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典故
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详细是小编带来的成都地名典故的内容,欢迎欣赏
成都地名典故1
[锦官城。]
这个大家都知道,说这个是为了引出下一个。四川是中国蚕桑产区,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因而有锦城之称,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之后锦官城便成了成都的别称,代指整个成都。
成都地名典故2
[车官城。]
大约在汉末至蜀汉年间,车官城落户成都,字面上就是造车的工厂,然而,在现今我们可以查阅的所有东汉王朝官方史料中,却绝少能看到对车官城的记载,汉王朝对它似乎一直讳莫如深。有关车官城只言片语的史料,是晋代史学家常璩透露的。常璩在《华阳国志》说,车官城并非一座孤立小城,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设有军营,将它拱卫其中。常璩记载的是车官城的外部信息,城内到底是什么模样,从古至今却未曾有一名史学家披露过,显然,如果单单是个造车厂,汉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出动大军守卫它。在东汉王朝的设想中,车官城被赋予了军事上的意义,东汉王朝作战用的战车,许多也是来自于此。伴随着东汉王朝外交政策的起伏及与北方匈奴的交恶,越来越多的战车从这里走向了战场。“闭门造车”这个成语,是车官城这个国家工厂最生动的写照。后来也代指整个成都,但不及锦官城有名,可能还是和车官城的神秘有关吧。
成都地名典故3
[花牌坊。]
相传明朝朱元璋为振邦兴国开科取士罗织人才。居住在成都市西门一条街上的秀才花如春上县、府应考,均名落孙山,便灰心丧气。一日他在茶铺吃闲茶,见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怜悯之心,遂将身上仅有的五文钱送与她买馒头。叫化婆随即谢过他,说,你是将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励,便重拾书卷,日夜攻读。一天夜里,他读书困倦在几案上趴着睡着了,梦中见叫化婆点化他,到了京考,花如春一看试卷,试题果在《春秋》范围内,便提笔挥就一篇恤民安国的锦绣政论类文章,深得主考官大悦,呈上朱元璋,钦点花如春状元,并批示花如春打马游街,以显示皇恩浩荡。花如春在省亲期间,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疾苦,上奏减轻赋税徭役,劝导农耕惜民等治国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许并施行之,取得非凡效绩。于花如春功劳赫然,成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彰显花如春。朱元璋准奏,因而得名。
成都地名典故4
[濯锦厢。]
成都南郊石羊乡境内的近慈寺是我市唯一的密宗禅院。这里原名濯锦厢,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梵安寺沙弥吴某即智涧和尚捐宅建寺,召徒奉佛,并侍养母亲,故名近慈寺。后毁于火,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真悟和尚重建。乾隆十五年(1750)又经迁修后属文殊院南庄。1938年能海法师由西藏来蓉住锡于此,扩大了原有范围,增植花木、果树,一时香火极盛,僧众达200余人。近慈寺的建筑庄严幽静,进山门,照壁是伽兰殿,中塑关羽像;再进是弥勒殿,三进是大雄殿,塑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及脱纱的释迦,毗卢佛像。四进是大威德殿,有铜铸大威德像,其像仅次于北京北海白塔下的铜像;最后是大师殿及药师楼,殿塑黄教主宗喀吧大师及弟子开初杰、吉超杰佛和铜铸佛像三十余尊。药师楼藏有龙藏经、续藏经、碛砂藏经、频伽藏经和藏文写经多册。在药师楼的小护摩坛里有日本、印度和国内各地铸的铜佛像近百尊,还有玛瑙、香炉等艺术文物。译经院里藏有大批经笈和经板。在沙弥堂、大护摩坛、金刚院、加学堂、学戒堂、学士堂和居士寮等院里植有许多如梅、桂、昙花、无花果等珍贵花木。此外,还有明万历三十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铸的铁钟、铁炉和乾隆四十二年的迁修碑记一通,1953年市人民政府还拨款对整寺院进行维修,文物得到妥善保存。但由于十年浩劫,所有的塑像、铜像、碑刻、经笈、艺术文物均荡然无存,寺院已被两厂分占,僧众安置在附近的铁像寺.目前仅能见到原建筑结构,能海法师的禅房(住地)、藏经楼等,虽内在不同以往,但外表依旧,仍有古色的寺院感觉。
成都地名典故5
[摩诃池。]
摩诃池始于隋朝,隋炀帝开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杨秀镇蜀,展筑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为池。摩诃池得名于一位西域僧人。唐人卢求《成都记》:“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有胡僧见之日:‘摩河宫毗罗’,盖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此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诃池。”摩诃池始成初期,面积约500亩,只能靠贮蓄天然雨洪。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发展,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节度使韦皋开解玉溪,并与摩诃池连通;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水河(禁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诃池,连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府河)。据清李元《蜀水经》,流江“又东为金水河,入成都县城,汇为摩诃池,又东酾为解玉溪,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从而构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设施完整的河湖水系,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与盎然生机。随后几千年一直是游玩之地,闻名一时,众多文人骚客到此玩赏,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1665年),于蜀王府废墟上兴建贡院,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民国3年(1914年)才全部填平作为演武场。至此,历时1300余年,令唐代诗人武元衡,“爱水看花日日来”,南宋诗人陆游“一过一销魂”的“摩诃大池苑”消失殆尽,无迹可寻,为后人留下无尽惋惜和绵绵思恋。倘或如今还在,想必丝毫不逊色于西湖。
成都地名典故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