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戒备心理问题学生工作案例探析论文
戒备心理情绪是个体在成长过程及其容易产生的,为了帮助大家避免这类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过度戒备心理问题学生工作案例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过度戒备心理问题学生工作案例探析全文如下:
【###摘 要】高校学生群体尤其是新生群体,由于对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等诸多变化的不适应,造成多种心理问题,其中一种就是过度戒备心理问题。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分析了过度戒备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一线学生工作提供了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过度戒备心理;工作案例;辅导员
面对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陌生的人群,许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都会遇到各种不适应问题,继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的一种就是过度戒备心理问题。作为高校学生辅导员,如何对此类问题进行早研判、早干预,无论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还是对化解孩子对家庭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案例概述
学生A,大学一年级,在校园内被车辆刮伤,随即去往市三甲医院做检查,诊断结果为:胸部软组织有轻微拉伤,其他无碍。在之后一天内,学生A两次要求到医院查看,态度强烈,安慰无效,两次均得到相同诊断:胸部软组织有轻微拉伤,其他无碍。事件过程中,学生的表情、情绪、言语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感,心理上处于过度戒备状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紧急措施:
一是与其父母沟通。在事故发生当天已将情况向其母亲说明的情况下,再次向其母亲说明三点问题:一是孩子已经到医院检查三次,诊断结果一致,消除学生家长的担忧;二是已在交警大队备案,并办理完相关手续,学校和老师会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如果出现任何后续问题,都有证可查;三是向其说明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希望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疏导。
二是与其宿舍学生沟通。通过分析该事件中学生A的言行举止,笔者认为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性的,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必定存在一些语言行为特征上的表现,经过与其宿舍同学的沟通了解,学生A基本不和舍友们交流,喜欢独来独往,除上课基本不与班级同学接触,有时宿舍同学主动和其交流,她也不愿意和对方交流,宿舍内公用的写字桌也是独占一块,不允许其他同学在上面摆放物品,对别人表现的总是很谨慎,充满戒备情绪。但是,学生A与其一名高中同学似乎关系不错,有时会电话联系。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我初步判断,学生A尽管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具有倾诉的渠道,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特别严重的后果,但是需要高度关注,及时疏导。据此判断做出以下安排:在A受伤调理期间,宿舍学生要给予其生活上的关心,例如帮助其打开水、买饭以及辅导功课等。通过这些措施,使其感受宿舍同学的关心与温暖,从而逐渐消除人际交往障碍,缓解戒备情绪。
二、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A同学在该事件中的言语行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笔者认为她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戒备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对别人存在不信任感,不能够顺畅的与人交往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环境改变对其产生的影响,根源在于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家庭环境影响:A同学来自农村家庭,经济上不富裕,其父亲不善言辞但非常严厉,在家庭生活中基本不与孩子交流,遇到问题总是一顿责骂,对女孩有一定的歧视,表现出很典型的农村家庭男性专制特质,因此也造成该同学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导致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在进入大学以前,该同学一直在离家不是很远的农村及乡镇学校读书,地域语言环境与家庭所处的环境一致,所在学校的同学绝大部分是来自与其相同的家庭环境,因此,在进入大学以前处于从小习惯的,比较熟悉的,较为适应的一种环境。然而,进入大学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地域语言发生改变,而且学校环境也发生巨大的改变,周围的同学不仅来自五湖四海,而且来自不同环境的家庭,专业老师的授课及辅导员老师对班级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来自外部的教育环境的变化给该同学带来了很大内在的心理冲击,使其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感,出现了心理过度戒备方面的问题,外在的表征为人际交往障碍。
三、解决方案
除了上述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第一时间采取的紧急措施,针对此类学生心理上的过度戒备,对环境的极度不适应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疏导:
第一,帮助当事人建立与外界的沟通桥梁,增强与外界的信任和联系,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关心与谈心,消除当事人与辅导员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给予当事人更多的关心,例如每日一条短信,内容不限,包含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积极促进熟悉感的形成,消除辅导员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同时,经常性的与其进行谈心,了解当事人的一些想法、关心的话题,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了解其进入大学以前的生活状况,包括父母家庭、学校同学、亲戚朋友等,给当事人讲解一些人际关系处理方法,陪同其一起与宿舍同学、班委进行交流,同时,也让当事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辅导员老师的班级工作情况,努力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消除当事人对辅导员老师的戒备心理,产生信任感。二是帮助当事人与其宿舍同学融洽相处,从宿舍中获取与人交往的途径、技巧,建立自信。
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发挥宿舍成员的力量,发动宿舍同学积极与其交流,每日生活中的嘘寒问暖,一起在餐厅或宿舍用餐,一起去上课或自习,一同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问题,一起参加班级或学校活动等等,同时提醒宿舍同学一定要尊重、理解当事人,从而帮助过度戒备心理问题学生适应到大学的生活学习中来,消除心理上的戒备状态,减轻人际交往障碍。三是充分发挥班级这个学校单元的作用,使过度戒备心理问题学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学会与人相处,消除戒备心理,改善心理环境。辅导员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干部积极主动地与当事人交流交往。在组织班级活动中,主动邀请当事人参与,同时安排到一个活动小组,带动当事人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促使其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消除其与班级同学的陌生感,逐渐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去,从而解除内心的戒备状态,能够从容地应对与别人的沟通交流。
第二,辅导员老师要定期与当事人的父母沟通,建立家长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要定期向其父母通报当事人一段时间内的生活学习状况、与同学们相处的状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同时了解当事人进入大学前的一些生活学习交友状况,同时可以根据情况向当事人父母提出一些切实可行,有促进意义的建议,例如父母每周与其通一次电话、改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与孩子一起分担成长的困难等。
第三,辅导员老师要引导帮助当事人做一些规划安排,并达成教育契约。可以鼓励或要求当事人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借阅包括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人推荐的或者同学们最近都在读的图书,并写一点读书体会或感触;每周与其父母通一次电话,讲一件学校发生的事情;每周与宿舍同学一起用三次餐,一起上三次自习课、班级活动必须参加等,对这些安排要达成教育契约,做好监督和辅助,保证当事人能够顺利完成。待情况好转后,辅导员老师可以逐渐加大当事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当事人自己提出心理状态改善方案,并督促其完成。
第四,辅导员要定期向当事人周围同学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也要向当事人自身了解其生活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解决方案。
第五,建议当事人及其父母寻求心理方面专业人士的帮助。在大学生中有许多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问题严重程度不一,外在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是很多时候是由于他们对大学的各种不适应造成的,所以如果能够从学生的适应问题入手寻找解决方案,会事半功倍。
过度戒备心理问题学生工作案例探析相关文章:
1.浅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2.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2)
3.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过度戒备心理问题学生工作案例探析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