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的本质内涵
纪实摄影,是摄影者将对周遭生活的敏锐观察经由其本身的组合后,让照片说出故事。它的功能不仅是传达信息,更在于引导读者佐证某种社会的真实状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纪实摄影的本质内容,欢迎大家参阅。
纪实摄影的本质意义
相较于其它艺术形式的迂回,纪实摄影所固有的“见证”属性和更直接的观察方式,对人性的探求往往显得更加赤裸。相机作为一种突兀的介入工具,往往会给被介入对象带来一种因外力而发生的改变。
有的摄影师出于某种崇高的理想,试图以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去嗅探他人生活中的阴影面。此时拍摄者往往展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救世主姿态,非但无法还原真实本身,反而刻意制造出一个拍摄者自身的思维投影,这与人文关怀中将「尊重」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价值的观念背道而驰。
摄影时,拍摄者可以自由选择介入的视角,其本身的立场、修养、学养、影像捕捉的技巧都会反映在作品中。从更宽阔的角度来看,图像其实是一种将现实显现为二维平面影像的心理幻觉。这种显现过程,实际是一种对现实的仿像。因此,拍摄者大都只是一张照片的制造者,而非现实的还原者。大众对于影像的判读,也更多的是出自对于拍摄者制造出来的现实投像的联想与认同。
摄影师们一直在探求自身与拍摄对象之间一种融洽的共生关系,以在照片中展现某种需要被正视的景象、促成某种变化。而这,绝对不应是攫取和被掠夺的关系。
真正的纪实摄影师,并不单局限于影像拍摄者的身份,他们谦卑地将自己放在被拍摄者的立场,乐其所乐、苦其所苦。不同于一瞬间的记录,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与主人公朝夕相处,体会他们遭弃的孤独、贫穷的困窘、噩梦的重叠、记忆的折磨、从苦难中开出花来的乐观与坚强……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的苦难公布于众,欲打开其心扉,唯有靠同理心。
只有通过不断地沟通交流,同时尽量避免对被摄对象的干扰,才能完成这种潜藏于无形的照片。视觉表现力固然重要,但充满人文关怀的挖掘,却可以给心灵带来更深的震撼。
摄影学者顾诤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
“以我对于人文关怀的偏颇理解,那应该就是对于日常的根本意义上的关怀。虽然日常并不那么令人振奋,但它作为一种生活实践的政治,其实恰恰就是镜头下的人文关怀的题中应有之义。”
纪实摄影的本质与艺术特质
纪实摄影,是摄影者将对周遭生活的敏锐观察经由其本身的组合后,让照片说出故事。它的功能不仅是传达信息,更在于引导读者佐证某种社会的真实状态。
一、纪实本质:真实的相对性
1、艺术特质:真实与纪实
真实,是纪实影像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以非虚构的方式从事创作。而纪实,则是一种美学风格。它不是真实,而是与真实的关联。纪实风格强调记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面貌,在创作者投入了情感与评价的"参与的观察"中完成审美过程。其目的在于创作者通过对客体的关照与欣赏者的交流,使纪实风格上升为一种思维的品格。
影像现场目击的特点,使照相机和摄影机成为记录真实的最佳佐证。纪实影像的发展过程中,照相拍摄和纪录片摄制作为公认的纪实手段,为"透过纪实反映真实"提供了实现的基础。
2、纪录手法:抓拍与跟拍
纪实风格要求"镜头好像人的眼睛"。但摄影器材的介入,在拍摄现场客观上使人戴上了眼镜,给"透过纪实表现真实"造成了一定障碍。因此,在观察同时避免主观介入,寻找最适合纪实风格的纪录手法,成了纪实本质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所在。
跟拍与抓拍,是纪实影像两种最主要的纪录手法。
抓拍,是通过捕捉精华瞬间,寻找最能体现真实的典型画面。它追求的是在不干扰对象的基础上,捕捉最真实的画面,保持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由于自然与社会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在迅速流逝着的事件中,带有典型意义的精华瞬间极其短暂。在这个前提下,依靠摄影师敏锐的洞察力而完成的抓拍工作,就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西班牙内战期间,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拍摄了这样一幅照片:士兵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的同时,卡帕的相机?quot;击中"了他--一名身着白衬衫的男子倒向身后的土堆,步枪快从后扬的右臂中脱手,他慢慢地倒向自己的影子,走向死亡。照片正是以不可替代的原生态,说出了纪实摄影瞬间抓取的巨大魅力。
跟拍,是通过对事物长时间生存状态的连续记录,从琐碎的一地鸡毛中摘取重点,反映真实的生活,达到完全记录的目的。它需要摄影师与被摄者长时间的接触,使他们对镜头从生疏到熟悉,甚而忘记它的存在。
3、纪录技术:迅捷与灵巧
摄影是技术性的艺术。创作者的独特观点及其对所记录事件的态度,都必须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在照片和屏幕上。随时抓拍突发瞬间、隐蔽地跟踪长时间的生活原生态,这些记录的实现,都有赖于拍摄器材具备的灵活性和简便性。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技术的产生和进步,无疑为纪实风格的体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数码照相机所具备灵巧性和的迅捷性,正在使记录镜头真正成为了"人的眼睛",并且使记录的过程也变得更加的细腻和更加的人性化。同时,数码技术"即拍即得"的现场优势,也为拍摄者提供了更为自信的心理空间。
二、纪录内容:现实的戏剧化
日常生活中,一般事物都存在发生、发展、高潮、尾声等一系列不间断的过程。其中有一些可以预见,而另一些则出乎意料。纪实影像所拍摄的内容,需要经过一定的选择。其中,预见性和假定性便是判断的标准。预见与假定,两者相辅相成,使纪实影像作品更具现实感和趣味性。
人生本就充满悲欢离合,而纪实作品似乎更能体现出人生对于悲欢离合的生活体验。透过突发性的戏剧细节,显示出创作者对于被摄事物的不张扬的关怀--这,应该是纪实创作最重要的目的。
1、故事性:
尽管纪实作品可以大致分为故事性和非故事性的不同类型,但是即便是非故事的纪实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故事因素"。因为,人们对世界客观的表现会受到创造性的影响。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纪录片,无论是瞬间画面还是长时间记录,都会在原生态中反映出一定的戏剧性。这样的戏剧性就是"故事因素"的潜在因素。
纪实照片的核心是生活流,在整体上呈现的风格朴素而平淡,甚至会有些乏味。但是,它和饱含各种情节冲突的戏剧性场景却并不矛盾。戏剧性场景是纪录片的表达手段与结构方式。此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就是将真实生活影像戏剧化,即通过戏剧性场景来表达制作者的个人思想。
这样的因素表现在纪实摄影中,也就是要求体现"瞬间精华"。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掌握,使得摄影师对突发瞬间有了预见的可能。而生活阅历和摄影经验的积累,也使摄影师们捕捉的瞬间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典型意义。法国抓拍大师卡蒂尔-布列松的《车站后面》,就是这样一幅自然生动、现实感极强的作品,当照中人将脚跨向水潭的一刻,精华瞬间成为了永恒。
2、审美性:
与所有艺术创作一样,成功的纪实影像必须具备审美的特性。构成艺术品整体的每个元素,应该都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使观众在为作品反映的内涵而震撼的同时,也被作品表现形式上的新颖、生动所感染。
宋朝在他的摄影作品《矿工》中,刻意通过大画幅相机,强化了底片的清晰度和对细节的表现力,并以白色背景和不完整构图,强烈烘托出了矿工劳作后的黑脸膛以及略显麻木的精神状态,以独特的审美追求给人以震撼。
3、文学性
本文开头已经提到,纪实影像是人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是人类传达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传统观念中,文学是人类表情达意最主要的工具,而当影像表现的思想需要补充,或者避免误读的时候,文字说明显得尤为重要。摄影相册里的文字说明,纪录片的字幕、画外音,都是以文字形式进一步表现出所记录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发展状况。
比如王福春的摄影集《火车上的中国人》便是很好的例子。他长年奔波于各条铁路,用一幅幅列车上的动感画面展现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生活,使之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而他为照片所配发的文字,无疑也使他的纪实影像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文字与影像的完美结合充分说明:纪实影像的创作,其真正目的并不是拍摄本身,而在于用它所特有的方式,感悟人生、透视人生、印证人生、展示人生。并且为见证历史,留下图像和文字并行的、具有立体质感的生命痕迹。
三、纪实精神:解读局限的突破
"纪实精神,是对人的真诚、平等的尊重和倾听,是对生活真相敏锐的、勇敢的探索和质疑。"
纪实,不仅只是一种表象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反映人性中真实的内在力量。一味地为纪实而纪实、简单复制现实而忽略现实背后的人性关怀--这样带有局限的影像,已经不具备生命力。
由于个人阅历经验以及审美价值上的差异,对同一幅文艺作品,不同的读者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方式,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心灵感悟。影像符号仅仅只是一种视觉冲击,它既是审美的原点也是终点,它既没有戏剧性也没有更多?quot;情节之外的原意"。用近观和冷眼旁观的拍摄方式,营造简单的视觉语言,并企图通过不同读者的解读,赋予照片更深层的含义。
瑞士摄影家罗伯特·法兰克的摄影集《美国人》就是这样的纪实作品。没有经典的"精华瞬间",没有体现戏剧性,甚至打破了完美经典的构图模式。照片中,那些被完全世俗化的美国人或呆滞、或麻木、或平淡、或无奈的神情似乎并没有更多的"艺术性"可言。但当这样"非决定性瞬间"的捕捉在读者眼前层层叠加,照片背后的内在力量也在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暂时抛却纪实风格传统、完美的表现手法,让看似乏味的记录深入到被摄事物的内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源自于心灵的真实。
由此可见,以"人性关怀"为主,突破传统纪实风格在表现手法和意义上的局限,从把握影像背后的心灵感悟出发诱导审美经验的外化,才能进一步拓展纪实影像的深层含义。也只有这样,纪录精神的实现和发展,才有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纪实摄影的本质内涵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