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_关于听课的随笔
听课应该会收获不少东西,那大家写了哪些随笔?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听课随笔,一起来看看。
听课随笔篇1
两个周的教研组听课,除了正常上课、作业批改、学校活动之外,听取了九位老师的课。累却充实着,是最真切的感受。昨天一天上课两节,听课三节,其余时间批改月检测试卷,老师们戏谑,需一路小跑着工作,课间时间短暂,因为听课,多数椅子都搬到教室去了,许多老师都是抓紧三五分钟的时间,在办公室站着批卷的,大家埋头工作的场景想想就觉得很感动。因为十一长假之后有督导检查,各项作业也需要尽快批改完,所以,大家争分夺秒地批卷批作业。我们组似乎更忙碌一些,因为下午要开始准备运动会开幕式的团体操,相对而言,时间更为紧张,于是,走到哪里,大家都是格外忙碌,丝毫没有即将放假的休闲,而这时候,也开始真的了悟鲁迅先生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没有理由懈怠的时光,总是变得格外充实。是的,这份充实,也让紧张的听课时光变得意味悠长。
每堂课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听课结束后,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所呈现的课堂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同样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也是听课之后最深刻的感受,许多老师的独到的课堂设计令自己叹服,许多班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令自己佩服,在对比中深深地感受到自身素养的欠缺和备课、备学生及驾驭课堂能力的诸多欠缺。
范老师和曲老师充满激情地授课,老师以激情点燃激情的课堂,那种日臻成熟的美,令人情不自禁地进入课堂创设的情境;李老师对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各种学习习惯的巧妙引导,那般自然妥帖,以及她对教材参悟之透,细到一个“设”字的品味,都令人叹服,令人不禁深为其课堂设计之妙叹服;杨老师课堂呈现的师生水乳交融之美,真的令人沉浸其中,那种享受课堂的滋味怎样品都觉得意犹未尽;王老师课堂的从容大度,尤其是抓住“神机妙算”反复地多角度去一遍一遍读书的设计,达到了一咏三叹,层层深入的意境,学生们的读一遍有一遍的味道,对言语的体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水到渠成……或许我们距离名师尚有很远的距离,但是,设若每一堂课我们都能如此用心,我想每一位老师都有成为名师的潜质,前提是,我们是用心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的。
听课随笔篇2:亡羊补牢听课随笔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教师小结:寓言即通过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物的方法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如,“亡”“牢”什么意思?“亡羊补牢”什么意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边读书边看图,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认读,在此要强调多音字,轻声。(2)指导书写“隆”“叼”。(3)汇报读懂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了“亡”“牢” “亡羊补牢”的意思,等问题。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这是我在校内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不是很成功,原因在于,对生字词语的掌握上,我过于详细,在进入课文时,没有找到突破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致使一些同学,对本课所蕴含的寓意,没有体会清楚,本课重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多积累经验,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听课随笔篇3
当前,在历史课上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不少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由此有的学校领导也就规定了这种以时间为量化标准的限制,越线即判为不当。
这类的观点、规定等,在我看来,都是似是而非的。那种对教师讲授时间的限制,更是给教师带上的新“紧箍咒”,上面甭管刷着什么新理念、新改革的颜色,都可能会毁了历史教学。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历史课上,教师不但要讲,要讲好,而且不能少讲。
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必要。
从教学理论上来讲,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而构成的,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从教授的角度上讲,教师是教授的主体,学生是教授的客体,教材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体;如果从学习的角度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习的客体,而教师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体。而如果从教与学统一的角度上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者,教材则是使主导者与主体者得以沟通,使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中介。正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造成了教学的发生,促成了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
从学习方式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两种主要的形态: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以现成信息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直接获取;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现成信息的形式出现,学生要经过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找到答案或结论。现在很提倡发现学习(又多被称为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些人也产生了误解,以为接受学习是不好的,发现学习是最好,所以教师不能讲多了。其实,简单地划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好与坏是不对的。因为,在接受学习方式中,又可以分为被动的接受学习和主动的接受学习(或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学习者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练习,后者表现为学习者有学习的心向并且学习内容是有意义的,因而主动地进行接受。而发现学习也有两种形式,即独立性发现学习和指导性发现学习,前者是指学生自己去进行发现,后者是指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发现。在常态的学校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指导性发现学习应该是主要的,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
从历史课的性质上来讲,历史课的学习与中学里其他一些课程有所不同,既不是像语文、数学等课那样以应用为主,也不像音乐、体育等课那样以操演为主,历史课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常规形态,教师的课堂讲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课任务的主要方式。
从历史知识的传递方式上来讲,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可能通过实验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大多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人们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听(听他人讲述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考察历史的遗迹)等,而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也不外如此,其中,听课又是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历史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
从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上来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历史课的思想性、导向性、科学性、教育性等,是要在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有保证的。无论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都与历史教师的指导有最直接的关系,也都离不开历史教师的正面讲授。
以上所述,是想说明历史教师课堂讲授的必然性,这些还都一些道理,如果我们在实际中去问问学生,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历史教师,愿意上什么样的历史课,回答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老师讲得好肯定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曾问过好几位颇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们当初为什么选择了研究历史,回答是在中学时代遇到了好的历史老师,历史课讲得非常棒,所以被吸引到这个专业上了。学生心目中敬佩和爱戴的历史教师,就是这样的。
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讲授历史,讲好历史课。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不一定就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动地接受,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如果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具体的,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简明形象、生动幽默的,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教师的讲授适应于学生的兴趣、情绪、情感、愿望等心理需求,能够使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呼应,出现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心灵上的交流。如果教师的讲授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推动各种教学活动的展开,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
课堂讲授是学校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基本功,是上好历史课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讲授的作用,潜心研究讲授的艺术,不断提高讲授的水平,相信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历史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叶小兵
听课随笔相关文章:
1.听课体会随笔
2.《荷花》听课随笔3篇
3.《亡羊补牢》听课随笔3篇
听课随笔_关于听课的随笔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