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一
《浅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引导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家长、社会应合理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网络,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建立优质心育队伍,切实发挥家庭、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三成多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中小学生出走、自杀、杀亲等事件频见报端,引发了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对中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有重要影响。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个体成长阶段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急剧变化,骨骼肌肉快速生长,第二性征逐渐显露,他们要逐步适应自身的这种变化,接受一个全新的自我。
身体成长的同时也为中小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接触到更多人、事,建立更复杂的关系,接受老师、同学、社会带给他们的诸多影响。中小学生在认识自我、探索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和价值意识。
但是,不同于身体的快速成长,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速度相对缓慢,身心发展不平衡带给他们更多成长压力,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个阶段,人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始质疑以父母为代表的权威,希望摆脱各种来自成年人的束缚,即进入我们常说的叛逆期。
对于尚处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社会发展外在环境变化都将对其心理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而纵观现阶段教育实际,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因素
1.课业压力大。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正逐步调整和完善升学评价体系,但中考、高考“指挥棒”效应仍然较大,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学生个体评价还是分数占大头,这对很多学生都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在双休日、假期等时段为孩子报名参加种类繁多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们直呼无暇喘息。
2.外部信息环境复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开拓中小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接触到了不良信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非标准、处事原则都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颓废、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断流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因为这些不良示范走上歧途的例子屡见不鲜。
3.生活范围小。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是学校、家庭、兴趣班三点一线,少有其他活动及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生活环境单一,导致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缓慢,抗挫折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易偏激、遇事冷漠、自我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无定期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着手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引导不够有力。
5.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往往等事发后才知觉。因为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宠溺太过,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缺位。还有许多家长想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手段,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效果。
6.人际交往带来压力。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进入学校学习或接触社会时,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适应现象。青春期的懵懂、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定位、与师生、他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渴望独立又害怕挫折、敏感脆弱又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矛盾心态。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很多人容易将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疾病”混淆,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种习惯意识并不科学。多数人虽然心理相对健康,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个体成长、发展及人际交往,因此需要时时关注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保持心理相对健康状况,让自己能有更好地状态参加学习、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学校、家庭或其他对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明确区分“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不要等到问题发展为疾病才采取行动。
建设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管理和活动组织。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建立或联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多种心理辅导器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家庭或困难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专题活动,抓好新生、毕业生及其他特定时段的心理健康辅导,做好重点突破。加强心育队伍建设。举办心理教师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专业辅导,互相交流经验,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贯彻全员育人理念,组织以班主任为代表的非专业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考取心理辅导资格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轮流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设计班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记录表,由心理委员记录近期办学学生行为表现的变化情况,定期上交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或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分析,相关结果记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探索“学生发展顾问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制度将为学生带去心理、学业、生活等综合性咨询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可由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担任,一些担任顾问的学生现身说法式的经验将给辅导对象提供更切实的帮助,取得更好心理辅导效果。
开展多项体艺实践活动。学校应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组织种类繁多的“阳光体育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强健学生体魄,引导其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提升其融入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积极乐观、耐挫折的阳光心态。学校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发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和经验阅历。
抓住家庭教育这个重点。最近几年,在学校的带动下,不少家长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以引导家长有效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但是仅有这样的知识渗透是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家长还应不断进行充电和调整,在学习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同时要建立多元化教育目标。家长的评价对孩子发展尤其是起步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成绩为主的单一教育目标势必导致孩子单一追求成绩的不平衡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包含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交际能力、实践水平、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从而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发展导向。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应设置有效的奖惩措施,杜绝单纯的物质奖励或极端的打骂教育,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和错误的价值导向。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开放日等亲子互动活动,多与孩子接触,多观察孩子的表现,敏锐捕捉细微变化,及时肯定进步,指出并引导改正不足。
【参考文献】
[1]范明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J].文学教育,2012(6).
[2]韦丽珍.学生心理疏导策略浅谈[J].广西教育,2004(24).
[3]张晓杰.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陈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2(3).
[5]刘录护,张仲庆,万妍.关注家庭教育中的奖惩机制[J].广西教育,2007(12).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