用的举样分析
高考地理试题测评学生所学知识在新情景下的运用,试题创设的情景往往是由一定的背景材料构成的问题,背景材料包括试题提纲的情景、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包括教科书中学到的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测评要求学生将以上资料、信息融合为一体,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试卷问题的解答。这种题型在各种地理测评中广泛使用。其形式类似综合题。
材料情景题是一种由以前的问答题演变而来的,兼有选择、填空、简答、读图、析图、绘图等多种答题形式和功能的复合式题型。材料可由文字提供,也可由地理图像构成。
一、材料情景题的特点
1.测评的知识跨度大、功能全面。这种题型一般设问的角度新颖、内容广泛,设问内容既可包括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演变和地理名称等感性知识,又可包括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理性知识,从自然到人文,从国内到国外,从远古到未来,既能测评学生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测评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试题多以提供地理信息资料、设置解题情景,常常以地图、图表、示意图为切入点,以读图分析为主要线索,对考生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按试题要求做出解答。设问的形式包括叙述、说明、解释、对比、推论、分析、应用、评价、预测等等。答题的形式也有填充、填表、连线、选择、绘图、判断等多种形式,并且向小型、系列、分层发展,要求考生逐一解答,既引导了考生的解题思路,又有利于控制考生漫无边际胡猜乱答。有的试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体现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测评在现代教育测评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的高考改革,跨学科综合题的运用,使这一题型更是生动。
二、材料情景题的举样分析
例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02年高考文综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解析:从引述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开始,进一步叙述洞庭湖的历史变迁和近年发展,其中又特别强调了政府的政策行为及其结果的有关材料,这代表了近年来综合考试命题的一种典型思路:超越学科分界,从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入手开始导入现实材料,再引出考查内容。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不仅是湖区人民世代依之为生的资源所在,而且是历史文人墨客为之咏叹不绝的对象,并因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瑰丽的文字。今天,洞庭湖不仅依然是丰富的物质资源产地,而且又因近年来根治长江水患的政策措施初见成效而闻名天下。以洞庭湖为背景的试题直接涉及了学生在语文课和地理课上所学的知识,但却没有从语文和地理设问而重在考查学生在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方面所掌握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一设计显得相对活跃,既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而使得整个题面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生疏,既有书本知识的准备,却又必须超越书本知识之上展开现场的分析。
答案:
(1)①洞庭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从过去的单一经营到现在的多种经营;②政府加大投资,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③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
(2)①统筹规划,进行政策调整;②直接投资,实施经济调节;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3)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高考地理材料情景题应用的举样分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