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拒绝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7-06-12 14:01

关于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方式,确实会让部分人抓狂,过分憨直可能会得罪人,过分顺从则让自己陷入困境,掌握拒绝的技巧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拒绝的技巧文章内容。

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拒绝的技巧

说NO就会生嫌隙?!

因不想破坏人际关系而顾虑重重,最终没能拒绝别人的请求,勉强答应……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尽管体谅对方是十分重要的,但若只是一方一味忍让,这样的关系迟早也会破裂。短时间内也许还好,想要长时间维持良好的关系,学会说NO是十分必要的。

也许你会认为,只要自己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不把自己的感觉和意识传达给对方也是会造成问题的。

例如,由于你不拒绝,对方并不会察觉他沟通方式的不妥当,这就是问题之一。在你回避情感的传达的时候,对方根本无法注意到他强人所难的沟通方式,并且之后对你或者其他人还是会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沟通。而你由于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别人的事情上,到了自己应该发挥能力的时候反而没有了余力。长此以往,自己该做的部分完成得马马虎虎,亦或是本应该增加人员的情况被忽略,职场上这样的负面案例也屡见不鲜。

也许有人认为说NO就会令彼此间产生嫌隙,但其实高明的回绝方式并不会伤害对方。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一种既重视他人又重视自己的沟通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灵活掌握回绝的三个关键词

同样是拒绝的话,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给人的印象也大相径庭。习惯于勉强自己应承别人的这一类人,在下决心拒绝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应格外注意。

将难以出口的事情坦然地传达给对方,并得到他的理解,这是最好的状况。有一种简单的委婉拒绝的方法,可以提前记下几个用于拒绝的惯用句。这些方便的句式有以下几种。

遗憾型

“有负您的期望,我很遗憾”,使用能表达出这一感情的词汇。

•“难得您开一次口,我却实在是不能答应您,真的很抱歉”

•“真是太遗憾了,周五我全天外出……”

•“我其实非常想做您说的那项工作,可是月末各项工作异常繁忙……”

过失型

“勉强接受反而会给您造成不便”,传达出这样的意思。

•“关于**那件事,我接受的话反而会给您添麻烦,所以……”

•“我能力不足,反而会拖您的后腿,所以……

•“我会尽力协助您,可是最近工作繁忙,我勉强应承的话,品质方面会打折扣,我也会过意不去……”

替代方案型

拒绝后给出替代方案。

•“这周是不行了,下周的话我可以帮忙。”

•“志愿者活动我胜任不了,捐助可以吗?”

•“很遗憾我无法出席,可以让**代替我去。”

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句式技巧中的一种,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按照“表达遗憾之情”→“说明勉强应承会造成过失”→“给出替代方案”这样的流程灵活运用。我想,不习惯拒绝的人,在说NO的时候是会紧张的。就像背诵英语会话那样,事先记住上述句式,遇到紧急情况时这些话会很自然的从你口中说出,而你不会感到窘迫。

人际交往中害怕拒绝的原因

1.被拒创伤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2.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的。可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中国文化中“面子”: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耻感文化形成了束缚他内心的枷锁,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拒绝”人难啊。

3.依赖与分离焦虑

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害怕说“不”的心结之二,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表达,他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人从小就很依赖重要关系人物的夸奖,依赖别人对“我好吗、我重要吗”的看法,也从来就不喜欢关系人物总是暴躁地对你“就你惹人烦!”“你总是不听话!”“规矩点!”的关注。这是教育者爱护孩子的操控行为。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执、逆反等,都是渴求被理解与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其潜意识是依赖重要关系人物认可的需要。所以,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是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而实现受重视、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拒绝的技巧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