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建筑毕业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4 12:39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作为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网络的有效组织、城市综合功能的延续、城市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本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建筑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建筑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一:现代城市建筑创作中传统建筑论文

一、现代城市建筑创作概况

(一)现代城市建筑体现传统建筑理念的问题经验

其实在我国现代建筑创作中,设计者们一直都在追求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成功运用。也有一些成功的建筑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齐康先生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被评为“当代中国建筑精品”,其设计顺应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兼具闽北特色与江南婉约风格,颇具地方乡土气息,又有浓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山水楼阁,建筑与自然的精巧契合成功地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但在大多数的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实质上被忽视,有的只是外在建筑上的直接借用。现代建筑创作要想获得发展,那么就需要设计者真正的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而不是当下建筑中的照搬照套和成功模式的反复模仿。

(二)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

1.民族文化精神的摒弃,盲目崇洋媚外: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本身精神的一种体现。当下的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中,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盲目引入西方建筑的特色文化,丢失了我们民族建筑的优势。

2.忽略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传统的中国建筑因地域不同各具特色。如北京故宫是皇家园林,气场恢弘,规模庞大;而苏州园林地处江南,其设计也充分展现出江南的婉约灵气,建筑精致颇显秀气灵巧。现代建筑大同小异,因此地域文化特征渐渐弱化,难以从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

3.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全球升温,环境恶化,往昔的建筑年代久远,难免有所毁损。我们在思考运用传统建筑理念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传统建筑的急剧流失。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都是一巨大冲击和挑战。

(三)漠视传统建筑文化的原因

1.人才匮乏,大众文化内涵缺失: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普遍缺乏艺术方面的教育熏陶。大众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大都没有较高的水平。对于建筑方面的人才,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没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在设计中难以将传统建筑理念的内涵成功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结果大多情况下,传统建筑文化也因此而被弃之不用。

2.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建筑理念应用流于形式;:简便快捷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挤压,人们精神肤浅。在建筑设计中,快餐文化也成为流行。直接将传统建筑的一部分添加到现代建筑中,不伦不类,传统的建筑文化理念失去价值,流于形式。

3.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存留少: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不能直接照搬照套传统的建筑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这在技术和艺术手段上都有一定困难。传统建筑的流失就是传统文化的流失,这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运用也形成更大的障碍。

二、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一)在现代建筑创作中融入传统理念的必要性

1.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独具民族特色:建筑大师梁思成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木质房屋,恢弘殿宇,亦或是精美园林,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人民思想汇集成的实体,是伟大劳动人民技术手段艺术精神的合二为一。现代建筑创作中,缺失了我们民族本来的建筑风格面貌。将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具体应用于城市建筑中,既有利于促进城市建筑整体的协调美观,突出城市自己的地方特色,又有利于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体现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艺术。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在现代建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无可替代。

2.文化传承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被人们有所摒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在方方面面都加以努力,包括将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现代城市建筑创作中,以此集文化建筑于一体,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华文化。

(二)创作手法的借鉴学习

1.传统符号的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本是实物,其价值就在于劳动人民所赋予的寓意。传统建筑观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成功运用,并不是指将传统建筑中的部分挪到现代建筑中,而是将建筑符号所代表的意境神韵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把握其中的精神韵味进行设计。

2.传统形制的运用:传统建筑构造精致精巧,形状各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敢于创新,活学活用传统建筑的体制,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所在,建造出富含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形制。

3.传统材料的运用:传统建筑大多以木材、瓦片为主。现今社会,新兴材料不断涌现出来。但是传统材料的适当运用既可以增添文化特色,也有利于节约成本。

三、思想理念的借鉴应用

(一)天人合一理念

古代劳动人民尊重热爱自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他们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增强人民生活居住的舒适感和视觉效果上的美感。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简便舒适,交通便利,健康的生活品质。因此,纯粹意味地强求建筑与自然配合建造并不现实。设计者在追求这一理念中,应该尽量把握其本质。

(二)中庸理念

中国古代人民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这是中庸的本质所在。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学习应用中庸思想,不过分强调建筑的特色风格,要考虑建筑的整体效果,在格式色彩上都匀称的表现出来,因地制宜。没有一部分凸显,但各部分都配合得当,整体的效果大气朴实。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元素的配置,不固守传统建筑的全部,防止纯粹复古,失掉现代建筑的优势。

(三)朴实纯真理念

古代的建筑之所以能够成功保留到现在,一方面体现了建筑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设计者对于建筑负责的态度。现代多数建筑工程竣工迅速,简单却也粗糙。设计者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中设计者们的朴实纯真的建造理念,力求设计出成功的建筑作品。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要走的道路。同样,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建筑的设计创造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突出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的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要注意环保节约,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现代建筑创作的前景

我国现代建筑创造的未来在哪里?梁思成这样说,“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这位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作出极大贡献的伟人为我们指出了我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前景和未来。传统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丰富,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学习。盲目地复古和一味地追求西方建筑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我国现代建筑的未来,就是要不断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灵魂,然后将之与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相结合,建造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工程。

五、结语

综合以上看来,对于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创造中的应用,不单单是对传统建筑形体的运用,更需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后基础上,从建筑的思想理念和创作手法等多方面进行学习运用。建筑是文化的实物体现,发展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现代建筑的设计创作中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值得我们探索应用的价值,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不断发展完善中华文化。

大学建筑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二:城市建筑退线控制研讨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防灾救灾通道。在汶川大地震等灾害事故中,街道两侧建筑物倒塌后造成街道堵塞是地震的重要次生灾害,对灾后的救援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适当加大重要街道两侧的建筑退线,也是为了确保一旦建筑物倒塌后,倒塌建筑物不致于阻碍城市应急交通的疏散。建筑退线区域为未来城市发生灾难时疏散人群提供了预留空间。

现阶段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通病”,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原有的道路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不堪重负,需要通过拓宽或是渠化、高架等措施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建筑退线区域也是为将来城市道路拓宽或升级预留空间。

事实上,对城市街道日照的考虑源于美国纽约市城市设计中对街道的日照保护控制,重点在于保证城市街道在白天有一定的连续的日照时间。然而,纽约市出台该法令,源于城市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相对寒冷,需要一定的日照时数,避免街道出现24小时的阴影空间。我国南方城市尤其是福建省南部城市,阳光充足,太阳高度角高,气候炎热,街道考虑的重点是遮阳而非日照。因此,我国的一些城市并不一定适用该控制要求。

建筑退线控制也是保证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城市的主要景观道路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建筑退线,否则失去人性尺度的街道界面往往成为割裂城市空间的鸿沟,对城市景观的整体性造成破坏。

现行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运用误区

一般而言,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起到了规范统一、管理一致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阶段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对相关规定的较多误解,使实际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偏离了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

误区一:盲目尊崇管理技术规定的退线控制由于管理技术规定为地方性法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很多实际工作中出现盲目按照管理技术规定中的退线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及管理的现象,殊不知,这恰恰偏离了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导致城市出现千篇一律的街道界面。实际上,管理技术规定在制订退线规定时,考虑到城市建设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必然会选择相对折衷,或者说通用性强的要求。具体项目由于其城市景观、街道界面、建筑功能等情况千差万别,一味地按照管理技术规定确定退线,反而会对城市景观造成破坏。如图1所示,红框范围为某项目的拟开发地块,其周边已形成完整的“街墙”效果,如一味地照搬管理技术规定中的退线要求,则将对已形成的“街墙”效果造成一定的破坏。

误区二:按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按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如上文所述源于美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街道采光、通风,避免建筑物对城市街道造成过多的压迫感,以保证日照时间。然而在实际中,这一控制却成为标准规范为我国大部分城市所引用,并逐渐演化为按一定的建筑高度后退道路红线的强制性规定②。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浪费,同时也造成了锯齿形街道界面的出现(图2),与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相去甚远。事实上,我国大多数南方城市地处低纬度区域,不同于北美高纬度地区需要较多的阳光照射,需要的不仅仅是阳光,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遮阳场地,因此是否必须按照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值得规划师深入思考,而非简单地对规定照搬使用。

正确对待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运用

在我国城市建设的初期,由于经费少、建设时间短等多方面原因,城市规划编制往往无法及时跟上城市建设的进程。在这一时期,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审批,并可基本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已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建设速度逐渐放缓。经费及建设时间不再成为城市规划编制滞后的主要因素,各个城市完全有条件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规划尤其是城市设计,来取代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千篇一律的控制。这里应特别强调规划的编制应从实际出发,以城市景观为着眼点,确定退线控制,避免仍按照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规划的情况出现。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对建筑退线的控制是针对各大城市较为普遍的情况,无法预料更多、更复杂的实际建设情况。因此,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于建筑退线的控制应兼具刚性与弹性:①刚性控制,即在考虑建设项目的一般情况下,因工程施工、市政管线、道路拓宽等因素所必须预留的建筑退线空间。此类控制为最低限度的控制,即一般建设项目的建筑退线需至少大于或等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工程技术经过充分论证或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的建设项目,允许其在论证后采用较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低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②弹性控制,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不对所有类型建设分建筑高度、类型提出具体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而是让规划管理者进一步编制具体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是城市设计,并对具体项目提出建筑退线的控制要求。其中,对于城市的重要街道,必须编制城市设计或详细规划以指导规划管理控制。在上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下,一方面城市重要街道景观根据弹性的控制要求,不会因为盲目遵守规划管理技术的规定而被破坏;另一方面,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规划滞后或是建设时间短,城市规划者可根据刚性的控制要求提出具体的退线控制要求,以保证建设项目的推进。

建筑退界范围内的规划管理与控制

建筑退界范围是在某种意义上介于城市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的空间。在土地权属上,它归属于土地所有权者,同时,其外部属性又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景观,体现出公共属性的特点。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中,通过建筑退线、建筑贴线率的确定等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沿街建筑布局;通过对建筑外立面色彩、材料、屋顶等元素的控制,控制街道的整体性。但是,建筑退界范围的规划设计却甚少受到关注,一些土地所有者认为该区域为自身所有,便随意地按照自我意愿布置绿化、停车设施、雕塑小品等元素,导致城市外部空间的无序性。而城市规划管理者重点关注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缺乏对该部分空间的重视,认为建筑已按规定退足红线,那么该怎么建设就由业主自行确定,缺乏整体性考虑。

事实上,建筑退界范围是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整体性、一致性的重要体现。城市规划应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规定建筑退界范围的控制要求。

(1)建筑退界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要求。建筑退界范围内的土地使用类型大致包括停车、广场、绿化、车道、步行道五类用地。从城市景观看,首先,绿化带应尽可能沿道路红线一侧布置,以增加城市道路的绿量,同时形成城市道路与建筑物间的有效隔离;其次,广场或是步行道应紧邻绿化带布置,形成舒适的生活步行空间,特别是各地块的步行道应尽可能连续,避免出现人为的步行障碍;最后,车道及停车空间应尽可能接近建筑,并应通过绿化进行遮挡(图3)。

(2)建筑退界范围内的绿化规定。绿化是建筑退界范围内常见的景观元素,应相对统一同一街道绿化的布置模式,有意识地营造连续的绿化景观,使之成为城市街道绿化的重要补充。

(3)机动车出入口设置的规定。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尽可能避免对连续步行道的穿越,当机动车出入口确需穿越步行道时,应采用避让步行道的做法,一方面保证步行系统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提醒机动车驾驶员在出入口处降低车速,保证行人安全(图4)。

结语

对建筑退线要求的探讨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它看似只是几个简单的控制数据,但却对城市建设带来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不可能也没必要提出简单、唯一的控制要求,要求各项建设都必须遵守。本文仅对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离界距离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思考,至于如何从建筑类型、街道空间、城市景观等角度更为科学地制订建筑退线的控制要求,还待业界同仁共同探索。

大学建筑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1.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2.建筑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3.建筑动画毕业论文范文

4.大学毕业生论文

大学建筑毕业设计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