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职场励志文章_关于励志白领的职场文章
每一个在职场中奋斗着的白领工作者都能从一些关于励志白领的职场文章中有所收获,那么白领职场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白领职场励志文章:同事之间将心比心
文/林少波
在工作中,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抱怨:抱怨薪水与付出不相符,抱怨绩效考核不公正.抱怨领导不识才,抱怨公司制度不规范……唯独没有人抱怨自己:我为什么有这么多抱怨?把抱怨变成善意的沟通,把抱怨变成合理的建议,把抱怨变成积极的行动......
作为单位的员工,你要做的是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务,而不是做一个抱怨者。指责和抱怨不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任何的好处,反而暴露了你的幼稚和无能。
在同事这种充满利益冲突的关系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公、受到排挤或者个人好恶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很多的摩擦和不愉快。这个时候,最直接、最容易出现的反应就是抱怨。
办公室里,有把你当小孩训斥的“大姐大”,有时常讨好老板的“两面派”,还有喜欢磨蹭时间的“后进分子”……总之,每个人的行为都“可圈可点”。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工作越难做,火气就越大,同事间的相互抱怨当然在所难免。
美国心理学家杰森·道格拉斯指出,办公室里80%的敌对情绪都可以被克服。可情绪一旦产生,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对方的缺点扩大,并在潜意识里扮演“无辜者”的角色。而对方会很快意识到你的情绪变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你的抱怨就更多,同事也越来越可憎。
其实,职场不过是个大江湖,恩怨不过是一时之事,如果你想在办公室里与众不同,只要减少抱怨次数,忽视同事的百般不是,才能向老板展示你能够胜任未来管理者的基础素质:行动力、亲和力和不抱怨!
那么,在与同事的相处中,如何做到“将心比心”呢?在这里送上三句话,简单有效。
第一句:把自己当别人。当“我”得志或者做出选择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跳出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让自己的心态更平和,让自己的头脑更清醒。
第二句: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而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第三句:把别人当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总而言之,如果你能灵活运用“将心比心”,多多考虑同事的利益和要求,那么你一定能在职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往而不利。
白领职场励志文章:与其抱怨薪水低,不如提升自己
文/林少波
你只要留意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少能听到谁对自己的薪酬十分满意,对自己的工作状况十分满意;与此相反,大家好像都在抱怨,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如人意,抱怨收入太低等等。
事实上,抱怨不但丝毫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失去更高的目标和更强劲的动力,带来以下3种后果:
(1)应付工作。他们认为公司付给自己的薪水太微薄,只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就行了。他们工作时缺乏激情,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一切,能偷懒就偷懒,能逃避就逃避,以此来表示对老板的不满。
(2)到处兼职。两线作战,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最终职业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3)时刻准备跳槽。他们抱有这样的想法:现在的工作只是跳板,时刻准备着跳到薪水更好的单位。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越跳越高,只是在频繁地换工作,因为他们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试想,这样的员工,企业敢委以重任吗?
现实生活中,员工往往非常看重薪水和工作环境,很少有人把学习技术、提升自己摆在第一位。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总有人抱怨公司支付他的薪水不够高,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支付他工资的并不是公司,而是他自己的业务能力与工作表现。”
公司是根据你的业绩来支付工资的,如果你对待遇不满意,那只能说明你的实力还不够。实力到了,工资自然也就上去了;实力不到,抱怨也是徒然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抱怨待遇,不如提升自己。
一位20多岁的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
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1个月的薪水是多少?”
“薪水很少,1个月才1万日元。”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松下先生微笑着对年轻人说:“很好!虽然你现在的薪水只有1万日元,但是你知道吗,你的所得远远不止这1万日元。”
年轻人听后,不由得一脸疑惑,松下先生接着说:“小伙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明天你也同样能争取到采访其他名人的机会,这就证明你在采访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钱存进了银行是会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的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松下先生的一席话,让年轻人茅塞顿开。
许多年后,已经做了报社社长的年轻人,回忆起与松下先生的谈话,深有感慨地说:“对于年轻人来讲,注重才能的积累比注重目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为它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生存资本。”
马云说过:“在职业上升期,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而要将钱看‘轻’,一个人头脑里面老想钱,那他成不了大事。”抱怨工资微薄于事无补,掌握真才实学才是最过硬的安身立命之本。
白领职场励志文章:职场竞争,永远不相信眼泪
文/永谊
有一部很知名的电影,片名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它讲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如何通过努力、战胜了?a href='http://www.xx.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恍液兔颂粽剑钪粘晌?a href='http://www.xx.com/success/' target='_blank'>成功人士的故事。
而职场上的全部“规则”,似乎都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职场竞争,永远不相信眼泪。
在崇尚效率和结果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对自己不良情绪的调节能力和速度。的确,现实的职场,不会永远是玫瑰色的,更不是一个总能让人感觉公平和开心的场所。人们难免遇到挫折,甚至是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也难免因为自己的脆弱而发出抱怨。
可是永远不要忘了,抱怨的话一旦出口,听在耳朵里的是别人,你可以图一时之快,也无法阻止另人对你的看法和印象。这样一来,抱怨就开始不按我们的意志发展了——没有老板会喜欢爱抱怨的员工,因为抱怨太多意味着缺少工作的积极性。也没有人喜欢爱抱怨的朋友,因为害怕沾染了他们的不良情绪。爱抱怨的人甚至在家庭中也是孤立的,没有人喜欢和爱抱怨的人待在一起,更没有人喜欢充当别人的垃圾桶。
而不论任何工作领域,任何工作场所,我们需要的,都是那些任劳任怨的人、不用抱怨就把事情做好的人。二战名将巴顿将军在他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二战》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要提拔军官的时候,常常把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候选人集合到一起,让他们完成一个任务。我说:‘伙计们,你们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说完就宣布解散。我走进仓库,通过窗户观察他们。
“我看到军官们把锹和镐都放到仓库后面的地上,开始议论我为什么要他们挖这么浅的战壕。有的人抱怨说:‘6英寸还不够当火炮掩体。’还有一些人抱怨说:‘我们是军官,这样的体力活应该是普通士兵的事。’
直到后来,有个人大声说道:‘你们都好好想一想吧!如果我们想早点离开这里,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战壕挖好!”
最后,巴顿写道:“那个家伙得到了提拔,我必须挑选不抱怨就能完成任务的人。”
也许有人觉得巴顿太无情了,但我们要知道:比巴顿更无情的是战场!只有先适应了指挥官的“残忍”,这样的士兵才能可能在更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来。当然,职场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真的下决定适应这个社会,胜出我们的职场,我们就必须明白,在每个领域,无论我们的领导、上司,还是朋友、亲人,都需要那些不抱怨的人。
正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个电影讲述的故事,在职场中,也没人会“相信”我们的抱怨,也没有人愿意认真倾听我们的抱怨。职场竞争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它要求每个人提供最佳的业绩。在职场上,我们别无选择,就是要做个强者。
过多的抱怨,无疑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视野变得非常“近视”,由此把自己局限在抱怨本身上,而不是努力地去适应变化,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当我们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向师长、亲友、同事们请求帮助,但不宜说太多不理性的抱怨话。因为人在抱怨时,难免夸大事实,把不太严重的问题说得很严重。比如,把轻微的头疼说成“我头疼得要死”,把和老板之间的一点小摩擦,说成“老板故意想要整死我”,等等。
这些夸张的抱怨,会像那个“狼来了”故事里所说的:当狼真的来了,猎人们也不再相信小男孩的话了。同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有抱怨,还夸大自己的不幸,亲友们也不再相信他真的需要帮助了。
爱抱怨的人,会被工作排斥,会被上司和同事排斥,也会被晋升和成功排斥,更会被生活本身排斥。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在工作中常常抱怨的人,他们都是些公司里的“边缘人”,离“炒鱿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让我们记住,企业用人的原则是“用效率来说话”和“请给我结果”。我们的抱怨,既不会显示出我们的业绩,也不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同样,职场也不会相信抱怨。甚至会给我们自己贴上“无能”和“烦人”的标签。既然如此,就请别再做那些百害而无一益的抱怨了!
白领职场励志文章_关于励志白领的职场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