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有两个源头,其载体源头是民间风俗题桃符的桃符板,文本源头则是古诗文中字数相等且对称相应的语句.二源合流才成对联.最早出现的对联,从五代十国的后蜀到南北朝时的梁,再到西晋,上推三大步,前移七百多年.对联在北宋时成为时髦,在明朝蔚然成风,在清朝出现鼎盛时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对联实现其内容政治化、语言现代化."文革"中对联艺术遭到严重破坏,对联文体蜕化成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改革开放以来,对联创作及收集整理大见成效,但也存在公式化、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以及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现在,应当开展对联研究,提倡对联教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使中华民族这一文化瑰宝、艺苑奇葩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具有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特点.千百年来,对联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长盛不衰,备受青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联已走进高考、中考的殿堂.但如何开展对联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且酷爱对联,对对联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积累了一点相关资料.在此,不妨抛砖引玉,但愿能起到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作用.
以下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联的特点如下:
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