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产生及其现代转变是研究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现代”这一概念本身就含有时间意义,从“时间”的角度去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是解读现代文学的一条可行之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关典妻习俗揭示 》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主张文学应该“为人生”,揭露社会问题。其中,典妻这一婚俗出现在现代作品里。作家虽然对其主人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更多的则是对封建婚俗的控诉。我现在从以下五方面来揭示典妻这一婚俗。
一、典妻
典妻,又称典婚,一般指“借妻生子”,是丈夫把妻子以一定的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典当给别人。它是我国历史上最野蛮的婚俗之一。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典婚就已存在。到了唐代中期,典妻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韩愈和柳宗元等作品中都有记载:“逐相典贴,渐以成风”。宋代以后,典妻之风更加普遍。到了元代,典妻之风在南方各省盛行,浙江尤盛,当时在浙江任职的官员王朝曾向朝廷奏请严行禁止典妻婚俗。因此,元代使用法律对之予以明令禁止。明清时期,典妻在法律上也有具体规定,处罚也更加严厉。到了民国时期,现行颁行的法律中,也有关于“禁止典雇妻女”的条文。但典妻这一风俗却是屡禁不绝,不仅在南方盛行,而且蔓延到北方各省。如辽宁的“搭伙”和甘肃的“僦妻”都是类似于“典妻”之风俗。
二、典妻风俗产生的原因
典妻风俗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首先,典妻是受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雇主无子,靠典租他人之妻生子以传香火。其次,在灾害区域。最后,战乱频发区域。这些区域经济萧条,贫困所迫的家庭较多。这些家庭为了获取经济来源,不得不典卖妻女。由此观之,典妻婚俗的存在主要是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低所致。女性可以被随意典卖,当地的人司空见惯,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违法。因此民不告,官不究。即使有知道律例者,也会知情不报,甚至相互隐瞒。官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真正严查。这是风俗与法律的冲突,这种冲突致使妇女法律权利得不到落实。
三、关于典妻风俗的关注
典妻之所以被现代文学作家关注,是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的潮流所致,妇女的地位长期低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明清时期就出现一些思想家,他们同情女性,以著书立说来表达对女权地位的不满。到了近代,如太平天国、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曾经先后兴起过几次女权运动。他们戒除缠足、兴办女学、创办妇女报刊、争取女性参政等等措施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促使女性意识的觉醒;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妇女问题成为这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对国民思想的启蒙,唤醒“人”的意识,都涉及妇女问题。如《新青年》开设《女子问题》专栏,《民国日报》也开设“妇女问题”专栏,随之《晨报》、《星期评论》等也开设妇女问题专栏,还有一些刊物上刊登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而且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以报刊为阵地来关注女性命运,为她们鸣不平;三是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作家们热衷于乡土题材和女性题材文学创作,典妻之风自然地走入了现代作家们的创作视野。
四、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
由于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关注女性问题,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以典妻为题材的作品。它们是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许杰的《赌徒吉顺》、沈从文的《丈夫》、罗淑的《生人妻》、含沙的《租妻》、潘漠华的《冷泉岩》、台静农的《蚯蚓们》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再现典妻的特定“场景”,引发我们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多角度思考。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所写的是浙东地区的典妻风俗。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农村妇女被典三年的悲惨生活。三年中这位女性为秀才生了一个儿子。三年期满,她承受骨肉分离的巨大痛苦回到已阔别了三年的家中,儿子“春宝”却已认不出她来,家里穷得也揭不开锅。小说深刻地写出了“典妻”婚俗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典妻”没有给这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改善,但却将女性置入一个更加苦痛的深渊。罗淑的《生人妻》,也是一部描写典妻风俗的现代小说。所写的是四川沱江上游的山区,因家贫典妻。女人被典,受尽屈辱。她连夜逃出,等到天亮赶回家时,丈夫却以撞骗的罪名而被保甲抓走了。《生人妻》中的女主角有一定的抗争意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台静农的《蚯蚓们》也是一部描写典妻风俗的现代小说。所写的是李小因为“年岁欠收”,遂将妻子和儿子卖与他人。这位女性默默地承受自己和儿子同时被卖的苦痛。许杰的《赌徒吉顺》所写的是吉顺因贪念纸醉金迷的生活,将妻子作为赌注。赌输了,妻子就典租他人。“女人非人”,是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妇女命运的写照。这些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有的因家庭贫寒,充当起改变家庭困境的角色------被典;有的因丈夫的喜好而被典。她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从不与命运抗争。她们的不幸,容易引起民众的震撼。也是作家对主人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态度,却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典妻”的风俗。
五、结语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作者都创作了以“典妻”为题材的作品,而第三个十年与当代更多的作者则以新女性为创作对象。她们或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大胆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如《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参加革命,如《青春之歌》、《红豆》、《红岩》等;或为了梦想而奋斗,如《李双双小传》等。由此可见,“典妻”婚俗终将成为历史。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 》
自国家提出高校应用型建设的教育方向以来,以就业而非学术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转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和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上要与时俱进,开展有意义的探索,不仅需重塑教学体系,更要落脚于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素养,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语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也使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即既有专业素养、技术实力,又有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现今很多高校都在适时向应用型院校转型,这使得应用技术人才成为高校的培养目标,毕竟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高校应用型转型以及应用型专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坚定不移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全面创新的重要举措,也为针对不同学习条件、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及水平的学子,实施不同进度、广度、深度的教育模式,使他们未来走上社会能够找到更为契合自身能力水平的职业发展之路提供了现实依据。中国现代文学一直是中文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历来备受重视。20世纪80年代,众多博士点、硕士点的建立,不断强化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中都有开设。随着应用型专业转型的不断深入,中国现代文学在教学上也出现了一些阻遏学科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性。一些应用型专业,如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主持艺术等,和专业技术课相比,部分学生严重忽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他们认为那些文人墨客和风花雪月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因此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不重视,导致课上不专心听讲,课后的文学品鉴时间也被挤压殆尽。作为文科专业基础课程的中国现代文学,其教学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文学史,感受文学的精神,体验文化的魅力。阅读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学习的作用巨大,学生若缺乏阅读量,就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无法掌握品鉴文学作品的法门,更不能感受文学作品无限生动、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诚然,出现如此现状不排除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产生的急功近利心理的消极影响,但更为复杂的原因还有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本身的定位不够精准。只有正视和认真思考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才能够夯实课程改革的基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已开设多年,无论是相关教材的出版,还是各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学设备的改进以及教学方法的完善等,都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在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在专业导向的指引下,原有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已不适应文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需求。中国现代文学既是文科应用型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其教学成效直接作用于文科应用型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培养质量。当前,社会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新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是发展的题中之意。
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确定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培养目标
当前,应用型转型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专业技术,能完成管理工作,更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为此,各高校纷纷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教育理念。同样,中国现代文学除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弱化学术探讨。这里说的能力涵盖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专业能力,在工作中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协调关系、适应工作环境等能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要打通学科专业知识与当下社会人生的联系通道,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感悟,以宽广的人文情怀去感知与体验,以较强的审美感悟力及探究和判断力,展开对社会的审美与思辨。第一,将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核心。当前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过多注重学术,人文关怀不够。这是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没有热情、缺乏激情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讲,中国现代文学不只是一门“学科知识”,而是与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人生追求有着强烈关联的。因此,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应该注重研究经典作品,透析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象和精神传承,也就是说,要将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第二,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文学是人学。“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宏大的信息源,反映着创作者对社会的关心,对人生的关注,对自然的关怀。其中既有本体层面的终极关怀,又有现实人生层面的人间情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自觉主动地去研究、解读,创造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内化、升华。第三,将阅读感受积极转化为审美感悟能力。文学以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对经典作品包含的文化、艺术品格和思想价值的解读,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性情感,使其具备正确感知世界的能力。第四,在对作品的梳理中加强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而言,能说、会写是他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深厚的专业基础、高水平的写作能力、高水准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将来立足社会的本领,其功夫的高下直接决定着未来职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表达和写作能力都将有大幅度的提升,而在梳理作品思路的过程中,分析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二)教学内容既以文学为本位,追求文学的生命力,又不拘泥于课本
一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都较注重文学史知识的传授,追求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学模式呆板、僵化,不能深刻地解读作品,仅停留在对文学知识的讲解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修炼。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之所以能够延续,就是其作品中体现的个性特点,正是这些差异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而中国现代文学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恰恰扼杀了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应用型转型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应以文学为本位,突出作品的审美属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情感体验力。首先,在教学中要“精选”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精选”的作品既要突出文学审美的标准,尽量选收艺术成就高的作品,也要使学生思考当下的生存状况,积极地寻求答案。其次,在教学中要“精讲”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广阔世界。即要求教师摒弃对“深厚”理论素养的炫耀,为学生梳理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打开通往无限生动、无限丰富的文学作品世界之窗,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有效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最后,在教学中要“精练”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几乎没有“精练”作品的概念。这是一种“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的教学理念,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课程的文学品性,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在“精练”作品的过程中,深度考量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感,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他们从简单的知识接收变为深入的认知建构。第一,合作探究,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认知建构。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在课堂上请同学做体验报告;再后,其他同学可以对报告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拓展观点;最后,教师进行引导性的总结。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讨论中学会感受、思考、判断,而不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建构着自己的认知体系。第二,创设情境,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环节。如针对重点问题,让学生用一个新颖的表演形式来“表演”问题,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演”查缺补漏,因势利导。在这样的情境中,没有枯燥乏味,有的是学习的乐趣,学生进行的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大大提升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第三,注重课外拓展,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外学习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在教学计划之外,开展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成立话剧社,把经典的艺术作品搬上舞台。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受着艺术的魅力,思考着作品的思想精髓,在对作品的讨论中,拓展自己的文学体验,获取文学知识,感知文学精神,形成个人独特的文学思想。在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积极应对挑战,致力于学科的改革转型,是应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之路。综观当前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利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需要重新定位课程的教学内核,精选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设计全新的课程教学安排,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作为发展的题中之意。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的创新 》
要想确保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实力的不断增强,就必须要不断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有效规划培养人才的目标,课堂是教学的关键场所,教师必须实施科学、可行的现代化文学课程教学策略,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性化、开放化的教学策略,促使教育实践的有效实现。
一、教学重点的转变
教师在对文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知识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必须对文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对客观事物的学习重要性给予讲解,使学生对文学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自我探索与分析,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加强对文化实践价值的重视。教师还需要将文学派系以及文学运动进行有效的联合教学,使各个学生对文学的动力给予充分的了解,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拓展性学习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较模式化,阻碍了学生的正确文化思想的有效形成。在中国现代化文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讲解课程的具体内容,还需要对有效学习的方式给予重视,教师可以根据一些辩论赛、文学活动等,使文学在学生心中塑造成良师益友的形象,培养学生洞察力,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使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开放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中国现代化文化课程提供动力,将创痛的教学逐渐向现代化教学的方式转变,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师生交流,一同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的有效发展路径,将传统的学习思路进行改变,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实现,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出来,师生通过建造社会化与互助化的学习社群,一同享受文化的学习过程,营造开放性的学习课程,将自我知识的构建以及能力的培养有效的实现。
三、考核方式的转变
首先,单纯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给予重视,没有将整体目标与实际教学与阶段性学习考核充分的联系。传统的章节教学中,其要求较不具体与明确,这对学生自我评价造成了困难,对学生阶段性的成果的考量也不够强,不能进行自我调控。只在期末进行一次考试,没有对学生的改进与发展功能进行充分的评价,盲目追求学生考试分数,并没有真正关心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也没有对学生其他方面发展中的不足给予重视。其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还不够开放,绝大部分的信息与文化、生活的关系脱离,考核程度没有使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意识得到拓展,课程的综合性内容也没有很好的实现,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将自身的真正水平充分的反应出来,社会实践也没有纳入到考核中,致使学习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特别是在考核中,只重视知识的检测,没有设计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创新的有效方法
(一)明确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实现自我测评
自我测评能够促使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也是促使学生后设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一种关键方法。在进行评估时,必须使学生对专业培养的目标有所明确,同时使其内化为课程学习时的主动追求,另外,还需要对此课程的学习整体目标以及具体章节要求给予充分的了解,促使学生在具体章节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有所反思,将存在的距离充分明确,能够及早的改正,获取与课程目标要求统一的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在自我测评以及反思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二)对学习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学生群体中开展课程全新的学习方式,可以开设一些小论文的比赛,采用口试制度,教师进行点评,将传统的学习思路有所改变,除了加入鄙视内容以外,还需尽可能的提供合理、有效的学习体制,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教学要求、标准充分的结合,加设口试以及自主发挥的部分,促使各个文学学生能够综合评价。中国现代文化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促使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所以,在文学课程的各个学习阶段,学习的内容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小论文的撰写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思路不断的提高,口试制度的剑客能够将学生只会读写,不会说评的不足有所改善,学生可以根据口试内容进行答辩,促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以及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考核方式的开放性
走出考场,实现研究课题的开放性考核方式。学生能够将课程目标有效的完成,主要是在是不是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为全面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在对课程的整体评价考核时,给学生一个全面的命题,在较充裕的时间范围内,走出考场,根据资料的有效查阅,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及能力体系充分的调动起来,并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充分的考查。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使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促使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必须要将中国现代文化课程教学重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不断的改变。
有关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2.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人文素养他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