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_近代史人物论文
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比较,他执政时间不算长,总共也只有9年时间,却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转折――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事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大事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篇一
《历史转折中的张学良》
作者简介:金镶玉(1992.03-),女,汉,辽宁辽阳人,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方向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比较,他执政时间不算长,总共也只有9年时间,却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转折――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事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大事变。每一次都与近代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也因此铸就了他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主义者的传奇地位。在这五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张学良都处于决策核心位置,既是导演又是主角。作为历史经历者和创造者,张学良在这些转折中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张学良既有成功的壮举,也有决策的重大失误。前者让他头带光环,后者却让他身背骂名。人们通常用两件事对张学良的一生做出评价,一个是九一八,另一个便是西安事变。九一八使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后者让他名垂青史,千秋功罪,在这一刻有了定评。
关键词:张学良;近现代史;西安事变
一、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
上大学以前,每年的九一八那一天,都会听到警笛声,已经成为了习惯。时光荏苒,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多年,可是曾经遭受过巨大苦难的中国人民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那段屈辱不堪的岁月。在每年的9月18日这一天,各地的人们都会举行撞钟仪式和拉响警报,以此告诫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尤其是东北地区。作为一个辽宁人,对九一八有着深刻的感慨,由此也就自然而然的追溯到当年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历史人物――张学良。
(一)历史事件回顾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并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了疯狂的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致使东北主要城市沦入敌手。
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统治东北人民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在政治上,建立伪满洲帝国,由日本人控制进行实质性统治。同时,还从日本大量移民东北,掠夺农民土地,妄图改变东北民族成分,变东北为日本国;在经济上,极力推行“经济统制”政策,进行土地、矿产、资源掠夺,控制所有军需物资,使东北经济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为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服务;在军事上,为加强殖民统治,不断增兵东北,凶残地镇压、围剿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反日武装和援抗民众;在思想上,极力推行愚民政策,控制人们思想,销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文化上,篡改中国历史、地理,强迫学习日语,摧残中国民族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殖民地文化统治。
(二)客观人物评价
东北的沦陷是“不抵抗主义”造成的,是张学良的重大决策失误,这是人们普遍的看法。如果实行抵抗,日本关东军一夜占领沈阳、4个多月占领东北的局面是不会出现的。毋庸置疑,是不抵抗方针才造成了“九一八”东北沦陷的历史悲剧。
有关“九一八”东北沦陷,传统观点是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造成的。自从张学良说是“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后,事实上”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也确实没有发现蒋介石发出“不抵抗”指示,但这不等于说没有制定“不抵抗”的方针。在这一时期蒋介石实行的总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在事变发生前后又有“避免冲突”的指示,直到长城抗战前,蒋从未发出有关任何抵抗的指示。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作为国家最高统帅并不纠正,实际上就是对“不抵抗”的默认。因此,蒋介石虽然没有直接发出“不抵抗”指示,但他仍是“不抵抗”的第一责任人。
张学良为什么会实行不抵抗政策?一是,对日本发动侵略的形势、目的估计不足,判断错误。二是,对东北军自身实力估计不足,他消极地汲取中东路战争的教训,认为没有全国的支持,东北军不足以对抗外敌,他最早提出全国抗战论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三是,他这个时期身体不好也影响了他个人意志的形成;四是,听命于中央“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张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这四点导致他最终实行“不抵抗”政策。关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有自觉实行与被动地执行的不同看法,这虽然存在程度不同的判断。而实际上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实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作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东北地区的封疆大吏,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他是难辞其咎的。
九一八事变使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妥协政策深感不满,与蒋介石逐渐有了分歧,为后来的西安事变埋下了导火索。
二、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谈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国共两党,而研究国共两党史,离不开西安事变,因它是两党关系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改变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还在打内战的局面,是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的转折点。同时,西安事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分水岭”,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拉开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
总之,张学良兵谏西安,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正是因为这一点,张学良在东北人心中的形象很高大,永远都是“少帅”,是东北人的骄傲。
(一)历史事件回顾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人民普遍要求抗日救亡,而蒋介石却顽固地坚持剿共内战政策,并要张学良及东北军去执行。张学良经多次力谏无效后,只有选择兵谏这一途径,其目的为了结束内战、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日。张学良判断国内政治始终是以对国家、民族、民众有利为准则。事变前,他由于不满意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已经与共产党建立了联系,并达成逼蒋共同抗日的共识。发动事变也是出以逼迫蒋介石领导全国抗战为目的。事变发生后立即公布“八项主张”,向国人阐明这一政治观点,并约共产党派人到西安共商国是。在形势错综复杂、谈判极其困难的情形下,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共产党人周恩来的协助下,最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二)客观人物评价
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上看,西安事变是蒋介石逼出来的;从张坚定地实行和平解决事变的行为上看,张学良是为了国家大局考虑的;从张亲自送蒋回南京来看,张学良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最终以他个人失去半个世纪的人身自由为代价,换来国内的和平和全民族共同抗日局面的出现。
西安事变使10年内战的局面停止了,使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愿望得以实现,一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是从这里开始得到充分体现。西安事变使国共两大政党结束相互对抗,再次合作,共同领导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并取得伟大胜利。西安事变确定了张学良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历史地位。
三、结语
张学良的传奇一生为人们津津乐道,至今仍然是东北地区的佳话,尽管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但是总体上说来还是功大于过。他一生都为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努力奋斗,为此他花费了自己的家庭、财产、整个东北军集团和他自己的自由,他自己的一切的一切。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唐德刚,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23)
[2] 薛峰.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J]东北大学学报,2007(1)
[3] 肖建杰.论张学良的国家复兴观[J]延安大学学报,2005(24)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_近代史人物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