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访礼仪起源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古代拜访礼仪起源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拜访礼仪起源
礼仪究竟起源于何时?对此,人们一直在进行种种论述和探讨。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从“禮”字的造字结构我们可以看出,禮的本意是敬奉神明的。禮字左边是“示”字旁,为祭祀的容器;右边加上一个“豊”字,这是有历史根源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尚处于愚昧无知的状
态,对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无法解释,于是把自然的力量神秘化、人格化,按照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对于原始人来说,生存繁衍是他们最强烈的企盼,而粮食丰收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礼仪是他们为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仪式。他们希望
行了礼,来年就可逃避天灾人祸,就会五谷丰登,有一个好的年成。
人类学家还考证,“禮”字古时候通“履”字,意为鞋子,鞋穿上了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禮”一定要适度,正所谓“礼贵从宜,事难论古”。当然,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礼的含义也不断延伸、不断拓展。
古代拜访礼仪形成与发展
按照历史研究的最新估计,人类在原始社会形态下的历史至少有一百万年。如此漫长的历史,加上又没有可供记载的文字,所以原始社会的礼仪形态只能是一种推测,拿不出有关的历史遗存予以佐证,所以原始礼仪只能是礼仪的萌芽。中华民族礼仪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礼仪作为文明标志,源远流长,并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礼仪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共同采集、狩猎、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构成礼仪的最初萌芽。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礼”起源于原始社会中氏族公社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
“礼”的制定可上溯到周代,周代的“礼”有许多方面是后代“礼”的渊源。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视“礼”的教育。“礼”的内容比较全面规定了处理、调整当时社会各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后来还专程到周吸收夏、商两代的经验,并有所发展,是比较完备的,所以他说:“吾从周”。孔子选取了必须学习的礼制十七篇,编辑成《礼》,也就是流传至今的礼仪。《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善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还提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在这里“端”是“萌芽”、“因素”的意思。战国后期的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认为“礼”是一种实践可行的东西,是人类清醒理智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伦的客观需要。他认为对“礼”的认识和实行程度如何,是衡量贤慧与不肖及高低贵贱的尺度。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是礼,谓无方之民;法礼是礼,谓之有方之士。”
礼仪的正式形成,应当始于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这时的礼也就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奴隶主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礼的形式和制度。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古代拜访礼仪起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