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承诺的读书笔记
承诺,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去看看读者们对承诺的看法是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有关承诺的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有关承诺的读书笔记篇一
诚信,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品质,《值得坚守一生的承诺》这本书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我最欣赏书中一篇名为《面试》的文章。
《面试》中讲到,一名尚未涉世的大学生——夏,到心仪的公司面试,复试时,一个人让她为公司买一台验钞机,并给了她两千元。当夏买完验钞机并开发票时,老板问夏开多少钱,夏很诧异,并让老板按实价开发票,结果,公司录取了这个大学生,因为她既诚实,又有信用。
在常人看来,开一点假发票,以此得一点薄利,是不足以为怪的事情,但在夏的眼里,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让她感到错愕。她秉持着她人生的格言——诚信,她不愿沦陷在失言的领域里,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她高尚的人格。我们是否也应该与夏一样,用诚信征服世界,安抚自己的良心。
有一次测验,我得了满分,这是一个令人惊讶又令人惊喜的消息,因此我非常高兴。当我看着自己满分的卷子时,忽然发现一处错题,然而老师并没有发现,在这道题旁边的,是一个红色的、好看的勾勾,我顿时感到无比惊奇,为什么老师没有发现呢,让我欢喜完又悲伤呢?“100”在卷子上那么显眼,怎么会是假的?我不想告诉老师,只要趁老师和同学们不注意的时候,稍微改一下就好了,没问题的。于是,我举起颤抖的右手,把卷子往抽屉里塞。可是,笔尖碰到卷子那刻,我忽然收回手,这样做毕竟是不对的,因此,在良心的谴责下,我终于鼓起勇气颤抖地站起来,向将台走去:“老师,这题我做错了,可您没发现,我不是真的得了一百分。”没想到,老师竟和蔼的望着我,对我说:“这样做是对的,虽然你没得成绩上的满分,可是你有人格中的‘满分’!”我开心的笑了,若刚才笔尖落在卷子上,那我不但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还会遭到良心的谴责。
我们是否也应该向夏学习,拥有“诚信”的财宝,成为“品格”的天下中“富有”的人,得到别人的无比信任。
六年级:紫月酷儿
有关承诺的读书笔记篇二
利用一个小小的承诺来塑造一个人的自我形象
可以:
把普通公民变成“公仆”
把潜在客户变成客户
把囚犯变成“合作者”
而你一旦把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他很自然地就会答应你的一系列要求,只要这些要求与他的新的自我形象相吻合
一个承诺要有这样的效果,必须要有这样的前提:
承诺必须是积极的、自愿的、公开的、经过努力才做出的
一个人的行为比言论更能暴露他的真实想法
同时,人们也同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对自己做出评价。
实际上,自己的行为正是人们据以判断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人们的行为------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影响------人们将来的行为
在朝鲜的中国战俘营的改造战俘技巧
仅仅是静静的用耳朵倾听甚至是口头上表示同意都是不够的
先把问题用笔“抄写”下来,然后“抄写”一段“亲共的”答案
继而自己写出问题,然后自己写出答案,当然“不亲共的”答案将会被要求重写
分析:
表面上看起来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让步
但这就是一种承诺,是一种书面的承诺,而且是一种留下了证据的承诺
这种承诺产生了一种双管齐下的结果:
一方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会记得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
另一方面,这也让他身边的人相信这个承诺表达了他的真实思想(虽然有时他声明自己并非出于自愿)
这种承诺开始塑造了他新的自我形象
这时他的承诺给他带来了两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压力来自他的内心深处
另一方面压力来自周围的环境------这是一种更加难以捉摸的要按照旁观者的眼光来调整自己形象的压力,而旁观者对于我们的看法又是从我们所写的东西中得来的(尽管我们很可能是身不由己)
这些压力开始促使他使自己的真实状况与他新的自我形象一致起来
书写家书:
俘虏们给予写信回家告诉家人他们还活着
但邮件将受到审查,不是每封信件都能寄出
俘虏们猜想:如果在信中提到“向往和平”、“在俘虏营过得很好”、“虽然不喜欢共产主义,但他们在中国干的还不错”等等,信就有可能被寄出去
中国人喜欢他们这样做,因为:
这是一种很好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亲共”宣传
又可以获得很多支持共产主义书面记录
征文比赛:
奖品是很微不足道的:几根香烟或是一点点水果(这些在当时也很难得到)
评奖原则:基本上支持美国,但也有一两处同意中国人的观点(逐步加强后者)
于是俘虏们自愿参加,因为赞美自己的祖国也可以获奖,况且还有小小的奖品
中国人做好准备:只要看到对共产主义有一点点让步,他们就会趁热打铁,加大保持一致的压力。
一篇自愿写成的文章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承诺
中国人将获奖的作品到处张贴
要求作者在俘虏们的讨论会上宣读获奖作品
要求作者在俘虏营的广播中宣读获奖作品
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与转化
分析:
一个人公开选择了某种立场之后,马上就会有一种维持这个立场的压力,因为他希望在别人的眼里显得“前后一致”
“前后一致”是一种人们都十分向往的性格特征
这样的人被人们认为:通情达理、信心十足、值得信赖、健全稳妥
否则就会人们被认为:变化无常、优柔寡断、世故圆滑、三心二意、动摇不定
我们谁都不想被人归入自相矛盾者的行列
公开的程度越高,维持立场的压力就越大,改变立场的可能性就越小
额外的努力
做出一个承诺所需的努力越多,这个承诺对对许诺者的影响力就越大
原因就是:
人们会异常珍惜那些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到的东西
人们会轻易地抛弃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的东西
痛苦甚至野蛮的“入会仪式”会使未来的成员觉得这个团体更有价值和吸引力
而那些经历了仪式而崭露头角的人对这些团体的忠贞不二和献身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这些团体的凝聚力和生存能力
一项对54个部落文化进行的研究表明,那些最稳固的部落也真是那些拥有最戏剧性也最严格的成年仪式的部落
对于一个极其看重持久团结力和卓著感的团体来说,加入过程中的艰难和严格是必不可少的
内心的努力
为什么不选用更大、更有诱惑力的奖品呢?
因为:要让承诺者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承诺负起责任,而不是为了赢得奖品
我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而诱人的奖品真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
诱人的奖品虽然能够让我们采取某一行动,却不能让我们从内心深处相信这一行动,因此我们也就没有真正做出这一承诺
那些违背自己意愿而服从的人,他们的想法一点也没改变
事实上,过多的物质奖励甚至会降低或损害我们对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结果导致我们在奖励不存在时拒绝采取这种行动
长出自己的腿来
如果承诺导致了内心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自己寻找理由巩固下来,即使引发承诺时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
一个承诺有能力去建造它自己的支持系统,而这套支持系统自然会为这个承诺提供一套新的理论依据,正因为这套新的理论依据作为新的理由为这个承诺提供了很多坚强有力的支柱,因此即使挪走了最初支持这个承诺的那根支柱,这个承诺也不会坍塌。
即使吃一点亏也不会在意,因为还有那么多的支持理由。
但他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那个最初的承诺,这些额外的理由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
萨拉和蒂姆的故事
蒂姆和萨拉相识以后便开始约会
后来蒂姆丢掉了自己的工作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停止约会
最后,他们终于搬到了一起
萨拉认为事情从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
她想要蒂姆和他结婚,而且想要蒂姆停止酗酒
但这两件事情蒂姆都不答应
有一阵子他们两人吵得尤其利害
萨拉终于下了与蒂姆分手的决心
蒂姆因此搬了出去
这时,萨拉过去的男友托马斯给萨拉打来电话
萨拉又开始与托马斯约会
他们很快订了婚
他们定下了结婚的日子、发出请帖并开始着手结婚的准备
但这时候蒂姆打来了电话,说他很后悔,希望能够让他搬回来
萨拉告诉他自己已经准备结婚了
蒂姆请求萨拉改变主意,因为他还想像以前那样和萨拉在一起
萨拉拒绝了他,说她不想像以前那样生活了
蒂姆又提出要和萨拉结婚
但萨拉说她还是更喜欢另一个男朋友
最后,蒂姆主动提出只要萨拉原谅他,他愿意改掉酗酒的毛病
萨拉觉得如果是这样蒂姆还是不错,于是她答应了蒂姆
因此萨拉马上解除与托马斯的婚约,取消婚礼,收回请帖
蒂姆又搬了回来
不到一个月,蒂姆就正式通知萨拉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停止酗酒
又过了一个月,他又决定他们应该“等一等,再观察一段”然后再考虑结婚
两年过去了,蒂姆和萨拉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一样地住在一起,蒂姆依然酗酒,他们依然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是萨拉对蒂姆却是比以前更加忠心耿耿了
她说,由于被迫在蒂姆和托马斯之间作出选择,她意识到蒂姆在她心目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在选择了蒂姆而不是托马斯之后,萨拉觉得更加快了和满足了。虽然那些让她选择蒂姆的条件没有一条变成现实
分析:
为什么蒂姆和萨拉的生活和以前的一模一样,萨拉反而对蒂姆更加忠心耿耿了呢?
原因是萨拉答应蒂姆搬回来时,需要为舍弃托马斯而付出代价,然后又有了很多新的理由让萨拉觉得做出的是正确的决定,在蒂姆身上她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优点
如果我们有机会询问萨拉:在知道了所有这一切之后,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问题的关键是:知道了所有这一切。
萨拉对蒂姆到底知道多少呢?在她对他的了解中有多少是由于她要维护自己承诺的正确性而臆造出来的呢?
她说,自从他回来以后,他对她更加体贴了,一直在努力停止酗酒,而且学会了做很美味的煎鸡蛋等等
她是真心这样认为还是自欺欺人呢?
我们猜测在她的身体内有一个叫做“内心深处”的地方是明白的
“心灵深处”:这是一个无法欺骗自己的地方,也是一个所有的狡辩和理性都不能穿透的地方,这里藏着每一个人的真相。
但是由于在做出承诺以后的各种发展起来的支持系统的干扰,人们往往听不见那来自“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微弱信号
如果萨拉对与蒂姆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如果不经过一场心灵深处的巨大振荡,我们无法知道萨拉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听见她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但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可以选择来代替蒂姆的人将越来越少。
萨拉应该尽早判断对于蒂姆的选择是否正确。
有什么办法吗?
直觉
多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一样东西总是先产生直觉,然后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这种直觉理性化
来自心灵深处的信息应该是一种很纯粹很基本的感觉,如果我们训练自己随时注意倾听心灵的声音,应该能够在理性的认知系统发生作用之前就把它捕捉到。
所以,当萨拉被问及这个重新选择的问题时,她心中最初一闪念的想法就很可能是来自心灵深处的信息
我们的情感和信仰经常都是不一致的。因此,当一种承诺有可能产生它自己的理性支持系统时,直觉提供的信息也许更接近于事实。
有关承诺的读书笔记篇三
这是一本五六万字的小册子,作者玛格丽特•米德,一位著名人类学博士,这是一本有关文化传承的书,但同样又是一本有关人类代与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书。正如书中副标题所写的一样,这是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作者独辟蹊径,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代沟产生和存在相关的问题,读来不啻为一种不错的见解。
米德认为隔代之间的代沟不单纯只是因为年轻一代的反叛,也不仅仅归咎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差异。她认为代沟的出现主要还归结于文化的传承方式上的改变,以及人类对于对所处不断变化环境的适应上。
书中在谈到文化的种类之时,首先从文化传递的方式上把文化分为了三种形式,这三种文化分别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文化,其特点是晚辈要向长辈们学习。并喻文化发源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它的特点是晚辈和长辈之间的学习发生在同辈之间,其起因主要为人类所处环境的巨大变化。后喻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它正好与前喻文化相反,长辈们反过来要向晚辈学习。这三种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代与代之间代沟的有无或深浅,、代沟在这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逐渐产生的,而这三种文化的产生主要还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前喻文化是一种老年文化,这种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是生产力的相对落后,社会发展速度的过于缓慢。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里,基本不会有太大的社会变革。相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他们的父辈在无拘无束的童年飘逝之后所经历的一切,也将是他们成人之际将要经历的一切。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吃一样的饭,走一样的路,睡同样的床。所以,在这种社会之下,人们要想很好的生存下去,长辈们积累下来的经验对他们就显得极为的必要。长辈们会把自己的生存技能,生活方式,甚至是非美丑的观念都会一样不落的一遍又一遍的告诫给自己的晚辈。而年轻人只能选择接受,因此在前喻文化中,长辈们一般很有地位和威望,而这些年轻人似乎只是“长辈的肉体和精神的延续”。所以,在前喻文化之中,也最注重的孝顺的美德,对于老人必须保持时刻的尊重。就像房龙在其《宽容》一书中描述过得一样,在无知的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受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文化,它上承前喻文化,下接后喻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遭遇了重大的变故,例如战争、移民、改革等等。人们在这种突变之下,失去了先前文化所依托的环境,因此他们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方式去适应这一突发的状况,在这种情况面前,长辈与晚辈表现通常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先前的文化中断使得年轻的一代丧失了行为的楷模,变得无章可循,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那些年长的人此时此刻不仅无法起到引导年轻一代的作用,而且在面对新的情况之时还要必须面临对先前行为方式的丧失,他们必须要先痛苦的否定过去,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就像作者得出的结论那样,人类似乎总是顽强的固守着自己的文化自认,尽管在这种文化自认过程中,人们遭受的痛苦要比快乐和兴奋多得多。因此,在新的形势面前,老辈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对于过去他们总是会念念不忘,相比较而言,年轻人就不存在这样类似的问题,这也正是他们优势之所在,因此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变化的环境。通常情况下,那些捷足先登,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争先模仿的楷模。因此,这种文化的传递方式是在同辈之间的人们中进行的,而不像同于以往的前喻文化那样,晚辈的一切都来源于长辈。
与前喻文化对应着地是后喻文化,它其实就是一种青年文化,整个文化的核心群体就是那些芳华正茂的青年。前喻文化的特点与前喻文化刚好相反,即晚辈不仅不需要向前辈们学习,反过来,那些长辈还必须要向晚辈不断的学习,方能适应这个时代,否则就会被整个时代所抛弃。在这一文化之下,社会化的对象不再是年轻的一代,而是最年长的那一部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由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在遭遇着迅猛的社会变迁,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又是一个变革时代,这还一直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每一分每一秒无不在发生着改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激光和光导纤维为主的通讯技术、海洋工程的进行,人类所进行的空间的开发,以及各种新材料的使用,新能源的开发,这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十年内就可以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巨大的变迁面前,年长者的经验不可避免的丧失了传承的价值。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国的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革,你都无法想象原来十年前是什么样,十年后又是什么样,也正因如此迅猛的变革,如此快速的发展,这才有了如此特征分明的人群,70后、80后、90后,甚至是00后,每一代人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也正是社会变革直接所导致的结果。对于一个总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十年的时间要想让人们拥有太大的区别,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现在情况正好相反,十年又过于长久,这使得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们文化差异如此之大。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社会变化的实在太快,时代转眼就会把正在发愣的人们远远地甩在身后。正如美国早期的那些开拓者们所遭遇的一样,这个时代人们同样需要面对相似的情况,他们必须时时准备迎接突变,如果说前者是空间上迁徙,那么后者便是时间上的迁徙。然而那些空间上的迁徙开拓者们仅仅只占人类中的少部分,而这些时间的迁徙者却是整整的一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人所面对的挑战,形势的严峻程度其实也丝毫不亚于他们的那些前辈开拓者们。由于长辈们的经验对于晚辈们不再有任何价值,而时代的高速又让那些年长者疲于招架,他们不得不向年轻的一辈请教新的知识与认识新的事物。而年轻人们最富有活力,他们在巨大变革面前有的只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年轻,年老者不敢舍弃旧的东西,年轻的唯恐失去新的东西,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纵观历史千百年,还没有哪一代的年轻人能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需要遭遇如此强烈而迅速变化。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文化模式,老的一辈人又总是不愿意抛去过去,而对新的事物又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代与代之间的代沟便是不可避免了。米德断言,现代世界的特征,就是接受代际之间的冲突,接受由于不断的技术化,每一代的生活经历都将与他们上一代不同的观念。在世界范围之内,这种代沟的存在有其文化传承上的必然性,而且其原因主要在于,时代的迅猛变化和老一代人的落伍。他们虽然会尝试着在消除代沟上做出努力,也尝试着交流与沟通,但是这种所谓的沟通常常会演化成为老一辈人对年轻一辈人的教育与说教,而年轻的一代又不太相信长辈们所讲的那一套,因此这种沟通只能越来越加深他们之间的代沟。其实真正的沟通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而不应该仅仅只是听从某一方。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这样的事实对老一代虽说残酷,但亦是不可避免,是必须得去接受的。
米德在最后还不忘替年轻人赞上一句,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
有关承诺的读书笔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