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论文发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篇一
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研究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说明“三农”问题是全党今后最重要的工作,应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通过什么途径、依靠什么力量、采取什么办法来推进和实现“一体化”?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就是重要的现实选择和可靠力量。
关键词 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213-02
关于现代农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业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是农业的最新阶段。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可见,农业科技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主要支撑。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靠什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根本保障。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指出解决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江泽民同志确立了依靠科技和教育振兴农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科教兴农”战略。胡锦涛同志确立了用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在我党依靠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丰硕,农业科技成为推动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我国粮食实现了历史性的“九连增”(见下表),农业科技的力量已深入人心。其中2011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
我国农产品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依然存在并越来越大,保持农业持续较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总需求不断增加的原因有:人口总量增加,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陆人口共13397248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5.84%。民以食为天,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头等大事;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使得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工业用途拓展。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陆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解决农产品供需矛盾的根本办法是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加大农业科技的创新力度,重点提升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二、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出路
靠什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根本出路。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的基本国情虽是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少,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也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要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全国人民需要的农业产品,就必须发展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根本出路。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费和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设备,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
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调配水方案,实现地区间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根据不同地区水土资源条件,研究制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科学方案;开发高效输配水系统及调控技术,研究制定主要河流水资源分配方案。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依靠消耗大量资源,以水资源为例:
从以上数据可见,农业用水量在水资源总量中的比重较大并有增大的趋势。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并有减少的趋势。面对农业生产对耕地、水等资源刚性需求的加剧,面对生态环境危机十分严峻的形势,我们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上,应重点突破节约型、循环型、绿色型农业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强农惠农的必然选择
靠什么强农惠农?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必然选择。为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从2004年到2012年,中央连发了9个涉及“三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是2622元,2011年则达到了6977元。
必须清醒认识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下降的趋势,据中国农业信息网,第一产业增加值(现价)占国内生产总值(现价)的比重2002年是13.74%,2011年则是10.0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只有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发展壮大农业,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只有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必须依靠群众,只有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才能用得上。为此,农业部决定,要在全国建设1万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重点推广的是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玉米地膜覆盖、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大棚育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等,争取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尤其是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上有新突破。
四、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农村经济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靠什么适应农村经济新变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必然要求。事物总是不断地在运动变化发展,我国农村就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特别是农业生产主体的新变化。农村经济的新变化,必然要求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了城镇和非农产业,据农业部相关统计,在工业领域和在城市从事服务的外出务工农民为2.3亿,在农村同时从事一产的大约为2.79亿。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量的方面,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二是质的方面,农业劳动者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这种新变化就迫切要求省时、省工的轻简化农业新技术。
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些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新型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这种新变化就迫切要求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就迫切要求机械化、集成化的农业新技术。
五、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靠什么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必然趋势。现在的国际竞争是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也包括农业实力的竞争。农业产品的进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先看下面的资料:
全国近五年粮食进出口总值变动情况(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从2008年开始,我国粮食的出口逐年下降,而进口逐年上升,特别是2012年的进口比2011年翻了两倍多。可见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面临着巨大压力。
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学科居于世界前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要求,到2020年,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为此,我们要放眼世界,狠抓农业科技。一是必须在战略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抢占制高点,以把握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二是必须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方面实现科技的突破,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模仿式还较多,依赖进口的比例还较大,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因此,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是关键。为此,农业部决定,新启动100个农业科技项目,大力组织联合攻关,力争培育一批突破性种子新品种。在水稻育种方面,目前正在选育超级稻品种和耐储存品种。在玉米育种方面,目前已经选育出几个玉米新品种,它们的特点是耐密性、抗倒性、抗疫、脱水快,可进行机械化生产,可提高亩产10%左右,增加玉米产值400亿元。投入市场后,将解决国外种业占领我国市场的不平衡现状。
农业科技论文篇二
强化农业科技 促进农业增效
摘 要:推广农业科技提高了粮食单产,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生活质量。本文简要回顾了恩施州农业科技推广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所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科技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问题不断显现,现对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简要回顾,对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初略分析与广大同仁商榷。
1 农业科技推广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多年来,恩施州农业科技不断创新,良种不断更新换代,栽培技术不断改进,使粮食单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通过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通过种子包衣、轻简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劳动强度不断降低;通过优质水稻新品种的推广,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效益不断提高。
1.1 技术推广提高了粮食单产
从种植玉米地方品种到品种间杂交种再到单交种,从推广高秆水稻品种到矮秆品种再到杂交种,从单作到间作套种,从水稻水育秧到旱育秧,从露地玉米到玉米地膜覆盖,无论是品种的改良还是栽培技术的改进,每次创新粮食单产都有很大提高。
1.1.1 杂交良种普及,粮食单产提高
恩施州从1976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到1985年达到3.7万hm2,水稻单产从每公顷2985kg提高到4905kg。在杂交玉米推广之初,农民形象地说:“老品种,鸡脑壳,种一坡,收一箩”,从196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到1976年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达到6.81万hm2,玉米单产从每公顷1335kg提高到2115kg[1]。到2010年全州水稻平均单产达到每公顷5955kg,玉米平均单产达到每公顷5100kg,普及推广杂交良种意义重大。
1.1.2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玉米单产提高
1984年恩施州开始大面积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到1985年玉米平均单产每公顷提高到3240kg,比1983年的2460kg增长了780kg,农民总结为:“杂交种盖地膜,苞谷托托像牛角” [1] 。目前,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仍是恩施州高海拔地区推广的一项重要技术,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3 育秧方式改进,水稻单产提高
恩施州1988年开始试验示范旱育早发育秧技术,到1994年推广面积达到5.13万hm2,水稻单产从1987年的每公顷4290kg提高到1994年的5100kg。旱育早发育秧技术提早了分蘖时间,提高了成秧率,确保了基本苗,促进了水稻单产的提高。
1.2 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茶叶、烟叶、药材、水果、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养殖业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1.2.1 茶叶面积逐年扩大
解放初期恩施州仅有衰坝茶园0.26万hm2,产量820t,到2011年恩施州茶园面积扩大到6.03万hm2,产量达到5.29万t,农村经济明显好转。
1.2.2 油菜面积逐年增加
1949年恩施州仅有油菜种植面积0.89万hm2,1978年扩大到1.83万hm2,2011年扩大到4.96万hm2,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1.2.3 养殖业不断发展
玉米、马铃薯、红苕等作物单产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1.3 技术改进降低了劳动强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村劳力老龄化现象普遍,须降低劳动强度,才能解决农业生产所需劳力矛盾。通过推广轻简栽培、机械化操作等技术,大大缓解了劳力问题,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1.3.1 种子包衣技术的推广
1998年恩施州玉米种子就实现包衣率100%,水稻种子包衣率60%,减少了农药施用次数,降低了劳动强度。农民形象地说:“玉米种、穿红衣、鼠不啃、鸟不啄、苗子齐、大托托”。种子包衣技术的推广既保证了苗齐苗壮,又减少了用药次数;既降低了用种量,又减轻了劳动强度;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仍是恩施州重点推广的一项实用技术。
1.3.2 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
优质油菜免耕稀植栽培是恩施州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地区特点探索出来的一种油菜轻型简化栽培新技术,采取提早播种、培育壮苗、稀植栽培等措施,在前作收获后,不耕整土地直接栽植油菜,省去耕地、整地等环节,通过免耕,实现劳动工序的简单化、劳动强度的轻型化,达到节本、节劳、增产、增效的目的。2005年开始试验,到2009年全州推广面积达到1万hm2,恩施州农技推广中心对巴东县随机取样测产验收,每公顷产量达到3220.5kg,比常规种植每公顷节约耕地、整地、移栽等劳力120个以上,每公顷增收油菜籽1200kg左右。[2] 免耕栽培技术在水稻、甘薯等多种作物上进行了推广应用,可减少水土流失,节省劳力,达到既解决劳力矛盾问题,又促进增产增收的目的。
1.3.3 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来,特别是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机种、机收工作,到2011年恩施州水稻机收面积达到3.6万hm2,占全州水稻面积的50%以上。水稻机插机收、茶叶机采等技术正在大面积扩大,马铃薯机播等技术正在积极试验示范,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强度将进一步降低,农民所得实惠将进一步加大。 1.4 技术更新提高了生活质量
1.4.1 优质品种推广
2001年恩施州引进优质水稻品种金优117试验,到2005年恩施州累计推广金优117达到4.33万hm2,每公顷单产8250kg,比金优58增产8%左右,累计增产稻谷2.6万t,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达3700余万元。金优58、金优117等优质水稻品种的推广,使农民对水稻品种的需求由高产抗病转为优质高产抗病,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1.4.2 清洁能源利用
恩施模式就是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核心,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模式。沼气开发利用是恩施模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沼气利用改善了农村厕所、厨房环境,减少了对森林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1.5 盲目推广教训深刻
1956年未经试验示范,恩施州引进银坊等粳稻品种推广834 hm2,每667m2平均单产100多公斤,比籼稻减产50%左右[1]。
2 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恩施州各级农技推广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从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情况来看各类问题逐步显现,亟待解决和改进。
2.1 土地流转不规范
《半月谈》记者调查:当前,不少农区的土地流转面积已超过耕地面积的30%,但是相当部分在亲朋好友间流转,没有签订必要的流转合同,没有确定流转时间,导致种植大户不敢改善基础设施,不愿加大农业投资进行统一经营,结果“规模田”变成了“应付田” [3] 。恩施州情况也是如此,土地流转不规范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业资源的长效利用十分不利,阻碍农业科技的发展。
2.2技术研究不全面
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恩施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在扩大面积的同时,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没有跟上,茶叶、柑桔、梨、白柚、白术、百合等经济作物病虫害均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影响品质。
2.3 成果转化不灵活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始较晚,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的传统思想影响,完整的农业技术市场尚未建立健全。多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仍然以各级政府的农技推广部门和政府指导强化推广为主,市场介入相对较少,推广人员和成果使用人员缺少应有的积极性,缺乏有效的促进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
2.4 推广体系不完善
2006年3月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原农技、农机、特产站整体转制为农村公益性服务组织即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实行“以钱养事”。个别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不积极,对稳定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2.5 推广经费不充足
当前,新品种的推广主要依靠种子企业的宣传,新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农技部门试验示范,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推广经费不充足,导致新技术推广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没有充分转化为生产力。
3 加快科技推广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力度
针对当前经济作物发展的状况,病虫害加重发生的新情况,加大对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经济作物健康发展;加大对农作物轻简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3.2 尽快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农户承包经营为主,农业生态条件十分复杂的农业大国,必须有一支健全的农技推广队伍,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3.3 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
改新品种选育的前期投入为后补助制度,提高新品种的选育水平,确保新品种的利用价值;严格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投入,确保推广经费,发挥新技术的最大效益,以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4 积极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把土地向种田能手、种植大户、经济合作组织合理转移,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3.5 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
对社会效益大的科技成果要加大奖励力度,同时建立惩处机制,对成果不能用于生产的要对其实行限制项目申报等惩处制度,以保证科技成果质量。
3.6 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农业科技成果的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农民,而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而,必须加强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曹泽恩.鄂西农特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 谢瑞礼等.山区优质油菜免耕稀植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1(2):199-200.
[3] 刘健.求解明天谁来种田[J].半月谈,2012(10):47-48.
作者简介:袁明山(1966-),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科技论文发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