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文章

发布时间:2016-12-27 17:43

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地震是有相关的科普知识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地震科普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地震科普文章

地震科普文章:不应苛求地震专家

方舟子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伤亡惨重。有人批评地震局为何没能做出预报,质问“国家给你们地震台工资是干什么的?你们整天在干些什么?”也有人联想到四川报纸5月10日报道日前绵竹发生过上万只蟾蜍集体大迁移,认为这种动物异常行为是发生地震的预兆,质问为何没有引起地震专家的重视,甚至嘲笑说“养专家不如养蛤蟆”。

我查了一下,绵竹的蟾蜍大迁移发生在5月5日,距离地震的发生还有一周时间呢。如果这是地震的预兆,为何做为震中的汶川的蟾蜍没有大迁移?为何其他受灾地区的蟾蜍也都没有大迁移?莫非绵竹这地方有什么特殊?在2007年5月和2006年5月都有媒体报道绵竹发生了上万只蟾蜍集体大迁移,当然,那时并没有随后发生地震。其实,蟾蜍大迁移还真算不上什么值得重视的新闻,有关报道时见报端:今年5月9日在江苏泰州,去年5月23日在河北唐山、9月19日在山东临沂……都曾经发生成千上万只蟾蜍的大迁移。

由此可见,蟾蜍大迁移其实是一种正常自然现象,不论是从时间上还是地点上,都很难把蟾蜍大迁移做为发生地震的预兆。如果没有发生地震,谁还会想起此前发生的动物异常行为?这样的动物异常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可谓天天都有,地震局也经常接到这类报告,如果据此做出地震预报,我们岂不时时要生活在恐慌之中?更不要说因为误报导致的各方面的损失了。

虽然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可以根据动物异常行为来预报地震,但是研究表明所谓动物异常行为其实与地震并不存在相关性,国际地震学界主流并不认可可以根据它来预报地震。实际上,目前并没有任何公认的可靠办法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根据曾经很流行的复杂性理论,地震的发生是一种复杂现象,涉及很多偶然因素,是无法准确预测的。

并不是中国的地震专家无能或失职,发达国家的地震专家也同样无法预报地震。在现有的条件下,地震专家的职责不应该是预报地震,而是监测、研究地震。当然,社会上有许多以“地震专家”自居的人声称能够用易经、星象之类的非科学方法预报地震,碰巧蒙中了一次就大肆吹嘘,不过在我看来,他们和江湖骗子并无区别。

真正的地震专家应该承认自己的“无能”,应该让一般公众都了解到,人类在现在是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这样谣言才会少有人信,江湖骗子才会没有市场。我们也不应该把减少地震灾害的希望不切实际地寄托在准确预报地震之上,而应该采取更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例如要求建在地震带的建筑能达到抗震设防标准。我所在的美国加州是世界著名的地震频发地带,近年来几次发生大地震,有的发生在洛杉矶、旧金山这样的大城市,但是死亡人数很少(每次最多几十人),靠的是当地房屋有非常优越的抗震性能,而不是什么预报。

地震科普文章:谈谈四川汶川大地震

嵇少丞

2008年5月12日14:28发生在四川汶川的7.8级大地震是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地块沿龙门山断裂向四川盆地发生强烈推覆逆冲造成的。该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左右,此深度以上所有岩层瞬时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弹性波的形式迅速传遍中国大陆,特别在震中(汶川县)及其附近地区(如茂县、北川县、都江堰市),地震波引起的强烈的地面震动造成大量房屋塌,从而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地震还引发地面隆起和陷落、道路错裂,甚至山崩、滑坡、塌方、泥石流等严重灾害,造成交通阻塞,给营救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青藏高原周界及其高原内部数条大断裂历来是地震的频发区。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巨大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达5000米,在重力作用下,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一个大胖子突然躺到一个水床上。青藏高原深部地壳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部分熔融,就像水床垫中的水在那个大胖子重重身体的挤压下向四边周界涌动一样,向高原的周缘挤流。古老的四川盆地下面是强硬的岩石圈,深深地扎根于其下的上地幔之中,强烈地阻挡着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在青藏高原扩张和四川盆地反扩张的前沿阵地,于是就挤压形成了高耸的龙门山,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正是人类

遭遇龙门山造山运动的悲惨一幕。

青藏高原的东界共分南北两支,北支为龙门山断裂(泸定—天全—宝兴—汶川—茂县—北川—清川一线),走向北东—南西,平行于龙门山。南支是小江断裂,呈近南北方向,即康定—石棉—冕宁—西昌—东川—宜昌—建水一线,附近有昆明、攀等重要城市。这两支大断裂的活动是中国西南地区强震的主因,上述两条断裂的地质性质不同,小江断裂是左行平移为主的剪切带,断裂的水平错移量是垂直错移量的近10倍。近一千五百万年以来,该断裂东西两侧地块已相互错动了近100公里,平均每年错移约6-7毫米。龙门山断裂以推覆逆冲为主,右行走滑为辅,所以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烈度呈椭圆状分布,其长轴呈北东向,在该方向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更大。例如,四川的北川、甘肃省的陇南以及陕西的南部虽离震中较远,但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依然不少。

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四次近8级大地震:1500年的宜良大地震、1733年的东川大地震、1833年的嵩明大地震、1970年的通海大地震,平均每150年就发生一次8级大地震。近四百年来,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发生过九次6.5级以上地震。例如:1657年的6.5级汶川地震,1933年7.5级茂县叠溪大地震,1976年8月16日、22日和23日三天仅在松潘一地就连续发生次大地震,分别为7.2、6.7和7.2级。

中国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和小江断裂规模巨大,地震活动极其强烈与频繁,毗邻该强震带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都市如成都、昆明、攀枝花等,强震对其社会经济影响重大。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中国敲响了警钟,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具强烈的忧患意识,政府应加大对该地区地震监测和预报等方面的研究的投入,让真正有能力的中外华人科学家在这方面做出成绩来。

地震科普文章:地震中的癞蛤蟆,还是蛤蟆中的地震?

刘念龙

地震科学家们真的不如一群癞蛤蟆吗?是的,他们无法在冬眠几个月之后照样活蹦乱跳,也无法顶替农药除虫。不过,在地震这一方面,也不见得比蟾蜍更差。

把蟾蜍和地震学家和摆上同一张擂台是有理由的,早在东汉之前,蟾蜍就已经和地震搭上一腿了。相当多的人认为,张衡就曾立此存照,罪证藏在候风地动仪内。对于这个先进到有些超现实的远古仪器,现在颇多争论,争论的根源在于,这个同时改进了浑天仪的混蛋居然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只在《后汉书》中有区区几百字的外观描述。虽然我们对其结构原理几乎一无所知,但至少有一件事可以确定,蹲在地动仪下方的是八只癞蛤蟆。

将癞蛤蟆设计成与龙嘴对嘴,足以看出张衡先生的浪漫情怀--至少他没有把龙珠设计成龙蛋,让受惊的龙拉进癞蛤蟆的嘴里。如果蟾蜍可以预测地震,那么让其与高贵的龙只隔空对吻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也是最近两日的流行观点。5月10日四川绵阳出现大批癞蛤蟆上街游行,有专家解释成常规迁徙,到如今自然会被痛骂。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我们是一贯不缺的。相当多的人指着地动仪(此时他们认为地动仪真的有效)下一张张大嘴,说几千年前的张衡就暗示了癞蛤蟆作为地震预报员的潜质,专家们却熟视无睹,该打屁股。

在张衡眼中,癞蛤蟆之所以出现在地动仪中,真的是因为地震的关系吗?我看未必,理由很简单:让风度翩翩的文学大家趴低身子观察泥泞中癞蛤蟆的敏感习性,实在有辱斯文。所以癞蛤蟆的出现,恐怕更多的是出于文学上的理由--浪漫而神秘的月亮。

成书远早于张衡的《淮南子 精神》中就有记载:“日中有踆鸟,而月中有蟾蜍”,可见月亮与蟾蜍的关系,张衡必定知之甚详,而月亮又常常与地震相联系。05年的《科学》杂志发表了美日科学家的统计学论文,在上个世纪的最后20多年时间内,两千多起较大地震与潮汐(也就是遥远月球在地球上的代理人)有很大关联。虽然这是千多年后的事,但或许人们早就有了这类直观经验,说不定这些科学家身上的原子也曾组装过张衡呢。

张衡让蟾蜍跻身地动仪中,并不意味着张衡了解蟾蜍与地震的关联,所以我们似乎没有十足证据,指责拿足纳税人税贡的专家们连早已化为尘土的古人都不如。问题是,如果蟾蜍与地震的关联,是通过莫须有的文学想像来构建的,那么10号的蟾蜍大迁移又该如何解释?

有一种叫做传统智慧的说法,指的是被人广泛认可,却并不一定(当然也有可能)站得住脚的理论。动物能预报地震的说法似乎十分符合上述定义,至于其能否站得住脚,limbo在其《动物能否预报地震》一文中已经有所阐述,我这里只需要补充一些资料。难得这么一次,我不免要感谢记者们的八卦精神,不过我还是要把它们放在文章最后,免得这些超链接把您给中途截走。

这些大量存在而且被我们很快遗忘(或许根本就没有引起注意)的事例表明,蟾蜍似乎并非地震使者。不过这也不能完全否认蟾蜍与地震之间可能有的关系。蟾蜍很可能提前感觉到了震波而举止异常,limbo的文中也提到了这点。毕竟,我们对脚底二厘米的了解,远逊于头顶二千米,而癞蛤蟆的住所比我们要接近地底。

也就是说,地震和蟾蜍异常之间很可能存在关联,正如月亮盈亏与地震的关联一样。然而,这种统计意义上的关联毫无意义--这也是我把该文称为统计学而非地震学论文的原因--蟾蜍游街并非地震的充分条件。如果要选择一样作为地震预报员,我宁愿选择一团米饭,饭团发绿长毛就是地震的前兆,立刻更换饭团,说不定最后还可能救我一命。

另外,饭团可以随身携带,可是当绵阳的蟾蜍们喧嚣异常时,汶川的癞蛤蟆们却还在闭关思考天鹅肉的烹饪方法。如果万幸我的饭团没用上,我还是更相信地震仪,只有它能告诉我地震的确切数据,虽然是后知后觉,但能直接决定了后续救援的效率。

让我们把这场无意义的pk赛先搁在一旁,比癞蛤蟆们或许更高明一点的地震学家们也该反思一下,防震普及工作真的到位了吗?5月12日是释迦牟尼诞生日,听说这个未来的佛祖出生时的第一句话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即便释迦牟尼真的可以在肺泡充气之前就吐气出声,人类真的能够或者需要独尊于天地间吗?

地震科普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