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开门八极拳的名释与原理
吴氏开门八极拳简称吴氏八极拳或者八极拳。我国传统武术各门派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些名字或借用创始人之讳,或源于发祥地之称。而八极拳却是力达穷极,妙化"无形"的象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吴式开门八极拳的名释与原理。
吴氏开门八极拳名释与原理
吴氏开门八极拳名释
我国传统武术各门派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些名字或借用创始人之讳,或源于发祥地之称。而八极拳却是力达穷极,妙化“无形”的象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其实,“太极”和“八极”都是古人用以解释自然规律变化现象的哲学名词,并非武术用语。“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淮南子·坠形训》“大地之间九洲八极”,“八极”用于武术则为“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之所以以“八极”命名,其基本理论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优秀的武术门派,八极拳有着自己独特、完整、细统的理论体系,大致可由“意理、武理、力理、医理、德理”五部分组成。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原理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原理一:意理
“意理”是意识形态理论,是指导门派所有拳械行为的总体理论。
“意理”主要源于“天经”和“易经”,由于创始人吴钟是“天方教”(伊斯兰教)人,自幼学习“天经”(《古兰经》),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深受伊斯兰教“阴阳”理论和“无形”理论影响。伊斯兰教是一个较早科学解释天体的宗教,其数学、天文学曾一度在世界领先。早在公元八至十三世纪,伊斯兰教先民就被西方国家尊之为“欧洲文化的灯塔”、“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举起者”。
自宋初至清中叶,我国历代掌管天象历法的大臣“钦天监监正”皆由穆斯林担任。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无形,无事不知,无处不在”,“万物生变介于阴阳”。吴钟公正是以此理论破译道家《易经》,解释“太极”与“八极”,追求“无形”之境界的。他认为:“太极”阴也为“文”,八极阳也为“武”;“文”之为“静”,“武”之为“动”;“静”之天下则安,“动”之乾坤可定;天下安,乃万物生存之本;乾坤定,生万物演化之力,二者相辅相成,可谓“安”生“定”,“定”生“安”也。即易经所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变化至穷极(八极)”。使整个宇宙至大而无外,至小而无内,浑然一体,将有形化无形,复归“天经”之理,使八极武术境界高达“意无定向,招无定式,力无定处”,令对手感到攻击之力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故门内谚语称“有招有式皆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无形是我门中宝,阴阳变化奥妙深”。
在这些朴素且深奥的理论指导下,八极拳以火暴、猛烈与太极拳的稳健、柔和相对应;八极拳以刚中求柔、刚而不硬、硬而不脆、柔而不软,与太极拳柔中求刚、身法圆活、刚柔相济、连绵不断相对应。八极拳以八八六十四手翻八八六十四招与太极理论八八六十四卦相对应。由此巧妙地开创了中国武术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两种不同风格的门派相偶并立而存在。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原理二:武理
“武理”是八极拳技击之术的变化理论,是在“意理”指导下的具体行为理论。
其主要内容为“六大开”、“八大招”,合称“六开八招”或“六开八打”。
“六大开”即“开门出手六力合一”。
“六大开”即六个字:顶、抱、单、提、胯、缠,六种不同方向的力,单一解剖释理如下:
顶:为“顶力”,是八极拳法最主要的发力,是身体的某部位(八大部位:头、肩、肘、手、胯、膝、足、尾)向前、后、左、右上下支撑冲撞之力。
抱:“抱力”是八极拳法最主要用来防守的力,与“顶力”方向相反,力相等。发抱力时,以顶力互为相符,以保持身躯平衡。
单:“单力”是八极拳利用上肢的劈、撩、扶等技法,像鞭子抽打过程一样无具体发力的方向,灵活多变但发力时,身躯下沉,以保稳定之态。
提:“提力”是向上或斜上方发出的力,如降龙式、黑虎提等,身体移动时,只要一抬腿,一移脚,就有一个向上的“提力”。八极拳用腿时, 一般脚不过膝,进身靠近,身躯下沉,以持平衡。
胯:“胯力”是利用身躯重心为轴,正反旋转下沉并发力,有“里别”(肩胯)、“外胯”(腰胯)之分,里别旋力向内,似“向心力”,外胯旋力向外,似“离心力”。
缠:“缠力”是弯曲横向发出的缠绕之力,多用于手与身躯配合,如大缠、小缠、折江、野马抖鬃、白鸡分窝等,进退以防为主的技法,身躯似龙,威力无比。
以上是“六大开”单一每一种力的分析,任何一个进攻或防守的动作如只有“六大开”其中的一种力,威力是渺小的,故不能称其为武术招数。八极拳无论是练套路、单操,还是与人交手,每一个动作的完成过程,必须体现“六大开”六种力的合成,利用自身的“八大部位”之棱,以百会穴与海底穴为中枢,左右阴阳互补互换,而落地成招。动作过程体现“六力合一”即:“六大开”动作完成体现“八大招”或“八打招”。由于传统观念上的原因,在武术界历来都是学拳者众,得道者寡,自古有“宁教十趟拳,不传一句言”之说。因此,以往许多人仅知道机械地打拳练套子,却不明了其中道理,这与时代背景分不开。“六开八招”是八极拳的指导动作发力的原理,这种理论在吴氏门内向不外传,故而许多人将“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提胯合练单扬打,顺步腰身变是缠”,六大开拳歌当成了“六大开”;将“一撑锤、二迎面、三降龙、四伏虎、五劈山、六探马、七圈抱、八虎抱”,或“朝阳手、单提手、霸王折江、猛虎爬山、半步肘打、朝天掌、豁打顶肘、阎王三点手”(另还有多种八个单操动作组合)当成了“八极绝招——八大招”,这无疑是一种悲剧。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抱残守缺,强作精神,实为我门之悲哀!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原理三:力理
“力理”是指“武理”以外的力学理论,是用于招式和动作设计的理论。
八极武术不求虚美注重实战,每一个动作招式都是一个稳固的支撑架和发射架。也就是说把式把式,全凭架式,一个相对稳定且能反映在技击过程中有效进攻、防守的招式动作,是这种武术流传不变的根本。
众所周知,八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发力最为暴烈的拳种之一。除了八极拳法的“六力合一”拳理方法的指导外,还特别注重“手型”、“步法”、“形意”等方面的自然协调配合。
八极拳手型和其他武术流派一样,基本手型为掌、拳、勾。掌型以“荷叶掌”为主,拳型以“虎拳”为主,勾以“缠绕勾”为主。先父吴秀峰为了弟子们便于掌握八极拳的手型及其在搏击中的变化,利用八种劳动工具来形容传统八极拳的手型变化,即:锤、瓦、斧、杆、刺、叉、锛、镰,其手型变化服务于自然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变,主要靠练习者自己从实践中体会。
八极拳的步型,由于套路和桩功在武术训练中为既定模式练习,与千变万化的实战接触还存在着一定距离,所以先父吴秀峰在总结前人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反复体会研究后,提出了八极拳“十六大步”的步法理论。这“十六大步”既包括以上五种步型(马、弓、赴、虚、盘)也含括五种步型中的变化过程,应随心所欲,定而不定,步法随自然应变而生。如看上去也是马、弓、虚、赴、盘五种基本步型,虽然与其它拳种一样,但“型”的要求却有较大差异。如马步,许多武术流派(如查、花、炮、洪)讲究“四平马步”姿势较八极拳低,规格要求区别也很大。又如虚步,八极拳要求前脚与后脚平行且脚掌全部着地成“四六步”。长拳则要求前脚尖点地且姿势较低。在步法上,八极拳要求脚不离地,行如趟泥,拧腰坐胯,跺、碾、闯。八极拳的步法,如击步、闯步、碾步、抢步、盘步、盘提步、跟提步、翻提步、搓提步、半步等。“半步拳法”是八极拳搏击术中使用的关键步法。套路练习或与人交手,前进时,自身的前方脚向前移“半步”后脚随即跟上“半步”,后退时则反之,此法为“半步拳法”也称谓“半步启动”。“启动”中身躯要求保“中心”稳“重心”。尤其在技击过程中,一定要“进步不上步,退步不撤步,手护头,肘护肋,膝护裆,脚护身”,顺其自然,招出中心,且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上盘讲究云、摞、提、按、刁、抱、缠、战;中盘讲究挨、崩、挤、靠,贴身进发;下盘讲究吃根埋根,毒蛇摆头。先父吴秀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技击术的独到理论。他认为交手时,要稳、准、狠,行“一引、二进、三打、四摔、五擒、六扣,猛、刚、挑、穿、空、领”之“六行合术”;施以“输手不输肘,输肘不输肩,输肩不输头,输头不输胯,输胯不输膝,输膝不输足”的“六不输”原则。突出了一个“进、进、进”的思想,体现传统拳谚“一胆、二力、三功夫”的八极技击风格。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原理四:医理
“医理”即强身健体之理。
八极拳谱规范例,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武术者本为操练身体,保卫国家者也”,操练身体本身就是医学理论的行为反映。八极拳练功讲究“意到血到、血到气到,气到力到”的意、气、力内外合一,且吐纳“哼、哈”二气。笔者练了几十年八极拳,为了提高八极拳功夫和身心健康,特编写了一个功法,谓之“八极拳内功五法”。在此不叙。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原理五:德理
“德理”是道德理论。
八极拳的德理来源于伊斯兰教和儒学,是人德与武德的综合。八极门明确规定不可恃血气之勇欺压乡里;不可贪图小利害及同胞;不可恃血气之勇罹杀身之祸;不可呈自身之刚强灭他人之志气;不可因比试之胜负引类呼朋,以致同室操戈;入门拜师须父兄亲领,并行拜师之礼,为师授徒须先教以仁义,再教以忠勇;凡同谱之人倘有不法之徒,或欺师灭祖,或为匪作恶者,一经查明,先去其谱名,然后群起而攻之……这些道德理论代代相传,成为八极门人的立世基石之本,造就了很多著名德艺双馨的武术家。
八极拳门全面系统深妙的原理,充分反映了八极门的创立者吴钟公,谱志编修者吴溁(永)公、及历代成名继承者丰富的武术文化修养和渊博的经典文化常识。这些理论的确立和运用使八极拳的文化内涵和招法技艺得到了极大升华,这是八极武术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
吴式开门八极拳的名释与原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