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文化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2-13 10:36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道的发展方式,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道茶文化的发展

茶道的发展方式

追溯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就要中国茶叶的起源说起。唐代陆羽的《茶经》里说过:“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茶作为能喝的饮品,是从神农氏开始,而闻名于鲁周公时期。从神农氏开始的依据是参照《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里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食经》写着:“茶茗久服,令人悦志。”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极为远古的时期,所以茶叶的发现及开始的应用也被看做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在许多书籍的记载中,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都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而中国的茶叶最初兴起于巴蜀,即如今的四川地带,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四川巴蜀经济、文化实力比云南发达。

而大约在商朝末周朝初的时候,巴蜀人已经将茶作为一种饮品原料来使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讨伐纣王之时,巴蜀人就用自己制作的茶叶作为“纳贡”的珍品。西汉初期,蒙顶山的甘露寺普慧禅师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因为对茶叶的信仰崇拜,巴蜀地区就出现了以茶名作为人名、以茶名标属地名的情形。可以说中国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最早种植茶树的地方。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饮茶风气开始盛行。并且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这一时期饮茶文化开始渗入文学和精神领域。比如中国最早的茶诗,西晋杜育所作的《赋》,就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茶开始脱离一般的饮食形态走进文化圈,出现萌芽的状态。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经形成基本的形态,茶叶的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茶事活动实践也有了相关的理论支持;茶道精神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契合;以及茶诗茶画等相关作品的产生等等。到中唐时期,陆羽所著的世界第一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也标志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往后又出现了《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大量的茶书茶诗。还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为饮茶有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的功能,所以寺庙都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种植茶树,制定相关的茶道礼仪、开设茶堂、挑选茶头来举行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的诞生,使得茶方能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茶文化在中国两晋时期生发出萌芽趋势,到唐朝初具规模。到了宋代则达到了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垄断、一统天下的格局,同时还出现了散茶、末茶。由于全国气候由暖转寒,使得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比北部发展迅速,茶区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逐渐取代了长江中下游茶区,使茶叶的上市提前了一个月的时间。

文人雅士中还出现了专业品茶的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位嗜茶之士,他在皇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分等级。规定茶事礼仪的制度,赐茶成了皇帝笼络大臣、卷坏亲族的重要手段,还有赐给外来使节。到社会百姓阶级,茶文化的形式更是增加了几分生机活力—有人迁徙房屋,周围邻里要预备好“献茶”;有客人到访,主人家要敬“元宝茶”;新人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等等。民间的斗茶风俗兴起,给茶采制烹点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紧密相结合起来。这个时候已经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茶类,茶的饮用也改成了“撮泡法”。茶也作为文人雅士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比如明代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等。茶类的增多,使得泡茶的技艺也有所不同,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千姿百态。到了清朝,茶叶出口已经形成了一个正式的行业,茶文化的发展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到了近现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98年中国茶叶的生产已经由1949年的7500T发展到了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全国各地的茶艺馆办的越来越多,以及博物馆、研究会、茶文化交流管等。吸引了日、韩、美等多国人士的参与,以茶为载体,促进了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道的发展历史

“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不过茶道来源于他邦。

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

茶道茶文化的发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