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
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模版一
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法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1、出示小黑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于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小黑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基于章,共有500多章。(出示《论语》的目录及一篇的内容安排)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计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二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tì):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模版二
论语-----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模版三
一、 教学内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基本意思。
2.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句中多音字的读音和字义。
2. 进行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交流展示
(1) 出示《论语·学而篇第一》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还记得这段古文吗?这是我国哪位历史名人说的?
(2) 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部分,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读背交流,可以按顺序读背,也可以把内容有联系地放在一起读背;可以单人读背;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读背。)
(3) 学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后,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建议]
反复单一的读背会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厌倦。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给他们创建平台展示自己。同时,这个环节的目的既是复习巩固旧知,也是对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建议]
学习不仅是停留在知识本身,对于知识背后,尤其是这样的经典著作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教师也可以适当引领。
(4)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论语·学而篇第一》。(齐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2. 答疑解惑
(1) 《论语》中还有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两则。
(2) 请看这一章的其中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示相应内容和自学建议)
① 默读文句,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② 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③ 连起来自己说说句子的意思。
(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建议]
无论是何种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教学经典著作也不例外。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自己才有探究、解决的兴趣。但《论语》这部经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自己解决问题,势必要借助外力。好的是,我们的这套丛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每一则都标有拼音,每一则后都有“经典注释”和“经典解说”环节,一定程度上已经帮助学生扫清了认读和理解的障碍,所以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消除了理解的顾虑,这样为放开教学、鼓励学生充分自学奠定了基础。
(3) 交流汇报
① 通过自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提醒“为”的读音)
② 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用“故”组词。
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温故知新”。(相继出示“新——故”、“温故知新”)
[建议]
除了理解《论语》中的每一则的意思外,文字训练也可以适当地贯穿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训练和积累,达到知识的迁移。
③ 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④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画面:
师:通过借助书本以及大家的互相学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齐答):没有了。
师:真的没有了吗?那么下面请大家做小老师了。这里有个问题你们思考过吗:“为什么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生1:说明这个人聪明,有创造精神。
师:这种解释是有些道理,但好像理由还不够充分。
生2: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说明是获得了过去连老师也没有讲到的知识,如果把这新知识告诉别人不就是老师了?
师:嗯,有道理。虽然这则《论语》是我们刚刚学的,不过这个同学已经可以“为师矣”了,因为你已经把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句子做了更充分的诠释。这就叫温故而知新。
[建议]
在教学中,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文字本身的理解,“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才能为学生所吸收,经典著作的教育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⑤ 了解了意思,再来读读原文。
(4) “温故而知新”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但凡知识渊博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毛泽东主 席就有这样的习惯,书中“经典链接”里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默读故事)
[建议]
本书每篇后都有相应短小而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学生接受。
[链接]
“经典链接”:《毛泽东读书》(见《论语》第26页)
“温故知新”:请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用“温故而知新”写一句学习感受。
①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交流感受)
② 故事后的习题,就是用我们这则《论语》中出现的成语命名的。下面我们就是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和运用了。(完成习题,交流)
[建议]
既然教材本身的语言文字就有和本则《论语》教学相关的内容,当然要把握好这一契机,随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强化学生的认知。
(5) 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去对待知识,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一定会受益匪浅的。让我们来背一背这则《论语》。(集体背诵)
3. 总结延伸
(1) 我们已经学了十几则《论语》了,这其中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有些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事情的,还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你们能自己总结一下学过的这十几则《论语》分别是属于哪一类的吗?(总结归类)
(2) 其中哪一则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对你的帮助最大,为什么呢?(结合实际,交流总结)
(3) 对于学习、对于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能试着像孔子这样用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吗?(自由创编)
[建议]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联系实际,自我提炼,说明他们已不仅仅停留在学知识的层面,而是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到的知识能被学生自由运用,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这样经典才能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
六、 教学随感
我们为什么要读国学经典?少儿读国学经典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在被人们所争论。综观近年来网络及主流媒体对少儿读经典一事的评论,持批评意见者居多。反对少儿读经典的代表性观点是,历史已经证明,四书五经救不了中国,让孩子们背诵经典完全是在开历史倒车,培养不出现代化人才,万一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百无一用的书生,于私不能养家糊口,于公不能报效国家,只怕悔之晚矣。
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而言,亲身经历让我深深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相反,他们的智力、他们的眼界在不断地发展,应该说他们的起点更高。可是,他们却不爱学习,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事。而在我们那一部部国学经典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精髓都蕴含于此:其中有对学生心智的启迪,有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有对学生审美的熏陶。所以,我觉得国学经典教学有必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熟读经典著作,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