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名片效应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7-06-08 18:37

运用名片效应需掌握的人际交往策略,是一种很好的提高交往能力的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人际交往的名片效应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际交往名片效应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

名片效应指的是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向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曾经在就业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据说里根总统为迎合选民,手法就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演讲时,他说:“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但已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这个笑话明显地拉近了他与当地选民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推销了他的形象。他所使用的,就是一种名片效应。

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实践证明,经过“名片”递送程序的人要比未经过“名片”递送程序的人,能更快地更容易地接受我们所主张的思想观点,而本人在对方面前也容易成为一个他们所能接受的、感到亲切的、同他们有许多共同点的人。因此,只要我们摸准对方的预存立场和基本态度,而后恰当地运用“名片”,就能比较有效地对别人施加影响,并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运用名片”效应,还有助于消除别人的防范心理,缓解交往对象的矛盾心情,也有助于减少信息传播渠道上的障碍,形成传受两者情投意合的沟通氛围。

人际交往中运用名片效应应需采用的交往策略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需掌握以下交往策略:

(一)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对方的真实态度,寻找其积极的、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而且要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这样,你才可以达到目标。

(二)了解交往对象的观点和人格。如果你对一个人(你们从未谋面)的全部了解只有他/她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这个人的观点和你自己的观点越接近,则你喜欢这个人的程度就越高,进而交往也会进行得较顺畅。另外,相似性的人格特

质同样也会增加好感和吸引力。例如,在一个有关男性同性恋的研究中,人们寻找的是和自己人格特征相似的人。

(三)把握人际风格。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同样会被那些人际风格和沟通技巧与我们相近的人所吸引。在一个研究中,被认为有吸引力的同伴是那些在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喜欢谈论人际交往的程度等问题上与自己相似的人(Burleson&samter,1996)。朋友之间常有着相近水平的沟通技巧――低对低、高对高。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与和你人际沟通风格有所差异的人交往很有挫折感,且较少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四)人际交往中不要太热情。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

(五)把握交往的“度”。与人交往,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也不行;太肤浅了不行,太深入了也不行。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也要把握“度”的艺术。人际关系中的成功者,都是在“度”的把握上恰到好处。一味付出爱心,不掌握“度”,即使运用“名片效应”,也可能因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要使人际交往达到理想的效果,除运用心理名片外,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通用的交往技巧:

1、以诚相交。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可以设想,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呢?如果一个人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过于自恋,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不会欣赏也不愿意欣赏别人,他或她是不可能有知心朋友的。

2、学会“倾听”。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第一等名人访问者”。原来他买了一套《美国名人传说大全》,他给这些名人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名人的有趣事情,于是他收到了许多名人的信。他深深懂得一些大人物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经过多年的磨练,他自己也最终成为名人。

3、学会说话。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人际交往中要成为受欢迎的人,就必须注意善于向交往对象表达我们的善良、尊重、友善之意;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克服尴尬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之高兴,你也不难与之接近了。

4、抛弃嫉妒心。嫉妒被称为“心理的毒瘤”,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中最恶劣、畸形的现象,它通过压制别人来抬高自己,是对自己、对他人的破坏和伤害,而最终往往以悲剧收场。妒忌别人,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有位哲人说过,喜欢嫉妒别人的人其实是一个缺乏自信,情商低下的人。同时要克服猜疑、苛求、孤独、自卑与自满等不良心理状态。

人际交往的内涵及心理功能

对我们的祖先而言,他们相互依存,使族群得以生存延续,众人共同狩猎,建筑家园;对男性和女性而言,他们彼此吸引,因爱而结成家庭;对异国他乡的人而言,他们失去了亲密的社会联系,由此而感到痛苦,孤单和脆弱;对每个人而言,都需要有这样的伙伴――即使是在深夜,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拿起电话向他(她)倾诉心中的苦闷。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人离开了社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的个体,总会与社会广泛接触,与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人际交往。用学术化的语言来解释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人际交往最基本的作用是传递信息。但是,信息传递是交往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由交往性质本身所决定的。重要的是,交往、传递信息,会对人们的心理发生影响,这就是交往的心理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协调作用

人们通过交往相互之间进行联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了协调共同活动的需要,使社会成员有秩序地生活,避免各种矛盾和冲突,人们在交往团体中制定了一系列团体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人际交往,把信息传递给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促使人们行为保持一致,所以说,人际交往有利于提供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团结。

(二)心理保健作用

人际交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赖以同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交往,保证了个人的安全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人都有归属的需要,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这样就增进了成员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依恋之情。事实表明,“交往的剥夺”同“感觉的剥夺”一样,对人的心理损害是极其严重的。例如,长期关押在单人牢房的囚犯,由于交往被剥夺。从而导致精神失常的事例并不罕见。

(三)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人际交往关系到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富足,广泛的接触面也会带来相应较多的机遇,容易建立自信。有人将人生比成戏,戏中有主角、有配角、有导演、也有拉大幕的,这就牵涉到一个协作关系,作为主角,也需要每一个人的支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一个环节运转不正常,大幕没拉上,则主角下不了台。通过交往,获得支持、友谊、认可、慰藉,这是提升自尊自信的必要条件。

(四)促进个体社会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往,为个体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性刺激,从而促进个体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婴儿一出生,通过与父母的交往获得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交往的范围日益广泛,接受各种社会思想,形成一定的道德体系,逐渐完成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生发展课题,社会意识由低级向高级迈进,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人际交往的名片效应是怎样的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