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

发布时间:2017-06-05 08:14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包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六月里的西湖景色,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

苏教版第十册23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随感述之如下:

⒈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西湖一场急来急去的暴雨。虽说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极大多数都没去过杭州,但对杭州的西湖多少有点知晓,毕竟是名胜古迹。于是我就采用了词语对接这样的方式,我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去观赏一下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学习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之嫌,但古诗学习毕竟有规律可循。一首诗一般总有诗题、诗人、诗句三部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古诗四步法的教学中,还有一个“明诗意”的环节。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一些灵活的处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雨前、雨时、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学生很快地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地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⒊如何合理地、适度地挖掘文学常识及诗人的创作背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古代文化样式的瑰宝,古诗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如果说涉及诗人的一些文学常识学生能容易理解的话,那对于创作背景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毕竟古诗所创作的年代与我们久远,对于一个阅历还十分浅薄,对古代历史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理解作品所创作的背景那是勉为其难。我在教学“知诗人”这个环节中,一开始就有学生介绍苏轼,其中就提到因为与当时的宰相王安古意见相左而被贬杭州,不过当时我只是让学生作一般了解。而“悟诗情”的环节中,学生很容易抓住“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感悟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但我认为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想应该要让学生明白诗人苏轼的创作背景。于是就联系课始时学生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情况,突出强调那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且当时苏轼正值壮年,所谓壮心不已。因此,诗人描写夏日西湖上那场急来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吧。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场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

⒋本节课,我布置了分层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

①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④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①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②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这次分层作业,形式多样,有抄、有写、有背、有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同时,作业的难易程度也实现了不同教学目标,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时间的放宽,小组的合作等作业要求的变化,同样充满人性化,又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在作业的内容上,是否科学地兼顾了三维目标,还值得斟酌。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火烧净慈寺

传说阴历六月二十三是火神的生日。

这一年六月二十三,是一个赤日炎炎的大热天,可是到南屏山净慈寺来烧香拜佛的人比往常多,大家烧香磕头,求火神不要降火灾,保佑大家四季平安。

到快吃午饭的辰光,净慈寺山门外来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儿。这姑娘穿一身红绸衣裙,手撑一把小阳伞,一双乌溜溜的眼睛东张西望,慌里慌张地就象有人在后边追着她似的。

这时,济颠和尚正住在净慈寺里哩。不早不晚,恰恰这个时候,他从镬灶间里冲出来,一手拿着一根竹棒儿,也不说话,伸开两臂拦住山门,不让那姑娘进来。那姑娘往东钻,济颠就向东拦;那姑娘向西窜,济颠便往西挡。弄得那姑娘面红耳赤,满脸都是汗珠儿。一些烧香拜佛的人见济颠竟在大庭广众中调排妇女,就都哄了起来。

当家老方丈听到外面喧嚷得很厉害,扶着拐棍慌忙从里面赶出来,见济颠这样胡闹,便大声喝道:“济颠,你象不象个出家人?还不给我走开!”

济颠扭过头来,笑嘻嘻地问老方丈道:“师父呀,你说说看,是有寺好还是没寺好?”

老方丈把话音听岔了,没理会他的意思,就骂济颠道:“多嘴,我们出家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然是‘没事’好罗!”

济颠叹口气道:“师父呀,等到‘没有寺’了,你不要后悔呢!”

老方丈听也不听,就拿拐棍儿敲济颠说:“‘没有事’,我正巴勿得哩!你少在这里罗唆,快给我走开!快给我走开!”

济颠见当家老方丈这么一说,就把两根竹棒儿往胳膊窝下一夹,独自走开了。

那穿红衣裙的姑娘刚走进大雄宝殿,往人群中三挤两挤就不见啦。这辰光,忽地刮起一阵大风,有只红蜘蛛从大殿正梁上挂下来,不偏不斜,正好落在点着的烛火上。只听“呼”的一声,烛火四射,大殿里立刻着起火来。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一霎时就把个金碧辉煌的净慈寺烧成了一片火海。

许多香客跟和尚东逃西躲没处藏身,看看只有殿后那一间柴房没烧着,大家就你推我挤地往那里奔。推开门一看,呀,只见济颠翘起两条腿,躺在草堆上困得正香甜哩。大家七手八脚地去推他,济颠揉揉眼皮翻个身,迷迷糊糊地说:“莫吵,莫吵!你们吵啥呀?”

大家把他拖起来,大声说:“火都烧着眉毛啦,你还在困大觉哩!”

济颠也不回答,只嘻嘻地朝大伙儿憨笑。

老方丈一见也火了,说道:“寺院烧掉了,人家哭都来不及,你还乐哩!”

济颠说:“哈哈!这就要问师父啦!”

老方丈听了,摸不着头脑,就问济颠是怎么一回事。济颠这才说明:“刚才那穿红衣裙的姑娘是火神变化的,她今天午时三刻要来烧净慈寺,我不放她进来,想耽误过时刻,这火便烧不成啦。”

老方丈听了急道:“哎呀呀,我怎么知道,那你为啥不早点说呀?”

济颠说道:“还怨我不早说呢?——我拦也拦了!大家轰我,刚才我还问师父,师父不是说‘没寺’好么?哼,你不是还拿拐棍儿敲我嘛!”

老方丈这时才弄懂:原来自己一时心急,把话音听错了。真是又懊悔又伤心,忍着眼泪说:“咳!我还当你说的是事情的‘事’哩,要知道是寺院的‘寺’,怎么会说‘多一寺不如少一寺’呢?唉!——”。

​猜你感兴趣:

1.5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课文 古诗两首

2.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答案

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

4.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5.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组词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