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校合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孩子成长服务论文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 ,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六种实践类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在家校合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孩子成长服务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家校合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孩子成长服务 全文如下:
家校的有效沟通传递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和爱护,使家长清楚孩子在校的表现,欣喜孩子的进步,纠正孩子的不足,使家庭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实用“校讯通”等信息技术,努力构建了一些有效的渠道,使家校沟通的方式拓宽了,沟通的信息畅通了,家校的配合达成了,教育的效果明显了。
一、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切实可行的联系方式
其实家长们还是很希望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但又不好意思给老师打电话。白天打吧,怕影响老师繁忙的工作;晚上打吧,又怕影响老师正常的休息。而教师和家长沟通也很为难,请家长到校吧,于情于理不太合适,打电话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个电话打过去,家长还以为有什么大事,或认为孩子是不是在学校干什么坏事了,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况且全班五六十名学生,教师需要打多少电话才能做到及时沟通啊。但我很清楚,要想获得家长的支持,我必须积极主动地去争取。这就得我去付出真挚的情感和行动。
于是,我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条件下先进快捷的信息技术环境,有电子邮箱的就把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发到他们的邮箱里,有QQ号的就与他们进行网上交谈,没有电脑的就把孩子的情况批注到家庭作业本上,或建立家校联系本,或通过书信的方式和家长联系,有时适宜的一份书信就可以把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情感网络建立起来。用校讯通发短信的方法用的比较多一些,因为它最为方便快捷,我除了用它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家校表现外,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还会用它主动给家长特别是困难学生的家长发去祝福和问候,送去温馨的同时我也收获着尊重和支持。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好富有实效的家长会
家长会更是家校沟通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在开家长会之前,我一般都要至少做两件事:一是用校讯通提前告知家长,召开本次家长会的目的、用意以及时间和要求,二是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视频资料和课件,以便使本次会议实效显着。
在家长会上,我通过向家长介绍品学兼优的学生,或奖励、或表扬在某个方面有进步的学生,使其他的家长或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愿望,使学生学有目标、有榜样、有动力。有时变换方式,让家长们唱主角,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了解孩子们、互相交流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教育孩子方法。热情的家长们对孩子应该如何教育献计献策,将自己的教育心得、教育故事书写下来现身说法,具体生动地讲述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教育孩子热爱书籍等一系列良机妙策。这样的效果也很明显。总之,班主任召开家长会是一次与家长交流情况、相互了解学习的好机会。班主任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明确的目的,变一下观念,换一种思路,用一些巧妙的办法,收到实效,让家长会开得成功一些,让自己的工作更出色一些。
三、利用信息技术交流要重视与家长的语言沟通技巧
讲求语言艺术,并不是随声附和,也不是添油加醋,而是从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出发,“多报喜,巧报忧”,把批评融入在希望之中。孩子有了问题一定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改正,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将孩子积极进步与改善的一面好好地向家长们赞美一番。赞美是一种快乐,赞美是教师对孩子真诚的欣赏,也是对家长最直接有用的鼓励。如果家长的耳畔常常回荡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批评与指责,那么时间一长,家长必定渐渐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当家长从教师的眼中看到了对孩子长处的欣赏、对孩子不足的宽容,对孩子进步的信心时,我相信,每个家长都会为之深深感动,家校之间的沟通也就变得更加和谐有效。欣赏是一种可以传递的温馨,教师欣赏学生,家长也会欣赏教师。
另外和家长谈“问题”,更要谈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班有个孩子有段时间经常迟到,我没有发脾气,而是和孩子家长坐在一起,问清原因,才知道是由于贪玩作业没完成,不敢到校了。于是我们一起制订了为期两周的教育计划,首先是监督孩子在学校完成作业,然后家长、教师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加强沟通交流,把鼓励和表扬跟上。结果一周刚过,孩子的小脸上就有了笑容。这样,家校之间的沟通就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总之,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付出辛苦的劳动、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和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实现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校讯通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给教师和家长提供了非常方便有效的平台,作为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服务。
在家校合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孩子成长服务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