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白细胞偏低的原因是什么
各位亲爱的MM,你们有体检发现白细胞偏低的结果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啊,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些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么?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
导致白细胞偏低的原因有多种,有原因可循的白细胞偏低应针对原因治疗,主要原因有:
1、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偏低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
2、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3、免疫系统疾病: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偏低,此时应停止放疗,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4、由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5、感染: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6、生理因素或其他原因: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
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当然,下列情况下的白细胞偏低症状需要关注,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干预措施。
1.白细胞数严重减少需要紧急治疗。白细胞是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一般所说的白细胞减少最常见最主要的是指粒细胞减少,如果减少程度过于明显,则细菌很可能在机体完全或基本丧失抵抗力的状态下迅速扩散,甚至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严重威胁生命。
2.同时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进一步诊治。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等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采用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健脾养胃诸法。 了解了白细胞偏低的原因,我们需在饮食上注意:
1.柿子:大凉之果,极易损伤脾胃阳气,凡白细胞减少者,慎勿服之。
2.荸荠:性寒,破积耗气之品,体弱之人白细胞减少者,忌食之。白细胞减少的虚劳之人,切勿多食。
3.槟榔:为破气伤正之果。体质虚弱的白细胞减少者,切勿服食。
4.薄荷:辛凉之品,疏风散热,只泻不补。故凡虚弱之病,包括白细胞减少症者,皆当忌食。
5.芥菜:又称雪里蕻,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有耗气伤正之弊故体弱者白细胞减少之人,不宜多食。
6. 严格消毒:此时病人易并发感染,故在制作食物时应严格消毒,决不吃生冷或不洁的食物。
此外,白细胞减少症者还应忌食生萝卜、萝卜缨、地骷髅、苦瓜、金橘等耗气伤正之品;也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豆蔻、荜澄茄等辛辣温燥伤阴的刺激性食物;还忌食生瓜、茼蒿、香蕉、螃蟹、蚌肉、田螺等寒凉损阳、生冷伤脾食品。
除了以上在所忌食的产品外,给大家晒几种对白细胞偏低患者有效的食谱:
蘑菇木耳羹(民间方):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配方:蘑菇6~8只,黑木耳10克。用法:上述二味水发漂净,煎熬,加冰糖适量,一日2次当点心食用。
桑椹红枣鸡蛋汤(中医验方):
主治:白细胞减少证。
配方:桑椹子20克,红枣10枚,鸡蛋2个。
用法:先将桑椹子和红枣煎水去渣,再加入鸡蛋熟后服用。
木耳大枣粥(民间方):
主治: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配方:黑木耳30克,大枣8枚,粳米100克。
用法:将黑木耳、大枣用温水浸泡1小时,洗净,与粳米一起煮粥服食。
鲜奶煲鸡(民间方):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配方:鲜牛奶300毫升,鲜雌鸡肉100克,生姜2片。
用法:加水稀释至750毫升,文火煲至300毫升,睡前服。
胡萝卜羊肝汤(民间方):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配方:胡萝卜200克,乌梅10克,羊肝20克。
用法:水煎,喝汤,吃胡萝卜、羊肝,每日1次。
红枣花生衣汤(中医验方):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配方:红枣10枚,花生衣10克。
用法:用适量温开水,炖汤饮用。
药物选用:
临床上常用升高白细胞药物有:维生素B4、利血生、鲨肝醇、辅酶A等,一般无任何副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
此外,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蛋白质为身体恢复提供物质基础,维生素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发育。有助于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使恢复正常。
引起白细胞偏低的原因是什么的评论条评论