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橙的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7-06-01 08:43

相关话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褚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褚橙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褚橙的励志故事:一只冰糖橙的励志故事

高价=不差的果子+不错的故事

2002年褚时健被获准保外就医,在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与沉沦之后,76岁的他又回到了哀牢山,种起了橙子。起初,种橙并不为了盈利。资料显示,褚时健的橙园发展到2006年时,总产量只有1000吨;而到了2011年,橙园的产量达到8600吨。

到了2012年,随着生鲜电商逐步走热,一家名为本来生活网的生鲜电商将褚橙摆上了网络货架。正是这一年,褚橙借着互联网的营销模式走到了数以亿计的年轻网民面前。触电只是这个经典营销案例的开始:2012年10月27日,《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褚橙进京》的报道,写了85岁褚时健汗衫上的泥点、嫁接电商、新农业模式;王石微博的转发点燃了事件,这条微博是“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11月5日凌晨本来生活正式发售褚橙,订单纷至沓来,当天就卖了1500箱。

就这样,一只普通的冰糖橙,加上了褚时健的名字,就开始变得励志起来。

然而,这样的励志橙也并不是所有励志的人都消费得起的,据了解,2008年,褚橙就开始在云南上市,与其他同类冰糖橙相比优势并不突出,价格最多高出10%。目前网络上5公斤褚橙的售价从118元到148元不等,是普通冰糖橙价格的2到3倍。

有媒体对褚橙进京以及褚时健精神的内容传播进行了总结,“其核心路径是传统媒体、微博,主要的人群是60后、创业者、企业家,因为他们对于褚时健的经历有感同身受的经历。”

也许这会让70后、80后以及许许多多创业路上的赶路人感到匪夷所思,追捧了这么久的励志橙、拥簇了这么久的励志英雄,原来不过是一枚精心包装的冰糖橙和一位洞悉商业智慧的营销老手。这场传媒和营销的联姻并不意在实实在在的卖橙子,相反却让本来皮儿薄的橙子变得“皮”厚起来。

莫名地,褚橙的粉丝成了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成了褚橙营销的志愿者。

在今天,当描述企业掌舵人的商业行为时,“博弈”无意间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而在“博弈”中,“博”有赌博、换取的意思,“弈”则有下棋之意。这两个字恰恰包含了在成就商业辉煌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精神---冒险与谨慎。而这正好注脚了褚橙的“另一种”精神内核: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说服力,而这正是褚时健博与弈的商业精神。

大佬们的掌声

褚橙的另一片掌声来自于时下活跃在最前沿的商界大佬们,如柳传志、潘石屹、任志强。他们在为褚时健鼓掌的同时,也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只橙子”以便迎头赶上。于是,老百姓看到了“柳桃”,看到了“潘苹果”。

这样一种商业模式的群体认购奠定了褚橙的全胜--买家买家皆赞许。然而,商业的胜利有时不一定会让消费者获益。倘若中国排名前一百的富豪们每人各推一个“名人果”,加上果贩子的盲从,老百姓以后买水果也得先合计合计了吧。

不仅如此,大佬们在卖果子的时候,还不忘吆喝出自己的安全品质,甚至搭上自己的信誉。殊不知,老百姓更加希望吃到嘴里的是物美价廉的橙子,而不是故事或者名字。

褚橙的励志故事:一个真正企业家的胸怀

52岁,褚时健任玉溪卷烟厂厂长;70岁,女儿自杀身亡;71岁,被判无期徒刑;74岁,保外就医;75岁,二次创业,承包2000亩荒山;85岁,带褚橙进京,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利润超3000万元。

2002年保外就医后,他为了“不走回头路”,选择了做实业、挣慢钱,闭关十年磨一剑,逆袭为橙王。

围绕“褚橙”背后的励志故事、褚时健的吃苦劲儿都让众人敬佩不已。王石引用巴顿将军的话说:“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后的反弹力。”褚时健的人生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当褚时健吃到来自澳洲的进口橙子时,就想创自己的牌子,把国外橙子比下去。于是,褚时健和妻子吃住在橙园,一心准备投身冰糖橙这样一个市场几近饱和的行业。为了补充专业知识,褚时健买来书店所有关于果树种植的书,一本一本地研读。

橙子刚挂果时,褚时健年年都会遇到不同问题,果树不是掉果子,就是果子口感不好。

褚时健睡不着,半夜12点爬起来看书,经常弄到凌晨三四点,最后得出结论,一定是肥料结构不对。第二年,褚时健和技术人员改变肥料配比方法,果然,口味一下就上来了。这些年,这位80多岁的老头总是每月下地8—10天,对果园管理盯得非常细致。

去年,国内一家很有实力的投资公司托人问褚时健对上市有无兴趣,这家公司看好“褚橙”的口碑和潜力,有意运作“褚橙”上市。褚时健听了连连摆手。“没这个心情跟他们玩。再说,投资公司都要在上市后拿走股民一笔钱。我85岁了,管不了几年,上了市,我倒是拿了钱,但亏了股民,怕别人背后指指戳戳。”

这一点和贵州老干妈陶华碧一样,不愿意自己拿了钱,让股民亏损。赞一个!

褚时健个人简介

1928年,褚时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1955年,27岁时担任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长。

1979年10月,任玉溪卷烟厂厂长。

1990年,褚时健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奖“金球奖”。

1994年,褚时健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走到了他人生的巅峰。褚时健使红塔山成为中国名牌,他领导的企业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数以千亿计,他以战略性的眼光,强化资源优势,抓住烟草行业发展的机遇,使玉溪卷烟厂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烟草大王,地方财政支柱。

2012年11月5日,褚时健种橙的第十个年头,褚橙首次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褚时健选择了由鸿基元基金投资的新兴电子商务网站——本来生活网。

在那个普遍工资只有几百元的年代,他们厂一个普通职工的工资至少有四、五千元。1994年,他当选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然而,由于体制原因,他对企业的巨大贡献并没有在个人所得上得到体现,18年来他的总收入不过百万,个人收入的巨大落差使他心理严重不平衡,企业家激励机制与监督体制的不健全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职业生命,他辉煌的人生之路偏离了航向,1995年2月,一封匿名检举信指控玉溪卷烟厂厂长褚时健贪污受贿。因为贪污174万美元,1999年1月9日,褚时健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褚时健被判后减刑为有期徒刑17年。此时,他已经是71岁的老人了。2002年春节,办理保外就医。他的女儿在狱中自杀身亡,而他又身陷囹圄,这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不可谓不是他这一生中摔得最痛跌得最惨的一跤。

开荒种树

然而他并没有选择这样走下去,而是承包了2000亩的荒山,开种果园。这时,他已经有75岁了,身体不好,他所要承包的荒山又刚经历过泥石流的洗礼,一片狼藉,当地的村民都说那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诸多困难并没有阻住他的“疯狂”行为,他带着妻子进驻荒山,脱下西装,穿上农民劳作时的衣服,昔日的企业家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他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果园,奇怪的是,在昆明,街上的橙子10块钱4公斤,而他种的冰糖脐橙1公斤8块钱你都买不到,而且产品一出来就发往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云南根本见不到踪影。

他的果园效益好得惊人。这一年,爱好爬山的王石来到了云南,特意抽时间专程去看望他,他没有看到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而是看到了一个面色黝黑但健康开朗的农民。他们俩在一起交谈没有一句言及企业管理,他向王石介绍的都是果园,气候,果苗的长势。言谈之间,他自然谈到了一个核心问题:两千亩的荒山如何管理?

双赢

他使用了以前的办法。以前他在管理烟厂的时候,采用了和烟农互利的办法。为了让烟农种出优质烟叶,他采用由烟厂投资,直接到烟田去建立优质烟叶基地的办法,并且把进口优质肥料以很低的价格卖给烟农。当时烟农有好多都富了,与烟农“双赢”的是烟厂,原料一天比一天好,竞争力一天比一天强,厂子最后变成了“印钞工厂”。而在果园,有一百多农户300多人忙碌,他给每棵树都定了标准,产量上他定个数,说收多少果子就收多少,因为太多会影响果子质量,所以,多出的果子他不要。这样一来,果农一见到差点的果子就主动摘掉,从来不以次充好。

他还制定了激励机制,一个果农只要承担的任务完成,就能领到4000元工资,质量达标,再领4000元,年终奖金两千多元,一个农民一年能领到一万多元,比到外面打工挣钱还多。

以前,褚时健管理烟厂的时候,想到烟厂上班的人挤破头;他管理果园,想在果园干活的人也挤破头。这个已过80岁的老人,面对人生的沧桑,懊恼过痛苦过,但流过泪后,擦干泪水,又一次点燃希望之火,用心过日子,将日子过得红火,让周围的人幸福、快乐。

王石感慨地说:“我非常受启发。褚时健居然承包了2000多亩地种橙子。橙子挂果要6年,他那时已经75岁了。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的跟我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 2000亩橙园和当地的村寨结合起来,带有扶贫的性质,而且是环保生态。虽然他境况不佳,但他作为企业家的胸怀呼之欲出。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勇敢。 ”

如今,85岁的褚时健从“烟王”变身“橙王”。他的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利润超过3000万元,固定资产8000万元,跟他种橙的110户农民,每年可以挣3万到8万元。

褚橙的励志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