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毛概论文篇一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摘要: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如果有矛盾,这些矛盾是什么矛盾?这些矛盾的性质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些矛盾?试图通过这样一条线索去探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即在对立面斗争的推动下,事物取得了发展。毛泽东说:“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同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使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也找不到任何不蕴含矛盾的事物。既然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深入探讨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对我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指出来。列宁同志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第一人,他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理论上还存在矛盾。但是,因其英年早逝,对社会主义的现实观察有限,就社会主义存在的矛盾究竟是什么矛盾,性质如何等问题,列宁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论述。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斯大林本来最有发言权,但毛泽东同志认为其只是羞羞答答地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有矛盾的,且认为:“只要领导机关执行正确的政策,这些矛盾就不会变成对立,而且也不会弄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不难看出,斯大林对肯定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态度不充分。对于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其他矛盾,他则没有提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泽东同志是第一个公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中还存在着矛盾的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一文中,他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矛盾论》中,他说:“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以上两段话,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矛盾论》成文于1937年,《正处》成文于1957年,前一篇写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后一篇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花了20年的时间,运用矛盾的观点去思考、分析新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矛盾”。现实的例子好很好地证明了这个结论的科学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执政党没有及时、很好地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同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国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并且强调只有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什么矛盾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是什么呢?他认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分为两大类,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前者采取革命的方法,后者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但是,随着条件的改变,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其方法是团结抗日;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矛盾也就变成了敌我之间的矛盾,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进行革命斗争。
对于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矛盾两分法,我们要以之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就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轻易将之定性为敌我矛盾。因为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其解决办法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而革命斗争必然会影响经济建设。因此,当出现敌我矛盾的时候,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将其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毛泽东在《正处》中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外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毛泽东同志在此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并且这些矛盾是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能解决。就我国当前社会看,绝大部分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完全可以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同样要防止把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为敌我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是这个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但对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这样的矛盾,马恩没有提及。列宁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理论上的矛盾,但对此问题也没有作出回答。斯大林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承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他认为苏联的生产关系是完全适应生产力增长的,并且认为通过领导机关用正确的政策来克服这种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位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人。
然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否相同?毛泽东在《正处》中说:“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完全不同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旧社会往往通过剧烈的阶级斗争解决这对基本矛盾,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对基本矛盾已经不再是对抗性矛盾,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化解。既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同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那它又会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不再像旧社会,从开始时的相适应到最后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两者之间已完全不能调和。毛泽东在《正处》中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所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方式就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当出现矛盾的时候,只要采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办法,就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非采取革命的手段。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和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谐的对立面是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基于现实社会中大量矛盾的存在而提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矛盾,只有承认矛盾的存在,我们才会去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但并不是说,和谐社会建成之后,就不存在矛盾了。矛盾依然存在,只是又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同样,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就是因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改革就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最佳体现。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为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矛盾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处理矛盾时要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差别、东西差别,就是采取城市带动农村、东部帮扶西部的办法,而非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但不管矛盾如何变化,其始终是矛盾,永远不会消失,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区分、解决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在根本上坚持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合理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贵州都匀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毛概论文篇二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摘要: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探索,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极其宝贵的财富,对我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情;工业化道路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主要成就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先河
为了“以苏为鉴”,毛泽东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一,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八大二次会议的三个同时并举――庐山会议前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实际上突破了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弊端,走出一条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走上一条不同于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他克服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弊端,提出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企业内部管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等思想。
第三,在分配方面也不同于苏联,兼顾各方利益。探索了所有制形式、人与人之间在劳动中的关系后,分配问题就摆在了毛泽东面前。他指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
第四,突破了斯大林关于商品经济的认识,重视价值法则的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步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不仅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而且对于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济建设方针,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有:
第一,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956年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到八大二次会议上总路线的正式确立,这一方针才被广为宣传和得到认可。遗憾的是,毛泽东这一正确的方针在“大跃进”时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全面地贯彻执行。
第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核心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中的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三,勤俭建国的方针。他提出“要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发动一个增产节约的运动”,“在企业、事业和行政开支方面,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
第四,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他提出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也就是要搞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因此,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各产业,搞好综合平衡、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毛泽东一贯重视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三)创造了一些正确的具体经济措施
毛泽东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
第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两参一改三结合”―是我国企业民主管理的指导思想。八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干部要参加劳动、工人要参加生产管理。
(四)奠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到1960年,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工业体系,也为以后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培养了一大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业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第三,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主要失误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
(一)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真正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工作重心要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但由于波匈事件的爆发、我国出现的局部动荡和少数右派分子过激的言论,毛泽东误以为既然我们党运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夺取了全国胜利,也可以运用阶级斗争去夺取建设上的更大胜利。结果把抓阶级斗争当成了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毛泽东认识到,要把我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他又想使我国早日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跃进”运动,是毛泽东为发展我国生产力所采取的措施,由于脱离了实际、忽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给国家带来严重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三)脱离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绝对化,公有制规模越大、程度越高、生产关系越纯,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搞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脱离实际,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
(四)忽略价值规律,错误批判“资产阶级法权”
他多次批评了只讲物质刺激、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偏向,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广大劳动者,强调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强调政治挂帅的思想。正因为这一错误认识,在分配上采用“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尽管毛泽东多次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而且这一思想也深得人心,但平均主义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了压抑,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杜蒲,李玉玲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戴开尧,胡石其著.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毛泽东文集(5)[M].人民出版社,1996.
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毛概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