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28 09:3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量大。要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一

《农村小学道德教育》

【摘要】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职责不光传授学生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品德认识;品德行为;农村小学

当今社会,中小学生道德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我们总会耳闻目睹一些中小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压力,产生逃学、聚众赌博、上黄色网站等等不良事情。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的道德认识方面有些欠缺。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同时,学校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农村,由于贫困和留守的原因,很多的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性,要摆脱这些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家庭、社会共创良好德育氛围

有研究指出,儿童五、六岁时就萌生了道德观念,这时正好是少儿道德教育的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都进入幼儿园,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影响举足轻重。他们看到行为榜样或听到道德议论,就尝试着去模仿、行动,在实践中受到褒贬不一的评论,体验着忧伤和快乐。如此循环往复,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家长每次饭前便后要洗手,时间长了,慢慢的形成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所以,创设较好的道德氛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节假日,家长们可以互相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幼儿园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性公益活动;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敬老院帮扶老人等等。

二、重视行为中的“反复”、不放弃

我们都知道,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不是一蹴而就的,会经历不间断的反复过程。学生品德行为表现是在排除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实现的,这过程中学生的言行常常不一致。道德意识转变成道德行为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但是在日常行为中作出一些不良行为。在学生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反复”是出自无意识的,不要过多的责怪,但也要适当的批评指出,这样效果会较好。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深入其根源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如果教育后还出现“反复”,应切忌冲动,否则将全功尽弃;并且,要做到有耐心、心平气和,这样效果更好。

三、在道德规范中加强“榜样”的作用

个体的道德意识是在交往中发展形成的,行为又是在交往中得以表现。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同伴交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周围的伙伴可以强化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可以作为参照物评定自己的行为。同伴之间的互相评定是形成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往往只去评价别人,而很少反思自身,他们往往把教师和家长的结论当做自己的结论。这时选定一位“榜样”尤为重要。例如:如今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远在外面的父母只能在物质上满足他们,但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不用功等等。这时选定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作为“榜样”,创设条件,让他们结为好友,从观察中去了解同学,在行动中去模仿学习。

班杜拉提出了道德行为观察模仿学习的方法,分为四个步骤: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复现过程;4.动机和强化过程;班杜拉的某些观点,对于形成良好行为及矫正某些不良行为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四、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时急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安抚。由于父母远在外面打工谋生,孩子们需要独自面对,或寻求学校和教师的帮助,这一点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在挫折中,有些人会坚定自己的内心信念,勇敢的站起来,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并且比以前做的更好;而另外一些人,在挫折面前左右摇摆,放弃了原有的初衷,甚至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受挫的氛围,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学生应该从失败中寻找原因,作出深刻反思后,重新来过。最好以介绍“榜样”的经验为主,在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将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

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所以,掌握学生某一阶段的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对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据平时的日常教学和经验总结,笔者认为有两个途径可以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其一,可以从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其二,可以开展一些课余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以问题为中心,让同学以各种形式作答,而后对其进行评定讨论。

由于心理学及技术的发展,对学生心理发展测试已有很多种方法,如,问卷法是一种大量运用的方法。不论用何种方法,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不光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做一个有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人。所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实际,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

《农村小学道德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也取得了全面、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深化,其德育教育凸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基础教育中的德育现状有些令人担忧,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尤显突出,本文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道德教育;问题分析;策略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26-01

1.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方法陈旧。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限于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班会等途径,形式单一,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和心理。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升旗仪式时,学生的敬礼模样丑态百出,再看他们的面目表情,所应有的庄严、自豪、激情,在他们的脸上荡然无存,即使老师在上面讲话,他们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情,着实令人有种恨铁不成钢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加上安全隐患的存在,缺少如参观、访问、法制教育等实践活动,学生的亲身体会几乎为零。另外,德育需要时间。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追求分数,工作繁忙等因素也是阻碍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因。

1.2德育教材存在着严重的城市中心主义取向。教育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支持下积极建构的过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场所当中,好的教育离不开与生活世界的融合,而具有实践理性特征的德育更是如此。贴近农村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最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学生自觉践行的愿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材中,教育内容城市中心主义的取向仍然十分明显,对农村学生而言,这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远离他们心灵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教师的照本宣科也只能停留在"无根的教育"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3农村文化式微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良好的社会文化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支撑。自古以来,我国有着农业大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农村民风淳朴,有着厚重的乡土文化积淀,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孩子提供了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农村文化同样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浸染,以前备受推崇的孝、仁、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受到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不同程度的存在,给身处其中的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1.4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德育的一大难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以隔代教育为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适宜的教育环境,大多在孤独的环境下寂寞地成长;由于常年缺乏亲情的滋润,大多存在情感、行为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湖南师大的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色情影视和图书,打架斗殴更是寻常小事。相当多的留守儿童经常逃学,到外面闲逛,沉溺于网吧与电玩,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追求所谓的刺激,以至于抢劫、偷窃等行为也时有发生。相对而言,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温和一些,但由于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逐渐埋下人格扭曲的隐患,影响了其下一个年龄段甚至一生的发展。

2.小学道德教育失效的成因分析

2.1德育内容与农村小学生实际及现实社会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德育内容必须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其深度和广度受学生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道德建设水平的制约。在传统德育观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学校德育的时空,局限在学生在校受教育期间,把德育内容局限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等教科书中,德育工作往往处于封闭状态,面对当前复杂的农村社会环境,德育内容比较陈旧、枯燥,学校的德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不一致,致使农村小学生缺乏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分析鉴别能力。

2.2德育形式与农村小学生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德育唯有促进学生的觉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传统的德育形式相对单一,缺少活力,往往就理说理的说教多,居高临下的灌输多,不能很好地满足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学生往往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不仅未能有效地实现“内化”,反而产生一种厌倦、排斥的情绪。不少农村小学班主任反映,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方法,不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负责的人格。

2.3德育的各个主体还没有很好地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农村小学德育的主体,都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和重要责任。当然,学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深入开展德育工作更是责无旁贷。现实生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无不真切地希望孩子们都能够健康地成长成才,尽心竭力地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遗憾的是,由于三者没有很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德育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具体表现为,学校教一套,家长讲一套,学生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径和价值评判不一致,让学生感到迷茫,甚至无所适从。因此,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阵地作用,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运作有效的德育网络,是必须重点考虑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3.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德育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德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加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文明办、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和群众团体的各自优势,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的合力。具体来说,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3.1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我认为,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不能单一地凭分数论高低,这样,教师就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德育上,学生的德育效果就会有所好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应把班主任的单独评议改为互评、自评、家长评议,缩短评议时间,由一学期改为一个月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

3.2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例如:就近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请村里的老一辈到现场给学生讲革命故事,弘扬爱国精神;请法制人员到学校上法制教育课,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常识,接受法制教育;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去帮助五保新村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组织一野外活动:野炊、踏青、放风筝等。总之,学校应该给学生尽量参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3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起到督促作用,促进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除了班主任家访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大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

3.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农村小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等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这些教育的实际意义还不是很明确。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应该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是爱祖国,让学生知道爱祖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从小事做起。学校也应该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建立文化长廊,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夏红艳.浅谈新形式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郝普耀.对小学德育课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生教师培训,2005(4)

[3]彭维娟.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J].理论创新,2008(12)

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关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