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6-22 11:17

导语:《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的教学反思

一、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时知道应使用关联词语

这一训练,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最为突出。当我们分析晏子说的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我出示了这样几张幻灯片:

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

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

可见——

楚王想:晏子说_______,如果_____,

那_______,哎________。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

可见——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水土不同)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楚国就做盗贼,(水土不同)

可见———

四次训练,多人次的提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畅的发言足以证明这样的训练是有效的。

二、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

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晏子不采用书上的这种方式,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为什么?”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友好相处。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不会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感悟到了尊严来自实力

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口才)

2、晏子身上还有什么让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礼节)

然后,通过理解晏子话中的意思、晏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

四、感悟到晏子的尊严来自他背后有一个实力雄厚国家。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较,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五、懂得做人要有尊严

为了让学生懂得做人要有尊严,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继续提问:“为什么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刘人玮同学答得十分精彩:“齐国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坏的,总之,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驳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极了。”我兴奋地说,继续补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后再谈尊重齐国。这叫爱屋及乌。如果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才能谈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国家的——(学生齐答)尊严!”

六、懂得尊重别人

在体会晏子的语言,感受晏子的聪明智慧之后,我又让学生回过头来看楚王:“你们看看这一国之君,在大庭广众面前啊,给晏子赔不是,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小结: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严和别人的尊严,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不足之处:

一、感情朗读不到位,对晏子的语言巧妙印象不深

学生体会到晏子语言的巧妙后,紧接着,应该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语言的巧妙。古人云:“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反复朗读,能加深印象,形成语感,这样学生有了积累,才能更好地运用。然而,我却匆匆而过,错过了让学生记忆这种智慧语言的最好时机。恐怕学生学过课文后,只知道晏子的语言巧妙,而记不清晏子究竟说了什么。

二、对尊严、尊重的理解还是限于课文中。

应该结合学生的发言,适时地点拨:楚王侮辱晏子的方式多种多样。针对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缺陷让他钻狗洞,说齐国没有人了;侮辱晏子自身缺陷不成,又故意安排武士压着囚犯上来,侮辱齐国人没出息。学完这节课,我们要具有辨别荣辱的能力,做一个崇尚光荣的人。

二、老师的过渡语多,问题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几个问题,这样使学生理解起来没有整体感。如果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从中可以发现晏子的那些品质?我觉得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感受到晏子的品质。老师的那些小结,学生完全有能力总结出来,这样学生理解得会更深刻,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得到发挥。

反思这节课,今后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3、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晏子使楚的教学反思

我讲授《晏子使楚》这一课,可以说,这是参加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的又一次练兵。一节课下来,自己还是挺满意的,虽然仍然留有遗憾,但总体上感觉自己的“语文主题学习”是在由表面走向深入,由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节精读课。单元主题是“妙语天下”,顾名思义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就是本单元的目标。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即精讲多读,借助学生自主学习卡,把这节精读课压缩成一课时完成,并拓展了一篇和文本难易程度相同、长短相近的文章进行课上交流,力争创设一种高效的语文课堂。

基于以上单元目标和“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即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这样一个问题,落实“一课一得”。反思这节课的得失,我觉得有两点突破、一点遗憾。

首先,突破了缺少生机的课堂,致力于点燃学生的兴奋点。众所周知,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高年级的课堂往往缺少生机。学生稳稳当当、举手寥寥无几的场面在我的课堂也是常常上演。“如何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地徘徊。前几天的“语文主题学习”观摩学习给了我启示,我在笔记本的扉页中写道:“设计点燃学生兴奋点的环节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于是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与晏子一起出使楚国。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学生兴奋了,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齐国的代言人,一种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为理解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高尚品格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的结束语中,我利用图片,把“晏子的话”带给孩子们,这一设计不但让文本活了起来,也把《晏子春秋》介绍给学生,学生的兴奋点再次点燃,读书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

其次,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学生自然有所收获。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演绎他们的精彩,参与度不断提高。但是,我渐渐觉得这样看似精彩的课堂往往效率低下,因为学生捕捉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量并不大。如何让学生有所得,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这成了我考虑的问题。还是“潍坊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会”的学习,帮我理出了些头绪。名师课堂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生成的精彩,而这种生成的捕捉和利用往往是建立在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基础上。于是,我参考了许多和《晏子使楚》相关的资料和评论,并看了《晏子春秋》这本书,对晏子其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进入课堂,我觉得自己的站位高了,学生的各种回答都能在我的引导下深入,对晏子的理解也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学生有所得,从而实现了课堂的真正高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登台的演员说的,但是我觉得,有时它对于任何事业都有效。精彩的课堂来源于教师深入的学习和不断的钻研。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遗憾。因为学生的思维局限,提醒我备课要考虑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40分钟可以完成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更从容。其实,致力于“一课一得”不可避免要有选择和放弃。选择容易,可放弃却很难!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语文素养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把大量阅读带入语文课堂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我想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和坚持,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

晏子使楚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内容,采取“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跨越时空,随同晏子一道出使楚国,使他们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创设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认为“小记者采访”不是可有可无或形式主义的环节安排,而是为了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来参与这种情境体验活动,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悟,积极地思考,自由地表达,教学效果比较好。

确实,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晏子和楚王三个回合的较量时,我采用了不同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式:一是情境模拟体验——现场采访,二是角色表演,三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再加上中间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和课尾的写消息,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涨的学习情绪,各种感官都真正地被调动了起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根据学生喜欢展示自我、表演节目的心理特点,在最适合表演的第2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引领同学们开展了一个朗读表演活动。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这样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体会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思维不受压抑。

教学过程中这些情景化、多样化、层次化的训练形式,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所以,整堂课的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内容及结果,突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并让学社提前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楚王却在晏子面前一败涂地。究竟为什么,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悬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体现,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应该说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可圈可点,但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大量的自读体会、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时间。而这又导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没达到预期的精彩,老师牵的过多,没放开手充分教给学生,应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调控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