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青春的励志经典故事

发布时间:2017-02-28 13:11

那些奋斗青春的励志经典故事总能给予我们很多正能量,那么奋斗青春的励志经典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奋斗青春的励志经典故事:你不是没有成长,你只是在扎根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从小成绩就不好,整日昏昏沉沉。那时候我不知道要为什么学习,毕竟出去买菜也用不到数学概率。

直到有一天我被很认真地问起将来的打算,我想了好久,给出的答案竟是不知道。也许那一刻的迷茫和沮丧触动了我,那之后我便决心努力学习。高考后我考上了一所外省的大学,大学毕业时某著名企业来校招聘,经过四轮面试,我拿到了offer,这是我的第一次成功。那年我二十二岁,开始踏上社会。

二十五岁,我离开北京去重庆创业,创业很快就失败了,之后也属于频繁跳槽状态,先后去过四五家公司。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不幸的是我正是后者。从金融到房地产到互联网行业,那几年一直我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如此,在做每一份工作时,我都非常认真、努力、投入。我会和保安聊天了解公司的事情,会毛遂自荐策划公司年会,也会亲力亲为带实习生,因为我知道,即使挫折,也是人生。

三十岁,我初为人父,听到产房里婴儿哭声的一刹那,我第一次有了一个家庭的完整感。周国平在《妞妞》中写道:“男人是天地间的流浪汉,他寻找家园,找到了女人。可是,对于家园,女人有更正确的理解。她知道,接纳了一个流浪汉,还远远不等于建立了一个家园。于是她着手编筑一直摇篮——摇篮才是家园的起点和核心。在摇篮四周,和摇篮里的婴儿一起,真正的家园生长起来了。”那以后,我对我的妻子更加感激了,出差在外总要每天给她打个电话报平安,她是我精神上坚实的后盾。

四十岁,我已经是一家知名公司的老板。在公司的十周年年会上,我对员工说,要想成就一份事业有两个态度非常重要,一是尽可能的去尝试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原则是有没有利不重要,只要没害就可以去做;二是让自己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去做那些让你害怕的事情。大一时的我非常腼腆,甚至都不敢和同学说话那种,后来我有意识锻炼自己,大三时就能在辩论赛中带领团队拿到冠军,这就是成长。

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功,但不要灰心,你不是没有成长,你只是在扎根。

奋斗青春的励志经典故事:好高骛远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作者:鲁先圣

总是有很多的读者在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也一直在努力,为什么还是不能成功?我应该怎么努力才能够把理想变为现实?最近甚至有一个中年朋友也在困惑:是不是自己的走的路子不对呢?不然,为什么20年过去了,自己依然在成功的门外徘徊?

1871年的春天,英国蒙特瑞综合医科学校的学生威廉斯勒,也对自己人生中的问题感到很困惑。他不明白应该怎么处理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身边小事,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做事态度才能成功。他渴望成功,但对手边的小事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他甚至以为现在的学校生活枯燥乏味,没什么值得去用心的。因而他的成绩也每况愈下。他找他的老师探讨这些困难的人生问题。他的老师推荐他阅读哲学家卡莱里写的一本哲学启蒙读物。老师说,他的书里或许有答案帮助你解决问题。

威廉斯勒是一个意志很坚定的青年,他一向不崇拜大人物,更不相信所谓的名人名言,对许多问题一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既然是老师推荐的,他想或许真的有用,于是拿过书漫不经心地浏览起来。

突然间,书中的一句话让他眼前一亮:“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东西,而是要做手边最具体的事情。”他恍然大悟,是啊,不论多么远大的理想,都需要一步步去实现啊!不论多么浩大的工程,都需要一砖一瓦垒起来啊!

他想明白了,他的困惑解决了,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知道,那些远大的理想,应该让它们高悬在未来的天空里,最紧要的,是把自己手边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好。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1871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年轻的威廉斯勒开始埋头读书,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目前最紧要的事情,他要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上去。半个学期以后,威廉斯勒就一跃成为整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两年以后,威廉斯勒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来到一家医院做医生,他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对每一次出诊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很快成为当地的名医。

几年以后,他创办了约翰·霍普金斯学院。他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贯彻到每一个细节里。许多专家学者慕名来到他的学院工作,使他的学院很快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最知名的医学院。

事实上,我们研究那些成功者的人生轨迹,你一定能够发现,他们都是些十分务实的人,他们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每天都在一步一步地扎实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他们的人生词典里没有犹豫,没有彷徨,更没有朝三暮四的空想。

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没有理想就会迷失方向。但是,要实现理想,就必须踏踏实实地从手边的事情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因为,手边的每一件小事才是你理想大厦的一砖一瓦,好高骛远的空想不过是空中楼阁。

奋斗青春的励志经典故事:成功是裹在蒜皮里的瓣儿

一个仅仅读过四年小学的蔬菜小贩;一部正规出版的20万字日记体新书。

北京宣武门附近的广安天陶菜市场的菜贩姚启中,与这部书之间是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那么,一个普通菜贩为何要“跨界”写书呢?

一切源于姚启中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要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一点财富。这个财富,不是金银珠宝,不是豪华房舍,而是一笔精神宝藏—他要通过写书,向孩子讲述其人生的酸甜苦辣。然而,实现梦想的道路无比艰辛,起码有三道坎儿从一开始就横亘在他的面前。

第一道坎儿,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半文盲状态。姚启中出生在安徽阜阳农村,自幼家境贫寒,在念完小学四年级后,他不得不辍学打工。然而,姚启中是个好学的人,在北京卖菜的日子里,起初有不认识的字,他就向前来买菜的顾客求助,后来,有顾客教会他查字典,他的认字量便成倍增长。

为了获得更多知识,只要有空,他就会一头扎进书店如饥似渴地阅读。买不起书,他就抄书,常常抄满一裤兜的字条,有时纸不够,就往手上抄,抄完手心抄手背,回家后再誊到本子上。就这样,几年下来,姚启中不仅认识了很多字,还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他决定动笔写作。可是,他的计划却遭到了妻子的反对。

第二道坎儿,是如何改变妻子的反对立场。妻子的反对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生存压力实在太大。姚启中与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从安徽阜阳来到北京打拼,一家四口租住在丰台区两间不大的平房中。他们在菜市场摆了个菜摊,在大蒜、生姜和各种时令蔬菜堆里讨生活。每天凌晨4点30分,姚启中起床,整理好姜和蒜等货物,6点准时蹬着平板三轮车出门,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在6点50分之前赶到5公里外的早市,除了大年初一,几乎全年无歇。

妻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写作,而且写作又挣不来钱,瞎耽误工夫。为了获得妻子的支持,姚启中拍着胸脯对妻子说:“你放心,我保证不会耽误卖菜。”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天前来买菜的人们总会看见这样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个中年男人,趴在摆满大蒜和干姜的案板上,手握圆珠笔,在一摞稿纸上专心地书写着,顾客来了,他起身卖菜,顾客走了,他又埋头去写,天天如此。这个中年男人就是姚启中。见他如此,妻子实在不忍心再多说什么了。

第三道坎儿,是如何克服嘈杂环境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无二用。虽然写作不再受到妻子的干涉,但在嘈杂的菜市场中写作也绝非易事。刚开始在菜摊上写作时,姚启中一会儿要卖姜,一会儿要卖蒜,一天写不了两页稿纸。可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手,哪怕头一天只写了三百字,第二天他依然接着写。他知道,放弃的理由也许有千条,但不放弃的理由只有一条:不能停!硬着头皮坚持了10多天后,姚启中逐渐适应了菜市场的嘈杂,又过了不久,他的心神便收放自如,能够在文字表达和卖菜算账之间自由转换了。

时光在流逝,文字在增加,经过1000多个日子的坚持,跨过三道坎儿的姚启中终于完成了30万字的日记体书稿。在书中,他用直白浅显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和家人的故事。2012年下半年,该书稿被一家出版社看中,选编其中20万字,定名为《卖菜叔日记》出版,2013年3月26日,新书正式上架发售。一时间,姚启中的事迹引起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的普遍关注,姚启中因此而走红。

在姚启中的菜摊有一种最常见的货物:大蒜头。细细想来,这么多年,姚启中跨过横在面前的一道又一道坎儿,最终梦想成真,其过程与剥除蒜皮何其相似:一层接一层,耐心地剥下去,最终获得的就是光亮莹润的蒜瓣儿。人们常问:什么是成功?其实,成功就是裹在一层又一层蒜皮里的瓣儿。

奋斗青春的励志经典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