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融资案例

发布时间:2016-12-08 15:5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意识及其能力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引擎,因而很多实事与理论指出知识经济的时代即创业的时代。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创业融资案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创业融资案例1:创业融资案例:创业资金哪里来?

也许你有一项高科技的成果,正想创办企业,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也许你有一个高利润的项目,打算兴办工厂,借机开创自己的事业;也许你正看好着某一行业,而你又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很想自己单干;也许你是什么优势也不具备的下岗工人,只是想开个小店自己养活自己……但是,你们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创业资金哪里来?

银行提供的免担保创业信贷

事例:周光超前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上海后,一直没找到称心的工作,看到自己居住的小区内有一家小型超市生意非常红火,周光超心想:不如开个超市自己给自己干,但是一打听,办个小超市投资起码得六七万元,只好作罢。去年8月份,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联华便利签约,推出了面向创业者的“投资七万元,做个小老板”的特许免担保贷款业务,由于联华便利为合作方为创业者提供了集体担保,创业者自己不必再提供担保,浦发银行可向每位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者提供七万元的创业贷款。周光超获悉后立即递交了申请,两个月后,他顺利地从浦发银行领到了贷款,在控江路上如愿开起了自己的小超市。

提示:一般人们总认为,要向银行贷款必须自己提供担保或者抵押,其实情况并非都是如此,现在银行为了拓展信贷业务,充分考虑了创业者寻找担保的实际困难,纷纷主动寻找担保方,为有意创业的人提供免担保贷款。例如除了上面提到的浦发银行的创业特许贷款外,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也曾于去年8月推出过个人助业贷款,力邀柯达公司作为担保方,为申请开办柯达快速彩扩店的业主提供信贷资金。这种信贷业务种类繁多、手续简便,但是一般都有较强的时效性,而且不同的银行可提供的贷款额度也不尽相同,创业者可到各大银行进行咨询。

以低代价转来亏损企业向银行抵押贷款

事例:杜德文做了几年的外贸服装,积累了一定的业务渠道,便打算自己办一家鞋厂,他仔细算了算,办个年产50万双皮鞋的中等规模的鞋厂需要100万元设备和周转资金,外加一处不小于200平米的厂房。杜德文通过朋友在近郊某镇物色了一家负债累累、濒临倒闭的板箱厂,以“零转让”的形式接手了这家工厂,也就是该镇以资债相抵的办法,将工厂所有的动产不动产以及工厂的债务全部一齐转让给了杜德文。厂房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100万元的投资从哪里来呢?杜德文到银行去贷款,负责信贷的同志要他提供担保,可是上哪儿去找担保人呢?正在杜德文着急万分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一语点醒了梦中人:板箱厂的厂房就是现成的抵押物。就这样,杜德文不花一分钱,就解决了资金和厂房的问题,当然,他因此也背上了较重的债务,这就要靠他通过今后的创业慢慢地偿还了。

提示:其实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种以小搏大的方式发家的。当然,这种求资的方法风险比较大,获得创业资金的代价是一大笔债务,但是创业本来就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如果你有足够的胆识,那么这种融资的办法将能帮助你在更短的时间里更快地走向成功。

创业融资案例2:一个成功的融资案例

通过一项长达四年的融资计划,汇丰投资银行为新世界集团融资逾十四亿美元前不久,香港汇丰投资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企业财务董事兼中国事务主管许亮华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刚刚完成的香港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简称新世界中地)一项长达4年、累计逾14亿美元的融资项目作了详细介绍。 90年代以来,香港著名华商郑裕彤财团通过旗舰企业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大举进军内地的中低档房地产市场,并成为北京、武汉、天津和沈阳等城市的房地产战略发展商,为此,需要筹集庞大的资金进行投资。

1993年的高峰期后,许多城市的楼房尤其是高档楼房大量空置,使得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相当消极。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他们为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拓展内地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难度可想而知。1995年11月,汇丰为新世界中国房主发展有限公司首次通过私募方式发行了5亿美元的股本。本次发行是香港历史上最大的私募发行,私人股本投资者占有了新世界房主43 %的股份,新世界发展则持有57%的股权。第二次是为新世界中国金融有限公司发行的3.5亿美元强制可换股担保债券。在私募成功发行一年后,新世界中国希望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其在中国的房地产的投资活动。作为新世界发展的全资子公司,新世界中国公司的规模还太小,采用普通债券方式发行成本较高,如果上市又不具备三年业绩的条件。

于是,汇丰主要针对上一次私募所未触及的可换股债券为债务投资者设计了可换股债券的发行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结构性缺点:公司上市后,债券尚未到期就可以转为股票,在换股期间,可能会有大量股票突然涌入市场,这会给当时的股价造成压力,甚至影响初次公开发行的价格,因为投资者预计初次发行后股价不会立即上行。为此,汇丰设计的结构是,所有债券强制转换成股票,并在初次公开发行时作为发行规模的一部分,上市前必须决定是否换股,上市后就没有可换股债券了,这就给了投资者关于市场流通股数的确切信息;当然这也给发行增加了难度。这次发行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可换债发行之一,汇丰承担了2.1亿美元的分销份额,却创造了8.6亿美元的总需求,发行后债券交易价格一直高于发行价格。

创业融资案例

在公开流通债发行两年半以后,新世界中地准备在1999年到股票交易所上市,发行规模为5.68亿美元。这次发行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房地产业有很多误解,对实际发生和酝酿中的变化知之甚少。如何改变投资者的不良印象就成了决定发行成败的关键。为了让股本投资者能够更好了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汇丰集团属下的汇丰证券于1999年5月6-7日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了中国住房改革研讨会;为配合全球发行,汇丰组织了两次独立的访问活动,活动事先都有详尽的研究报告作铺垫,活动横贯了亚、欧、北美三大洲;6-7月,汇丰又组织了大规模的全球路演,访问了三大洲的11个城市。为一次发行举行三次全球规模的推介活动,这是非常罕见的做法,经过这三次声势浩大的活动,终于完成了对投资者的教育工作。

在此次发行过程中,可换股债券的换股程序是个关键环节。债券持有者的换股方式有三种:在初次公开发行中认购最大数量的股票,或是将债券折算成股票出售获得现金收入,或是只认购最大债券股的一部分,其余债券则兑现。经过路演,结果相当令人振奋:来自股本投资者的需求为7.83亿美元,来自债券持有者的需求为1.43亿美元,总需求达9.26 亿美元。至此,由汇丰一手策划的为新世界中地总额超过14亿美元的这个融资故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博才网

创业融资案例3:创业融资案例

初次创业,融资问题是关键,也是极让人头疼的事情,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现身说法”:

融资,要当心

因为一次“特别”的打击,雷先生和他的企业元气大伤。雷先生为此卖掉了几部爱车救急,可这点钱对于饥渴的企业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如同水滴入大海,连浪花都没溅起来。

雷先生的企业以技术研发见长,看着自己的几十项创新技术和产品一起堆积,雷先生心痛又心急。

在此关头,有家据称是“外资”的咨询公司向雷先生伸出了“橄榄枝”,表示可以为企业融资解困。雷先生亲自考察了一番,眼见该公司是在一幢顶级商务楼里办公,于是,便放心地按对方的要求提供资料和样品。

可当雷先生提出想看之前融资成功的案例时,却遭到对方拒绝。起了疑心的雷先生派人打听其外资背景,发现纯属子虚乌有;网站、服务器,也一应的假冒伪劣。回头再想找该公司,发现已人去楼空,雷先生的十几万元也打了水漂,只能自嘲:付学费买教训。

真融资,莫心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朋友牵线搭桥,普华永道的一位咨询顾问约雷先生见了面。

雷先生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有800万投进来,企业就能走上正轨。咨询顾问则表示,无论什么企业,在引进投资方时,首先要想清楚融资目的、企业需要的是哪一类的投资者。其次,任何投资者,它只关心三件事:企业的整体状况、产品及发展前景。

不同的投资者关注点有所不同,一类财务投资者,像私募基金及投资银行,他们在乎的是股权,不太会过多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另一类则是战略合作者,这类投资者囿于有钱无技术无场地等因素,所以更关注企业实体,一旦企业有所发展,便有可能找借口让管理层走人,而让“自己人”来替代。

不过,两类投资者各有侧重点。所以,咨询顾问建议雷先生,在融资前期不妨拿出几项技术注册几家空壳公司,一家公司便是一项技术、一个项目,分别写好商业计划书后,像撒网一样撒向那些财务投资者,如果感兴趣,这些嗅觉灵敏的投资者自会循着味儿找上门来。

只要有一两个项目投资成功并能正常运作,便能贴补母公司的研发。如果空壳企业成长良好,也可剥离母公司上市。即便失败,倒闭的是空壳公司,而不会危及到母公司。

至于战略投资者,目前可暂不考虑。如果雷先生哪天做腻了、做累了,那再找战略投资者,看价钱合适,直接拿到海外上市“卖”个好价钱。

直接融资,势不可挡

某次,学者巴曙松讲述了一个金融学的“笑话”。说初创业者获得融资的渠道有几个F。一是家人(family),比如Yahoo或微软在车库创业时,没人相信他们会成功,只有家人一直坚信他们是天才;二是朋友(friend);三是傻瓜(fool),只有傻瓜才给一个除了想法其它一无所有的人投资。

创业难,企业有好创意却没有钱,怎么办?国内市场不行,那就找外资,就到海外去上市。巴曙松说,我们的金融市场最缺乏的就是第四种———专业的投资家———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capital fund)。它是企业成长的孵化器,如果直接融资的市场不成熟,企业很难有创新和成长的空间。纳斯达克即便跌得一塌糊涂,可它却培养了Yahoo、微软、Google。所以,巴曙松直言,直接融资在2006年仍将势不可挡。

创业融资案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