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ki怎么批量下载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30 13:46

cnki怎么批量下载论文呢?小编整理了它的方法,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cnki批量下载论文的方法

不能够批量下载,因为知网有反批量下载系统.

精彩论文欣赏

爱情的殉葬品

摘 要:安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渴望真正爱情,大胆追求自由的典型女性形象,为了爱情她舍弃了家庭,放弃了孩子,甚至赔上了性命,安娜是那个时代极具个性解放思想并敢于向旧制度挑战,走向新生的女性代表,她追求与抗争的过程显示了妇女个性解放的划时代意义。

关键词:安娜;爱情;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174-02

在浩瀚的外国文学史中,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为我们创造了多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男性文学典型,有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形象哈姆莱特;有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形象于连;有吝啬小气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有多余人代表叶甫盖尼・奥涅金,然而19世纪欧洲文学史却颠覆了以往以男性为主人公的文学模式,创造了一批极具个性的新女性形象,其中,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以其独特的魅力深为读者所爱。这位女性主人公是那个时代具有个性解放思想并敢于向旧制度挑战的出色女性形象。

一、安娜性格核心

(一)美丽善良的安娜

安娜是一个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美既有外露的聪慧、妩媚、典雅,也有内藏的独立、大胆和高傲。小说中有几次出神入化地对安娜相貌的赞美,一次来自从不愿对爱情认真的渥伦斯基,当在火车站相遇,“渥伦斯基觉得必须再看她一眼―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不是由于她整个身形显得优雅端庄、谦恭妩媚,而是因为她从他身旁走过时那可爱的脸上特别和蔼温柔的表情”;一次来自刚刚遭受失恋打击的吉蒂,还有一次来自于吉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列文,三人都在不该被倾倒的时间与角色中被安娜的美所征服。

安娜不仅外在美,心灵也十分善良,当在火车站听说压死了一个护路工,听哥哥说起那个护路工的妻子扑向尸体时,情景很惨的时候,安娜的心无法平静了,于是她对哥哥激动地低声说:“能不能为她做点什么?”,可见安娜多么同情下层人的艰辛。

安娜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她和多丽的孩子玩成一团,并能记住孩子的名字,和这些小淘气们一起倒在地上,你拥我抱,同这些孩子玩耍让她又想起自己的儿子谢辽沙。作为母亲的她又把思绪转移到儿子身上,一种母性的光辉在她身上闪动,这就是安娜,美丽、热情,充满爱心的女人。

安娜的性格具有显著的二重性特征,安娜一方面以追求爱情、维护做人尊严、发展个性独立为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并且积极勇敢;另一方面她却不可能彻底摆脱上层贵族妇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她的束缚,不自觉地依照此类准绳审视打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种矛盾状态扰乱了安娜的内心平衡,从而引发了种种分裂的精神症状,最终导致了其悲剧命运。

(二)苦苦挣扎的安娜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安娜同样不缺这种意识和感情,甚至表现得更激烈。没有爱情的生活,令安娜感到枯燥,生命的郁结特别沉重。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毫无生气的“官僚机器”。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她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力。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家庭里,让安娜感到精神上有所束缚。安娜一直在挣扎、一直在彷徨、一直在感情世界里试图寻找自己的出路,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默守着一份沉静,一旦有人闯入心扉,便打破所有的局面,心里便泛起阵阵涟漪,安娜的生活被渥伦斯基的闯入打破了,由此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然而人的欲望在被遏止后所释放的热情如同江水一般不可阻挡。当在火车站第一次与渥伦斯基邂逅后,这种渴望自由爱情的欲望被重新点燃,然后车站的匆匆偶遇,她已经意识到内心的冲动,她的意识里总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但自己却不确定那会是什么。当渥伦斯基去奥布隆斯基家去了解明天的宴请与安娜再次见面时,安娜又是喜悦、又是害怕。但当她想到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卡列宁时,她的心情无法平静。她也曾用心去爱自己的丈夫,但努力过后她还是无法感受到爱情的力量,无法爱上她看上去厌恶的嘴脸。渥伦斯基的出现使她真正看到了爱情的炽光。

在宗教婚姻的围城里,安娜痛苦地挣扎着。起初安娜十分确定,自己不能涉足这种危险的游戏,她知道吉蒂深爱着渥伦斯基,她害怕因为自己的出现而破坏吉蒂。她只求快速离开舞会,而且越快越好。她回到莫斯科在车站见到卡列宁时,觉得自己与丈夫的关系存在一种虚假的态度,这是她从前不曾发觉的,但现在她却清醒地和痛苦地意识到了。这个家庭中安娜只在乎她的儿子谢辽沙,除了有对儿子无限的母爱,安娜还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把爱情视为生命,没有爱情的婚姻如同没有灵魂的生命。没有感情维系形同虚设的婚姻,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两种力量在撕扯着安娜,令安娜终日焦灼不安、苦苦挣扎。

(三)坚贞不渝的安娜

安娜在渥伦斯基的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安娜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拒绝丈夫对她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生活在一起。她不愿再克制自己,不愿再像过去那样把自己身上那个活生生的人压下去。“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坚定的呼声。她对爱情自由执着,展现了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精神世界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抗争,最终冲出婚姻的围城,追求完美的爱情。

虽然安娜勇敢地冲出了婚姻的围城,但还是摆脱不了悲剧的结局,安娜对爱情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却不能避免爱情中的冲动和盲目。托尔斯泰以一句被后世人当作经典的话语作为《安娜?卡列尼娜》的引文:“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但不幸的家庭却各不相同。”被激情冲昏头脑而放弃一切的爱情终究会走向毁灭。爱一个人的滋味,就像手中抓了一把沙子,很想抓得紧紧的,可是抓得太紧了反而剩下的却不是很多,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便是这样。 当安娜全身心投入到爱情中去,爱便成了一种自私的行为,当她爱渥伦斯基时,便想完完整整地拥有他,包括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以及他整个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真正的爱恋,道路从来崎岖不平。”也正是爱得愈深,苛求得愈切,所以爱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意气的争执,安娜和渥伦斯基总会莫名地发生争执,爱情若被束缚,旅人的旅程即刻中止,爱情若葬入坟墓,旅人就是倒在坟上的墓碑,当安娜感觉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的诅咒时,她选择了以死结束一切,“一切一死了之”。死了――他将会后悔,会怜悯,会爱,会为她痛苦,安娜脸上浮现出自怜自哀的凝滞微笑。当她来到火车站时,“她猛地想起第一次遇到渥伦斯基那天轧死的那个人,一下子明白了她该怎么办。”在对爱情盲目的追求里,安娜迷失了自己,当车轮从她背上轧过去时,她说:“上帝,饶恕我的一切”,便再也不能挣扎了。“她在它的光照中读过充满恐惧、欺骗、痛苦和丑恶之书的蜡烛,突然迸发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的光辉,照耀着从前笼罩在黑暗中的她的一切,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渐渐晦暗下去,永远熄灭了。”没有爱情的婚姻,使安娜幻灭,而且为了完美的爱情,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二、悲剧的根源

安娜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情感丰富的安娜注定是一个感性十足的人,当安娜见到伤心的嫂子多丽时耐心的劝说,可在安娜劝说多丽时,突然间泪水模糊她那浓密的睫毛下那双闪亮的眼睛,如此感性怎能不成为爱情至上主义的维护者。这种感性的力量驱使着安娜,当与渥伦斯基相遇后,安娜在看到生命的新的意义后,再也无法同卡列宁生活下去,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尽管经历了内心的矛盾斗争,但最终听从了感性的驱使,抛弃了丈夫孩子以及社会地位,投入到情人的怀抱,而且把爱情当做生命的全部和唯一,安娜就成了感性的捍卫者。

安娜如此看重爱情,所以在爱情中本来就很渺小的理智就完全被感性吞没了。她任由感情支配着爱情,支配着自己的行为,她放弃了原有的一切,背叛了丈夫,舍弃了爱子,甚至同强大的宗教伦理道德对抗,但在享受爱情的同时,内心也在受着煎熬,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悲剧的阴影日益扩大。“阿列克赛・亚历山德罗维奇和谢辽沙的羞恶和耻辱,我的可怕的羞耻――一切一死了之。死了――他将会后悔,会怜悯,会爱,会为我痛苦。”……从各个角度生动地想象着她死后他的感受,由此看出安娜完全迷失在了爱情之中,失去了理智。对爱情自由地执着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孤弱无助,只能以死抗争。

造成安娜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上流社会妻子骗丈夫,丈夫骗妻子屡见不鲜,安娜所以不能融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这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爱情的破裂,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以卡列宁为首的政治官僚集团,以伊凡诺夫娜夫人为首的慈善界和以贝诗西・特维尔斯卡娅公爵夫人为首的社交界是三股典型的势力,他们通过多方途径逼迫安娜,贵妇人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她的社会地位,专制的社会舆论粗暴地将她钉在耻辱柱上,曾经的朋友也害怕玷污自己的清白与之断绝来往。安娜在大胆反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被封建贵族偏见干扰破坏,显得不彻底不稳定。当时俄国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之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已经开始冲击着古老的俄罗斯大地,但是古老沉重的俄罗斯思想解放的脚步十分缓慢,传统道德的势力和传统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仍然很强大、顽固,形成了上流社会畸形虚伪的道德。安娜以一己之力向这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宣战,显得势单力薄,而作家本身提倡道德婚姻,人们应该对婚姻负责,所以安娜最终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结局。

安娜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女性走出传统道德设置的爱情至上误区的艰难,男权文化长期存在的现实,女性自身弱点却使得女性解放的话题略显沉重;安娜这朵根植在男权社会的奇葩过早地凋零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安娜这位新女性形象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光辉,照亮了俄国乃至世界文坛。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李明滨.托尔斯泰及其创作[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3]莫德.托尔斯泰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4]罗曼・罗兰.名人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5]康・罗穆诺夫.托尔斯泰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贝奇柯夫.托尔斯泰评传[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每日箴言[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8]张秀章.托尔斯泰感悟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9]蒋承勇.外国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cnki怎么批量下载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