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午战争感想文章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现代东北亚区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历史标志,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你对甲午战争有怎样的感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甲午战争感想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甲午战争感想文章篇1
今天逛凤凰,看到NHK在播放一部日本拍摄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电视剧,其中有三副镜头引人深思。其一就是1888年中国海军舰只访问日本的港口时的情景,描述了日本人用一种嫉妒和愤愤不平的表情参观了定远和镇远舰时的情景。其二讲述平壤之战的情景,情景中中国修建的炮台选用都是欧洲的巨炮,不可谓不先进。其三甲午之初,中国运兵舰遭到日本海军袭击时,中国士兵拒不投降,竟用步枪向日本人的舰炮还击的,对于此我们不能说他们愚蠢或者盲动,因为他们的行为无愧于国家。
好了,说了这么多,无非总结两点,第一,我们的军队不都是懦夫,第二,我们的整体武器装备水平还是很先进的。但是我们却输了,而且惨败,不用对全局进行描述,只需要看看旅顺港那些同胞遭受的蹂躏便已经知道了。那是为什么了?即使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军队已经痛定思痛了,开始了西方式的小站练兵之后。参加了小站练兵的聂士成所部还是败给了天津租界里西方各国拼凑的部队。失败仿佛是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痼疾,不论这只军队是什么部队,接受了什么训练,有怎样的装备,都不能幸免了。
但是,回过头来说这部电视剧,剧中对原因也有表现,光绪帝等主战派主张同日本好决战到底,但是慈禧等人却想早点结束战争。我这么说并不是说主和派有什么错,一个国家对于战争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只是想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是战是和,清廷一直没定论。既然没有定论,那就更不可能有什么战时体制了。没有战时体制,权力就难以区分,职责难以划分,军队就迷惑不定而无法作战。所以我一点不怪叶志超的逃跑,因为清朝的失土者斩只是针对本国的领土,而他们只是到朝鲜平息叛乱的,即使有可能有上级的如何处理与日本军队发生冲突时的命令,但是要知道这只是冲突,而如果日本军队要发动的战争,就显然已经超出了他能处理的职权范围,并且他们曾经以自己的抵抗证明了这的确不是冲突。我想如果把部队打光了,他回去会更没法交待,因为军队不是他的,也不是国家的,而是李大人的。李大人丢了“东西”,那么他可能就会丢脑袋。(关于这个问题,我绝非翻案,无奈的是我没有找到当年清廷到底给了叶志超怎样的命令,所以只能推测,欢迎大家提出证据)
所以,我想说的是,清廷在这个问题上的犹犹豫豫,没有拿出一种举国介入战争的姿态,即使已经对日本宣战了,也不过是纸上文章。他们从来未思考过战争中各种社会和军事问题如何去解决,甚至连个战区指挥部也没有,更别说像总统帅部或者大本营之类的组织了(这个我没有听说过,欢迎大家提供资料批判)。导致各地军队缺乏协同、各自为战,被日本各个击破,最后大家就干脆不战而逃了,被人家望风披靡了。战事的不顺使得主和派占据了上风,最后选择了向日本人妥协。这些使得从中法战争开始,列强开始对中国产生的平视心理又倾向蔑视了,列强瓜分和榨取中国的步伐加快了,变得更为直接和赤裸裸。这些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促成了中国的革命。革命之后不是清平盛世,而是二次革命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动乱。动乱导致了中国发展的停滞和倒退,中国国力进一步削弱,最终日本人想要对中国来一次总灭亡。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战争的决定因素不仅仅在于武器是否先进、军队是否能战,更多的是在于这个国家有没有战斗的决心。这种战斗的决心不在于老百姓(用这个词就是表现民众在这件事上的无奈,大人们的利益才是是战是和的关键),也不在于某个统治者的决心,而在于整个统治阶层都求战必胜的信心,才能用一个良好的机制将整个国家的资源运用起来,投入到与日本人的战争中。只有拥有这种战斗的决心,形成了一个战斗的整体,就能像二战的苏联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实际上当时很多将领都希望同日本人打到底,用清国的广阔地域将日本的军队慢慢分散,然后逐步积聚力量将日本击败(实际当时日本的确到了上穷水尽的地步,很快就撑不下去了)。可惜老佛爷还是怕清国的人民比怕日本人多点,只要日本人不是像“长毛发匪”灭亡大清江山,那么就不能冒着断送“祖宗基业”的危险打下去,结果在慈禧的这种政策下,沉沦的是我中华四万万百姓。
关于甲午战争感想文章篇2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法是不对的,如果那艘军舰被买下来只会拖延失败的时间而已。因为政府的腐败,你给他在好的军事装备就算这一仗打赢了,那下一仗呢?这一仗打赢就代表着没有人再“欺负”你了吗?
归根结底,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这样一个落败的腐朽的政府给它在好的军事装备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就像将要落山的夕阳,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将散失的血一样红色是无法改变的。官僚的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着海上的战火炮声在一个接一个的带走热血的战士时,皇宫里正在看大戏,这样的政府怎会胜利。打不过就不打,躲得过就去躲。
我们在新世纪的曙光下,脚下踩着多少革命志士抛洒过热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们的牺牲,怎会换来一个崭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我很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中国发展靠我们,而我们心中的热血奔腾,胸怀大志。革命的精神传承给了我们,我们必须接手并发扬光大,去完成历史的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忘国耻。对,不忘国耻背负着历史的使命。心中的战火再也难以平息,让我们: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关于甲午战争感想文章篇3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 IN 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现在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可以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关于甲午战争感想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