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本科论文
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交流,在采访中需要找到被采访者有兴趣的话题,给被采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保证采访信息的充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采访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采访本科论文范文一:新媒体下电视新闻采访方法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的采访工作就是在众多信息之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进行相应的编排与报道。在这样的工作性质下,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在采访技巧方面面临新的要求。新媒体时代,采访人员要想有效地传播自己采访到的信息,就应该提高采访技巧,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度解析新闻事件。因此,本文在电视新闻采访技巧运用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应用操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例如,微博、贴吧、论坛等,它们正迅速地通过PC端和手机客户端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之下,传统的电视台应该懂得新的传播方法与形式的运用,熟练掌握相应的大数据整理、新闻搜索等新技术,凭借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呈现出生动、准确、形象的新闻事件,让电视新闻宣传更具吸引力。
一、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合理地运用电视新闻采访技巧,能够让新闻采访内容更具针对性。一般来说,主要是针对发现新闻线索、整理观察信息以及做好采访准备这三方面的工作。
(一)发现新闻线索
电视新闻工作开始的标志是新闻线索,只有获取线索才可以进行新闻采访。但是新闻线索并非自动生成的,新闻采访工作者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如微博、贴吧、论坛等,主动进行新闻线索的查询和走访。在查访新闻线索的过程中,无论新闻信息的多少,还是新闻价值的大小,新闻采访工作者都应该对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的探讨,确保能够发现真正有价值的电视新闻。[1]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访工作者还应该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从其自身角度来看,首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能够沿着政治的走向来收集新闻信息。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手段,扩大新闻收集的范围与程度。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以便电视新闻的采访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下去。
(二)善于利用大数据来观察信源,做到去伪存真
要想找到有价值的新闻,新闻采访工作者需要拥有较强的观察力,从生活细节之中发现事件的价值,这样才能从小事件中挖掘大新闻。但是这样的观察能力并非是天生的。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和网络技术来培养后天的观察力,尤其是运用大数据来对信源进行对比、核实,保证信息的全面真实。在日常生活中,新闻采访者可以养成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分析微博、论坛中很小的事件,并且对其加以解读,善于以归类搜索的方法确定、核实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评估该事件的新闻价值。避免网络上常常出现的事件描述翻转的情况,保证新闻真实性,保护媒体公信力。
(三)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还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由于新闻报道要求的是真实、客观与公正,并且还要求了时效性,所以只有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占据采访过程的主动权,才能引导同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才能围绕主题进行探讨。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来了解、熟悉采访对象乃至采访事件,做足功课。例如,在微博中找到一条具有价值的新闻时,首先就可以对被采访人的个人情况进行简单的了解,并且分析这一次需要采访的主题,通过被采访人的微信或微博了解其个人性格、社会观点等等,然后再进行新闻的跟踪。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在采访时不能带有任何的动机,必须要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公正性。[2]
二、运用采编技术手段,打破时空的限制
在新媒体背景之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正在逐渐加剧。在报道内容确定之后,只有懂得独特形式的创造,才能提高媒体的竞争力。为了使电视新闻有更多出色的表现,可以合理地利用优势技术,增加竞争优势。对于单条的电视新闻,可以考虑利用特技和剪辑的方法;但是对于整档新闻节目或者是栏目,则要考虑到栏目与片头等编排工作,尤其是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之中加入非线性编辑技术,对于编辑电视新闻节目会有质的飞跃。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运用不会受到时空的局限,通过视频连线、直播以及双视窗等新技术,就可以将新闻传输到电视屏幕之上。[3]例如,北川7周年纪念大会的报道利用光纤、卫星以及微波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不同地方、同一时间新闻事件的同步直播。这里面主要包含了北川新县城灾后人们的生活情况、学生的上课以及纪念大会等多个直播点,构成了一张跨越区域的空间网络,通过立体的方式呈现了北川县震后7周年的新闻事件,从根本上将电视新闻线性编排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最终满足了立体上把握新闻事件的需求。受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新闻信息,就可以提高报道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受众观看。在电视新闻编辑新技术应用中,就可以实现现场的新闻采访同后期的制作、编辑以及设计的结合,就能够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新闻信息。当然,在新闻现场,记者除开利用镜头记录之外,还需要一次性地展示和表现采访对象的内心情感、心理状态、情绪以及生理状况等各个方面。在卫星传输手段下,将采访录像传回演播室进行加工编辑,就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思想。这并非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感受,而是新闻宣传最根本的需求。这还有利于增强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真实感,有利于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对于新闻事件,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者更拥有发言权。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在新闻画面之内,属于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因此可以针对观众感兴趣的话题来采访当事人或者是见证人,这样就可以让受众了解想要的信息。在采访现场,只有将观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可以增强其参与性,同时提高新闻宣传的效果。
三、结语
相比西方国家,国内的新闻采访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在未来的新闻报道采访中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在新媒体背景之下,想要推动新闻采访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新闻采访人员的新闻采访技巧,从而使其不断地提升自我创新意识,不断地发散思维,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最终创作出受众喜欢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胡明.探讨新闻类节目的采访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2(02):177-178.
[2]韩冰.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发展困境及出路分析[J].新闻传播,2014(16):146.
[3]党宏伟.试论新闻采访技巧的实际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189.
新闻采访本科论文范文二:新闻采访技巧广播电视论文
摘要:总之,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山区电视记者,除了善于发现新闻,还应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关心农民的生活,关注农村的发展,在采访实践中探索新的技巧,不断完善采访工作。
关键词:新闻采访;广播电视
一、做足前期工作,打有备之战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既是记者一项基本功,也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采访前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整个采访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的作用。采访前准备得充分,就等于完成采访任务工作的一半。山区条件艰苦,道路崎岖,有时到偏远农村采访,一个来回差不多就得一天时间,有时为了及时播出当日所采访内容,还得算好回到电视台对所采访内容的后期编辑制作时间,因此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备好、备足相关的采访工具设备。像我们山区电视新闻记者,可能都会吃过准备不足的苦头,我刚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对采访前的工具准备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一有采访任务就直奔现场,有一次在接到下乡采访任务时,拿到机子、带子、话筒就出发了,到了现场开机时,发现带子由于老化,拍摄时老是卡机,由于来时只拿了一个带子,没有备用带子,回到台里拿,显然时间已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上阵,拍拍停停,弄得自己很被动。因此,采访前的工具准备对我们电视记者来说至关重要,摄像机对于我们电视记者来说,就像是士兵手里的枪,一把好枪加上充足的弹药,才能打好战,同样,机器能否正常工作,电源是否充足,带子是否足够,是顺利完成电视新闻采访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围绕相关报道内容准备有关资料。从大处讲,就是要站在全局高度,了解掌握上级精神,以及近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等。这样有助于我们在采访时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问题。如果我们对宏观情况不甚了解,胸无全局,视野短浅,那么采访时自然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事物,写出的报道就容易就事论事,缺乏深度。从小处上讲,就是记者要了解被采访者或是被采访当地的历史和现状,如某个乡镇的地理位置,人口,土地面积,特色产业,领导班子,新农村建设等。这样去采访,就不至于说外行话,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就不至于碰到尴尬的事情了。
二、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
由于是山区县,交通不便,一些记者一想到要下乡就紧张,平时能不下乡就尽量不下乡,围着县城机关部门转,围着会议转,工作虽然轻松了,但老百姓却并不买帐。新闻界老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因此,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记者,不光要有敏锐的目光,过硬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众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基层和群众中,蕴藏着大量有新闻价值的题材。实践证明:距离群众的生活越近,越容易捕捉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2009年受莫拉克台风影响后的一个月,我带着《受莫拉克影响,我县猕猴桃损失惨重》的报题到一个偏远乡采访,在拍摄了一些猕猴桃受灾画面后,就想赶回去完成报道任务,却发现当地果农虽然在采访中有提及猕猴桃受灾严重,表情却很轻松。后来在与果农的深入交谈后了解到,虽然当地猕猴桃大量减产,但是,由于外来订单增多,猕猴桃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当地果农对猕猴桃增收信心十足。“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深入才会有深度,作为一名记者我牢记这句话。只有多下基层,多同群众交谈,才会让我们山区一线记者的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也会获得丰富生动的语言,为写出好的作品提供良好的条件,“脚板子底下出新闻”这名老行话,正是告诫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善于在深入基层上下功夫,要不怕吃苦,多到小、散、远的农村走走,多到群众中走走。只有敢于吃苦,至人所未至,才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好作品。
三、捕捉细节,彰显感染力
生动的细节可以调动观众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引起观众的关注,吸引观众投入到新闻中,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因此,细节把握得好,新闻的质量就高;没有好的细节,新闻的质量就比较低。如果能捕捉到表现力强的细节,那就会使新闻主题更有感染力,否则,新闻就会平淡无奇、枯燥无味。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环境,一边用心体验,一边认真采拍,充分掌握丰富的原始材料,然后通过分析、判断、提炼,把那些最能表现主题,特点鲜明,文字、画面语言内涵深刻的细节筛选出来,确定为典型细节。例如,当一位村主任谈起新农村取得的成就时,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可以将他的表情确定为细节,怎样抓细节呢?首先,选择恰当的位置,这样才能拍摄出满意的效果。其次要对采访对象进行观察,观察不能面面俱到,要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深入、透彻的观察,其余部分稍稍注意即可。既要突出点,又要兼顾面,保持画面的完整性。第三,记者对新观察的事物,要进行思考,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要展开丰富多彩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到大,要善于在联想的基础上再创造,丰富其内涵,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
四、尊重采访对象,营造良好气氛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关系着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形象。如果记者举止文明,言语得体,便会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塑造媒体的较好形象。在以后的采访中,人们就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交流情感经验,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减少沟通中的障碍,提高采访效率。如果记者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往往会让采访对象感到厌恶,避开媒体,拒绝采访。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只有尊重采访对象,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采访对象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尽量适应环境,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以免引起对方不满。要深入到田间地里,放下架子,帮农民做农活,聊聊家常,与他们打成一片。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让对方尴尬。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发现对方的兴趣和爱好。当对方因为性格问题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对方的兴趣点,把采访变成轻松的聊天。比如,可以与农民聊一聊新农村建设,让他们谈谈农村的新气象,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缓和紧张的气氛。
五、结语
总之,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山区电视记者,除了善于发现新闻,还应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关心农民的生活,关注农村的发展,在采访实践中探索新的技巧,不断完善采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收集到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信息公开、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新闻采访中的“暗拍”为案例而展开分析刘作翔学习与探索2004-07-1528
2、新闻记者采访权初探徐芳,李俊良当代法学2002-11-3026
新闻采访本科论文相关文章:
1.新闻采访论文精选
2.关于新闻采访论文
3.新闻采访论文开题报告
4.大学采访报告范文
5.新闻毕业论文范文
新闻采访本科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