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
教师的心理健康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现代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范文一:家庭教育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
中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体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作为父母,应当准确的了解子女在中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对中学生进行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逐渐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还存在人际交往与青春期等心理问题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夫妻关系,父母与学生长时间居住在一起,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之间产生冲突,很容易导致子女的心理机能产生变化。学生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十分的细腻,容易造成创伤。尤其是家庭离异的子女,子女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容易给子女造成潜在的精神压力,不利于中学生成长。其次,亲子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内心矛盾多,对父母较为敏感,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十分依赖父母,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在这个阶段,双方在这个时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父母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多给予子女关爱,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家长期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教育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家长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绩好坏意味着将来要进入名牌大学,就是优秀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长的期望,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追寻梦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人际关系期望,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对子女的朋友干涉较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子女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个时候父母担心子女的早恋问题影响成绩。家长不能过于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3.教育内容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识学习能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家长最注重的就是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缺乏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生缺少独立性。
三、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氛围。
根据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关系比较亲密的,测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亲密。因此,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之间要彼此和睦爱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营造美好健康的成长氛围。另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需要不断的沟通,父母要主动和子女进行沟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子女提升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鸣,家长和子女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优化家庭氛围。
2.提高家长自行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提升家长的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长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广泛的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中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定期的开导,不要给子女施加压力,关注子女的心理特征。
3.加强子女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
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和学生有血缘关系和高度信任关系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师。家长在这个时期需要有意识的和子女谈论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教育子女进行正常的交往,顺其自然的解开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在这个时期,学生往往对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产生的压力无法排解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排解子女的压力,让子女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综上所述,父母应当重视家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及时的了解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子女进行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国芳,李丽芳.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综述[J].枣庄学院学报.2009(01).
[2]吴惠娟,沈鉴清,骆宏.家庭环境对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08).
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范文二:高中政治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说服、榜样、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些方法虽然曾经在取得过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政治;心理健康
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较大冲击和影响,社会中各种思潮的交织融入,加之高中阶段学生个体分辨事物能力以及抗诱惑能力较差,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于此同时,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为了当前高中阶段所热议的话题,作为思政培养的政治学科,责无旁贷。把握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健康等情况,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学进行整合,制定一套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发展的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一、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
从属性上看,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意识范畴,所面对的都是意识领域的问题,只不过心理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变化以及对学生心理、人格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更多的侧重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德性的发展,两者在育人的总任务下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
2.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上相互衔接
心理教育通过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教育创造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
3.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心理水平形成经历趋同
学生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其所经历的历程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之处,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等共同参与及协同参与所形成的结果,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实现,最终要以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人格完善为基础。人格的养成是以德性为核心,德性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健康的人格为基础。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结果。
4.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相类似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用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解释教育与个体成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要走在个体发展的前面,最佳的教育时机就是在个体即将成熟而尚未成熟之时。同样,无论对心理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都必然遵循着这一基本的教育规律。心理教育的实施同样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遵循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智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逐步地实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将尊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理解不同学生发展的不同步性,同时把学生内在的发展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两者有效的进行都需要依据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优势,共同缔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亦应该不断地突破创新,紧随时代步伐,融入新的内容,心理教育的结合既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将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心理教育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利用心理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心理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社会对受教育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心理教育则关注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如何发挥人人潜能,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学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学会职业选择、职业设计等。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教育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与延伸,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和人格完善。
3.心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说服、榜样、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些方法虽然曾经在取得过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些方式的实行重在强调外在的影响和外部的强化,有时难免流于形式,使人感觉单调、枯燥。心理教育提倡尊重人格,注重发掘学生的身心潜能,注重依靠自我的人格力量来促进心理健康。这种教育方法促进和鼓励受教育者,提升其自信心,可以促进其积极而有效地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和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如疏导法、心理咨询法、心理暗示法、训练法、角色扮演等方法来发掘受教育者心理的潜意识能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在高中阶段思政教育课堂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适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运用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人的能动性,尊重个人的自我选择,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形成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从而对改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践环节的效果不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会起着重要的开创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孟万金;教育研究2008-05-15
2、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王东宇,王丽芬心理科学2005-03-20
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5.大学心理健康结课论文
6.心理健康结课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