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宇宙哲学的论文
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高远恢宏,其精义是对在天地之间活动的人类言行提供一个根本方向性的指导,并最终达到一个人天合一的太和境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含有宇宙哲学的论文,欢迎阅读!
含有宇宙哲学的论文篇一
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高远恢宏,其精义是对在天地之间活动的人类言行提供一个根本方向性的指导,并最终达到一个人天合一的太和境界。这一哲学宇宙观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其物化的形式,其建筑中尤以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北京天坛最为突出。作为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天坛以象征手法完美地表达了中国哲学宇宙观,以至使建筑与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水乳交融达到了共臻其美的境地。
一、整体布局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初迁都北京之时,当时皇家实行天地合祭制度,故原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颁立京华四郊分祀天地的新祭祀制度,因而四年之后天地坛更名为天坛。
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①,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南面围墙略低,方形。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②。
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4米,宽30米,长360米的“丹陛桥”连通。
南端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时分祭天的场所,周围被两重矮墙环绕,内墙圆外墙方,又一次强调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重矮墙四面正中均辟棂星门,每组三门,共24座,是24节气的象征。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辞海》曰:灵星主谷,祭灵星是为祈谷报功。汉高祖刘邦始祭灵星,后来凡是祭天前先要祭祀灵星。棂星门多用于坛庙建筑和陵墓的前面,门框为汉白玉石造,上饰如意形云纹板,有“云门玉立”之美称。[1](142)双层围墙和双层云门重重拥立,覆以蓝琉璃筒瓦的围墙不高,只及肩耳,门上云纹飘逸似乎天上白云触手可及,烘托的是一种踏祥云登临天界的清朗感觉。
北端的祈谷坛,是皇帝孟春时分祈谷的场所,周围被方墙环绕,主体建筑祈年殿座落在圆形台基之上,仍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表达。该殿最初作为天地合祀之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祭天地在中国所有祭祀活动中位列第一,故名大祀殿。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圜丘坛,此后冬至大祀改在圜丘坛举行,大祀殿在后来被改建成大享殿,成为祈谷专用的殿堂。清代时,乾隆认为“大享”之名与祈谷不符,遂命名“祈年殿”,并将三层屋顶全部换成蓝色琉璃瓦,与蓝天相应,喻意此处是皇帝专门祭天祈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地方。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制度、设施都受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宇宙观思想的制约。同样,天坛建筑从形制到祭天时的供品也无不出自古人对“天”“地”的理解。除了整体布局喻意天圆地方以外,古人称祭天坛为“圜丘”(音圆通圆),祭地坛为“方泽”。明清祭天时的供品“苍壁”也依天圆之意,苍通青,为天的颜色;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扁平玉器,玉是石之精,石是天地之精。敬献“苍壁”为祭天时必备的礼仪,象征将人们创造的财富呈报于皇天上帝,故祭天典礼也称作“苍壁礼天”。[2](4、121)
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源远流长,自伏羲时代就己经产生,在距今5000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最早象征天地的天圆地方祭坛[2](107)[3](261)。但是对天圆地方绝不可望文生义作具体形状的理解,即不可理解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它其实指的是测天量地的方法。“天圆”指测天须以“圆”的度数、即圆周率来计算,古谓“三天两地”的“三天”指的即是圆周率;“地方”指量地须以“方”来计算,“两地”即“方”,指边长乘以边长。[3](278)数术学家陈维辉先生在《邹衍阴阳学说》一书中指出“规为天,矩为地,‘大环在上,大矩在下’表示天圆地方,规矩图数之来由。”[3](253)古人对伏羲、女娲氏的记载与留下的画像,均是以伏羲执规、女娲执矩和人首蛇(龙)身的形象传予后世的。伏羲执规代表“圆”为测天之工具,女娲执矩代表“方”为量地之工具。[3](261)
“天圆地方”告诉人们的是一个测天量地的方法,介于天地之间的人们以此“规矩”作准绳来安排人类方方面面的生活,于是昌盛兴隆,得而不失。此外,伏羲执规、女娲执矩和人首蛇(龙)身的形象不但传达出天地的一般概念,同时一般概念贯穿下来还有阴阳、男女的概念,包含天、地具有绝对支配主宰而不可违的哲学思想。因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想,既表达的是天地的一般概念,又是一个有生动形象和可以实际操作的测天量地的具体方法,其落脚点是对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的关怀,它既有哲学一般通用的意义,又有可以计量具体操作的数学意义,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哲学宇宙观概念。
天坛的建筑形制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想,中国古代统治者在承载这一思想的天坛中祭天正是为了不忘天地“规矩”。连接圜丘坛与祈年殿的丹陆桥南低北高,祭天时皇帝从南天门进入,寓意先后有别方能步步高升,即冬至祭天崇天道在先,孟春祈大地五谷丰登、万物葱茏在后。因此,体味古人对中国哲学宇宙观把握的用意,由南至北为天坛最佳游览路线。古人为什么把冬至祭天放在先?古人根据对天的观测发现,从冬至这一天起太阳开始向北移动,天由阴转阳,万物复苏,所谓“一阳资始,万物更新”,总结为《易经》乾卦卦辞的一般理论,即是“乾,元亨利贞”,意思是乾为天,尊天顺从天道,于是就:元初安泰,亨通顺利,普受恩泽,永保太平。这一重视初始尊天顺天以至会影响未来的思想,以围绕圜丘坛东南西北的四座坛门体现出来,它们分别是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2](21-22)就这样,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想在天坛整体布局与具体的建筑构制中被传达、表现出来,成为后人取法天地而景仰的所在。
二、圜丘坛与中国宏观哲学思维方法
圜丘坛为三层同心圆坛,此为名副其实的天坛,故还有神坛、祭坛、祭天台、拜天台之称。作为祭天之所的圜丘坛,其最独特之处是以远古露天郊祭为原型,所谓“郊天须柴燎告天露天而祭”。它由三层圆形汉白玉石台叠落而成,整个造型简洁质朴,上覆天宇下承黄土,披星戴月,“坛而不屋”,是人工建筑融入宇宙天地空间的极富想象力的构思。坛四周遍布林木植被,环境肃穆,引人情接蓝天,融入于开放的宇宙大和、太和的广袤境界。[4](104-108)
这种仰望苍天蕴怀辽阔宇宙视野的建筑形制,应该说与放眼宇宙的中国传统的宏观整体思维方法有关。远古时代中国先人为了生存,最关心的就是环境,如日夜的更替,气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与天文学有关。经过一个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古人从观测天文中产生出一种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能力,在文明刚刚开始,距今大约6000一7000年以前的仰韶 文化时期,这种能力就上升为自宏观而微观、自上而下的 哲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绝无仅有的,与西方自下而上、自微观而宏观的思维方法截然不同。有了这一宏观思维方法,我们的祖先就从被动求生本能的盲目行为迈入为生存求 发展的主动生产时期,并使自身站在了一个历 史的颠峰之上,以至后人在许多方面均很难企及。形成的标志或者说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理论就是易经与阴阳五行的思想。[3](254-255)
中 医学家吕嘉戈先生在《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一书中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从天体变化对地球影响的关系中得到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地球自转产生日夜变化。五行中木、火、金、水指的是春、夏、秋、冬,土为中、为核心,这个中土便是指地球本身;阴阳指的是日夜变化。易经则是以八尺圭表测日影以掌握天时变化而得到的。这一宏观的天文宇宙本性必然影响到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因而,把握了易经阴阳五行这一宏观哲学理论,就把握了“通于一而万事毕”的根本方法,就高屋建瓴地对其它一切具体事物有着绝对的主动支配权。与这一宏观认识相应的定量化表述就体现为各种数字,其最重要的就是五,九的数字,它们分别是这一宏观天体模式在平面与立体几何上的中位数字,即标示地球本身的数字。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五这一数字所标示的位置,在平面上是一个可以通向四面的中心位置,由九这一数字所标示的位置,在立体上是一个可以通向八方的中心位置,它们因其四通八达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故而为最重要的数字。中国文化之所以强调中正,中和,都与这一整体思维方法有关[3](32-34,55,76)、处于这个中心位置的代表就是替天行道具有“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是把天、人、地三道正直贯通下来的人格化载体“王”,所承载的使命仍然是四通八达的使命,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一种何等宏伟的气魄与何等高远的视野。掌握它的目的,在于真正能从被动求生本能动物性的盲目驱动行为提升为人类自我主宰主动自觉的创造活动,同时掌握了它也就避免了在具体生产活动过程中对一般规律的重复性认知。由此,这种来自对宇宙整体认识的宏观思维方法成了一个高瞻远瞩的理论导航,而与之相应因处于中位可以四通八达的数字也就成了最重要的数字,在以后的发展中,它们因其重要而渐渐成为一种必须永保于此位置的简单模式,因模式而成为习惯,而奉为尊贵,乃至于到了后来连它们本初的意义可能都会被淡忘甚而神秘化,变成为“奉天承运”的天子所垄断的尊贵数字,成为只有在皇家 建筑才可以被反复使用的皇权数字。
在圜丘坛这一祭天的建筑中,描述立体宇宙图式的天数“九”因此而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它以其不断重复的音符,高奏着“苍璧礼天”的旋律。坛面中心是“天心石”,圆形;其余均为扇形,依次以“天数”向外作辐射状倍增,寓意围绕在“天道”中央周围。坛分三层,是天地人三才之意。第一层从第一圈九块、直至第九圈“九九”八十一块白石成一个系列;第二层、第三层也各为九圈,直到最后一圈白石数为243(9x27)块。整个排列按“周天”360度的天象,寓意“九重天”。栏板也含九数,如上层栏板七十二块,中层一百零八块,下层一百八十块,总共三百六十块,合历法周天三百六十度。坛面上所有望柱及台阶数也是“天数”,反复强调有关“九”的天数象征意义。[5](41-59)
圆坛第一层径9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15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21丈,取“三七”之意,以全一、三、五、七、九之满数,象征“一个都不能少”系统整体配合所达到的完满吉祥;三层径数相加等于45丈,符“九五”之尊,既是中正天子之位的象征,又合《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理论概括,喻示八方四面,空间无限,前路无量,大吉大利。这里,包容全体的博大胸怀与肯綮要中提领主旨的清醒认知在数字的表达中以巧妙的形式完美而和谐地统一起来,令人折服,堪称举世无双。
圜丘坛就是这样以简洁的造型和数字体现出中国宏观哲学思维方法,整个建筑于辽阔中放眼,放眼到整个宇宙,建筑造型“坛而不屋”,无有障碍,这样就有如天空北斗星指路一样不会迷失方向,掌握了根本的主动权;同时建筑构造又于具体数字中着手,脚踏实地在定量中确立位置,建筑造型与建筑构造融通相合,顶天立地,把握了这一定性与定量的宏观哲学思维方法就真正可以做到“东方不败”。
“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把这一宏观思维方法赋形而具体化的建筑形制中举行祭天仪式,就是对这种思维方法的接受与浸润,每年举行的祭天仪式由皇帝亲领参加然后昭告于天下,实则就是皇帝垂范于民的一种具有 教育示范意义的哲学思维方法的宣传活动,千百年来成为“祖宗之制”而被传袭下来,直到1914年12月23日,时任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在天坛圜丘坛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此后绵延中国历史长达3000多年的国家祭祀也就此终止。[2](121-122)
三、祈年殿与中国宇宙时空观及宇宙演化图式
祈年殿是天坛另一主要建筑群落祈谷坛的中心建筑。整个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柱、枋、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俗称无梁殿,是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中的一大奇观。
殿内托起三层巨大屋顶重量的是环列而立的28根天象大柱。中央四根鎏金缠枝莲花柱是“龙井柱”,也称“通天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层十二根朱红漆柱是“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十二根是“檐柱”,象征一日12个时辰。金柱檐柱相加成24,象征一年24节气;金柱檐柱龙井柱相加成28,象征天宇28星宿;龙井柱上端的藻井周围有八根铜柱环立,称“雷公柱”,如专司惩恶遏恶主正义之神的雷公高高在上,金柱檐柱龙井柱雷公柱相加成36,代表36天罡,象征天帝的“一统天下”。[5](41-59)
整个建筑以圆形表达,年月日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里,似有还无、博之而不得的抽象时间,以视之可见、立体形象的空间 语言展示出来,无形的时间概念通过建筑空间的有形构造被置换了出来。就这样,有限的建筑空间获得了恒久的时间价值,无限而难以捉摸的时间变成了具体而微可以把握的现实操作,时间空间二者相融,构架出一幅浑然一体的宇宙时空观。在这样一个往复无限的大殿里祈谷,蕴意着天地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律动,正是合于人类 社会五谷丰登息息相关的律动。把握了这一宇宙时空观和它的节律也就把握了人类自身的命运与脉动。祈年殿,这一中国最大圆形木造结构的杰出典范,就这样以建筑的象征语言含蓄地表达出中国宇宙时空观念及其生生不已的律动,圆满圆融,无与伦比。
祈年殿外形高大壮硕,却又优美典雅。在湛蓝的天空下,三层晶莹洁白的圆形汉白玉石台托起一座体态雄伟、构架精巧的圆殿,蓝瓦红柱,金顶彩绘。与故宫建筑的横向平顶不同,祈年殿三层滑光闪闪的蓝色攒尖屋顶逐级收分向上,汇聚于镏金宝顶之下,既有强烈的动感,又不失端庄稳重。昂首蓝天的身形正在那里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往复的过程,那是无极生太极,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的向下繁衍过程;又是万物复归于三,由三而一,一复归于无的应天领悟的回升过程。整个造型,比例完美,色彩和谐,以“天何言哉”、“不
着一字”的风度气魄,无言地“表达了一种对一个伟大文明的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世界人类遗产委员会评语),成为一部造型优雅、生动立体的宇宙演化图式解说。
四、天坛声学建筑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最高哲学境界
天坛位列我国四大回音古建筑之首,能产生声学现象的古迹奇多,有圜丘坛,以及皇穹宇建筑群落中的诸多声学现象。
圜丘坛最上面一层的圆形“天心石”,又称“太极石”,取中国哲学太极是万物本原的宇宙观思想,象征天下归宗,九九归一。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四面八方立即会传来回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象征一呼即起,百应回鸣。所以,天心石还有一个名称叫“亿兆景从”。“亿兆”者即天下苍生,“景”古通“影”,“从”即从属,以此营造出一种人“天”遥相呼应的理想对话氛围,寓“向天询问,即刻回应”之意。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轴线上,为一圆形院落,正殿即皇穹宇是存放皇天上帝神版的殿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这里声学现象众多,有回音壁、“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对话石”等。
回音壁是环绕皇穹宇院落的围墙,人对墙说话,声波沿着光滑的圆形围墙连续反射,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是皇穹宇殿正前方的第一、二、三块大石板,站在石板的中心,只要用力击掌,就能听到前后左右传来相应的一、二、三次回音,因而得名。[5](41-59)“对话石”是皇穹宇殿前甬道中的第18块石板,1993年被发现。站在该石板上轻声说话,在距此36米远的东配殿东北角或西配殿西北角的人虽受配殿阻隔看不到对方,也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声音,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故称“对话石”。这一现象在第17、19、20块石板上同样存在。但如果离开这个36米等边三角形的对话点,对话则无法进行。①
利用科学的声学原理,古人把这些众多的声学现象安排在祭天的圜丘坛和专门供奉皇天上帝以及众多天神牌位的皇穹宇建筑院落之内,寓意是深刻的。通过这些声学建筑,寓示在浩浩苍穹、渺渺宇宙之中,与天和者,天亦与之相和,君子言行“之所以动天地也”。并暗示来者只要用心,就可以借用古人的智慧去探寻那幽玄而恒远的宇宙,进入“天垂示于人、人拥入蓝天”的文化意境,表现出的是中国“天人感应”的思想及“天人合一”的最高哲学境界。[4](104-108)
总之,天坛整个建筑群落,承载着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气氛庄严肃穆,意境幽远恢弘。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历是对神秘的感悟。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那就形同行尸走肉。”蓝天辽阔的壮美与能征服一切的神秘,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崇高之美,这种崇高之美是需要人去参领透悟的。天坛通过形、色、数、声等多方面的建筑空间语言,筑起了一幅引领精神畅游蓝天宇宙的导游坐标图。它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落,把对天的认识、对天的崇敬以及对天的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给人充实、圆满、无限、和谐、开阔、崇高……等等的审美享受与崇高之美,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世界人类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说,那“具有象征意义的规划设计,对远东许多国家的建筑和规范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5](41-59)
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平衡发展的今天,徜徉在天坛松柏环抱的天地自然气息中,重新审视中国古老的祭天仪式,感悟天坛建筑美背后的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及其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能给我们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这应是天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正深刻的意义所在。
含有宇宙哲学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